臺灣旺報13日社評說,民進黨一向重視青年工作,積極培育青年政治人才,近幾次選舉,帶領年輕族群衝撞國民黨體制,對臺灣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自「太陽花學運」後,青年世代的投票意向更成為誰得天下的決定性因素。「川粉」攻入國會大廈事件,引起和「太陽花學運」對比的討論,民進黨稱兩者「不能模擬」,認為「太陽花」是「抵抗外來勢力」、是「抗中保臺」。這種說法正暴露了民進黨納粹主義的本質,而且20至39歲年齡層並不是民進黨所界定的「抗中保臺」世代,民進黨的辯解邏輯錯誤、漏洞百出。
「太陽花學運」頭目如林飛帆、賴品妤等,的確是「抗中保臺」倡議者,但即使如此,他們當年仍然以「反黑箱」為主要訴求,將服貿包裝成不符「程序正義』的協議,主打」人民對政府的制衡」,可見他們很清楚,」抗中保臺」並不是臺灣「主流價值」。根據政大選研中心調查資料,蔡英文第一任期的前兩年,「臺獨」支持率呈現下降。經過2019到2020年年輕人支持「臺獨」的高峰期,臺灣仍然不是一個「抗中保臺」的共識體,臺青「西進」交流、求學、就業、創業熱潮始終未斷。
誤把臺灣年輕人視作「抗中世代」、「臺獨世代」,是陷入民進黨的論述陷阱。2019至2020年「大選」競選活動,民進黨主打「抗中保臺」,在年輕族群中,成功打造出民粹主義浪潮,但同一時間,另外一批青年卻做出不同的選擇,他們默默展現自己的態度,安靜走上不同的道路。
誤入民進黨論述陷阱
從「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委託政大選研中心調查的數據,可以看出青年世代「統獨立場」變換的傾向趨勢。在2014到2015年,傾向「臺獨」者成長,2015年12月時,大致在4成左右;但在2016至2018民進黨執政時,卻出現下降趨向。2018年12月的數據顯示,20至29歲和30至39歲族群,分別僅有3成和2成左右的人傾向「臺獨」;然而到2020「大選」後, 3月的數據卻指出,20至29歲與30至39歲青年世代的「臺獨」支持率,分別高達6成與5成之間,與2018時的氛圍迥然不同。
從這3個時期來看,臺灣年輕人在政治與「統獨立場」上的搖擺性確實相當劇烈,絕非鐵板一塊、不可動搖,如果認為青年世代或是「太陽花世代」就是「反中、抗中」世代,那要如何解釋2016到2018年,年輕族群「臺獨」支持率的下降?即使歷經2020「大選」「抗中保臺」的狂潮,臺灣年輕人「傾獨」比例突破高點,但「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今年9月最新的數據卻顯示,年輕世代的「臺獨」支持率大幅下降,目前在4成左右,雖仍高於2018年,但已經很明確地呈現臺灣青年族群的變化性,以及「臺獨」在青年世代並不過半。任何將年輕世代視作是鐵板,或是定性的論述,是誤解臺灣年輕人。
年輕族群討厭民進黨
就目前來說,臺灣年輕人除了「統獨立場」逐漸回歸平穩外,在政黨傾向上也出現變化。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最新的調查,20到39歲族群對國民黨仍是反感度大於好感度,但對民進黨的感受卻已然發生變化,從去年2月的正面高於負面評價3成,到如今反感度大於好感度,成為主要的反感族群。就整體結構來看,則呈現藍升綠降,下次選舉,中間選民可能重新選邊。
宏觀來看,青年世代不再迷戀民進黨,討厭藍綠成為主流,但臺灣年輕人的政治傾向是「維持現狀」,抑或是回歸到2016至2018的政治光譜,仍取決於兩大關鍵因素──民進黨的表現,及大陸對臺的作為。如果民進黨繼續操作意識形態、貪婪權力、恣意妄為,年輕世代對綠營的支持率與好感度自然會繼續下滑。然而這並不意味與此同時,青年族群對大陸的好感度就會上升,而必須看兩岸社會是否能擴大深化交流,大陸是否能提出讓年輕人有感、有利兩岸走向的對臺政策。
在民進黨聲勢下跌的今天,改善兩岸民情結構、年輕人對兩岸態度的實質關鍵,其實在大陸,而不在臺灣。
臺灣年輕人並不是「臺獨」世代,兩岸關係也沒有打不開的結,將臺灣青年世代定性,正是中了民進黨的下懷。臺灣可以張開手,擁抱大陸年輕人;大陸也可以敞開胸懷,吸引更多臺灣年輕人。透過交流,增加互信;透過交往,維繫情誼,才是兩岸關係的解方。
來源:臺海網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