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前一天,一場厚實的雪搶先將萬太興村蓋得雪白靜謐。一年的農事已殷實地沉澱在穀倉、草料棚裡。
一年將盡,村民閆五小算出今年的收入:至少35萬元。若是在2015年,翻箱倒櫃,他也找不出1000來元來。那一年,他家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中國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5年來,全國超過5000萬人擺脫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如同一個見證,閆五小的命運流變也將被寫進這場盛大的歷史段落裡。
而他身後被沙漠封鎖的小村莊萬太興,從「貧窮的代名詞」到農民人均收入過3萬,如同一個小目標,最終匯入中國減貧的宏偉目標之中,成為新時代一個微小而閃亮的註腳,以及中國決戰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
「逃離」萬太興
萬太興村,隸屬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簡稱達旗)中和西鎮,是當地人口中的「梁外」。
在礦產資源富集的鄂爾多斯,達旗位於黃河幾字灣頂端,借沿黃河地緣優勢,農業發展獨樹一幟。相對於沿黃河而居能種小麥、玉米等高產作物的「沿灘」,「梁外」地勢崎嶇,十年九旱,靠雨吃飯,一度是極貧極困的代名詞。
而萬太興,是梁外的梁外。
「小時候沒怎麼吃過白面;12歲之前沒見過自行車;1998年村裡才通了電,那年我26歲。那天是除夕前夜,全村一夜間把所有的炮放完了。」48歲的蘇五挨回憶,缺水、缺電、生態惡劣是壓在萬太興身上的三座大山。
萬太興村地處庫布其沙漠腹地,人們世代生活在沙山腳下。
↑上世紀70年代,烏蘭牧騎在達拉特旗下鄉演出。從中可以窺見「梁外」的荒涼貧瘠。
曾幾何時,雨水是人們吃水、用水的唯一來源。飲用水要到兩公裡之外的儲水井用騾子拉回來。一盆淺淺的洗臉水,大人洗完小孩洗,再洗衣服洗抹布,最後潑到院子裡壓塵土。
如果不下雨,便一年沒有收成,人們在忍飢挨餓和對雨水的渴求中度過一年又一年。
如果說缺水是一把刀子,把村民對生活的期盼削去一片又一片,那麼風沙是另一把刀,肆意切割全村的生計:農田、莊稼,甚至房屋。
風一起,沙石俱下,昏天暗地,人們沉默地等在屋裡。風停了,去地裡一看,艱難露頭的苗苗已被沙土覆蓋。
在這沙子主宰的世界裡,沒路,人們連一條硬一點的砂土路也修不成;沒電,鬆軟流動的沙土地,立不住一根電線桿。
這裡距旗政府所在地樹林召鎮78公裡,一周只有一趟班車經過。許多老人一輩子沒出過村,去世時連一張照片也沒留下。
自然和文明的雙重隔絕,使萬太興仿佛困在時光深處,與日新月異的時代越來越遠。當現代化農業設施在鄂爾多斯其他地區業已大行其道,萬太興則因缺少電網,幾百畝土地全部撂荒、千餘畝旱耕地靠雨水生產。
傳說清朝末年,山西商人在此開設萬太興商號,小村因此得名。但太平和興盛之於萬太興村,更像是一個長久的祈禱。
稍有能力的人開始舉家搬遷至沿灘地區。雖相隔不過百餘公裡,但租種幾畝水澆地,不愁水、不愁電,旱澇保收,光景遠勝萬太興。
年輕一代也開始逃離萬太興。嫁出去是一條路,求學也是一條路。
「沿灘的家長嚇唬調皮的女娃娃,不好好學以後把你嫁到梁外去。」老書記李世偉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萬太興有380多戶常住居民。1020多人口,到了2000年,僅剩260餘戶600多人。
「短短十餘年間,至少有 400 多人離開了萬太興村。」 52歲的萬太興村黨支部書記王玉平說。
真正具有裡程碑式的轉折發生在2015年中國脫貧攻堅戰開啟之後。隨著各項政策和幫扶力量的進駐,原本停滯的萬太興在發展的軌道上擦出聲響,產生了多個歷史性的突破:旱耕地變水澆地了,村裡有路燈了,村委會有辦公室了,村集體經濟有收入了…… 現在,沿灘開門市的商人們總說,不賒帳給現錢的都是梁外人。
「梁外人」,從此和「窮困潦倒」撇清了關係,歷史性地有了新釋義。
萬太興之變
達旗有37.2萬人口,農村牧區戶籍人口就佔81%。2014年以來,全旗累計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2445戶5901人,佔鄂爾多斯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 34%,堪稱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而這些貧困戶,又分散在許多個像萬太興這樣先天不足、環境閉塞,缺乏內生動力的村鎮嘎查裡。
能否讓這些「邊緣地帶」煥發新生,考驗達旗乃至鄂爾多斯脫貧攻堅工作的成色。
能否啃下萬太興這塊「硬骨頭」,攻下這片「上甘嶺」,賦予扶貧人的不僅是信心,更是對方法和道路的驗證。
↑ 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創新互幫互助社會扶貧幫扶模式,有能力有意願的鄉鄰通過「捐羊」幫助貧困戶「造血」式脫貧。
萬太興有常住人口244戶523人。2014年以來,全村14戶40人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絕大多數是因病因學致貧。此外還有不少村民在貧困風險的邊緣徘徊。
閆五小一家就是其中一例。因3個孩子要讀大學,每年僅學費就要近3萬元,這在萬太興近乎巨款。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夫妻倆咬牙供孩子上學,自己數著毛票過日子。
自2015年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閆五小家在危房改造資金支持下,50 平米的藍磚房(梁外人俗稱的「裡生外熟」)換成了95平米的小平房;雨露計劃資助下, 兩個大學生先後畢業,開始反哺父母。
第二年,閆五小一家不僅脫了貧,還靠130畝玉米、10畝紅蔥和土豆、10多畝籽瓜豆類、200隻山羊,在致富的路上跑了起來,收入一年一個臺階。
隨著一波又一波扶貧幹部和扶貧政策的入駐,2018年,全村貧困戶全部脫貧。他們當中,有患雙腎結石的家庭頂梁柱,妻子和兒子雙雙患病的打工者,胃癌晚期還堅持供孩子上完大學的父親……
被改寫的不僅是個體命運,就像1998年除夕前夜電燈亮起的瞬間,萬太興迎來一個又一個歷史性節點。
長久以來,萬太興被缺水、缺電、惡劣的生態三座大山擋在時代門外。在脫貧攻堅的系統扶持下,這些大山被逐一瓦解,村容村貌、生產方式、產業結構幾年間發生了深刻變革。
突破之一,對全村住房進行升級改造,累計實施 63 戶危房改造項目,覆蓋全村 25.8%的住房。村民安居,村容村貌也一掃頹唐之氣。此外還新建機電井 8 眼,解決人畜飲水安全。一碗河水半碗沙徹底成了歷史。
突破之二,新架設高低壓路線 9.9 公裡,安裝變臺 14 個,將 1600多畝靠天吃飯的旱耕地變為水澆地,實現旱澇保豐收。土地不再靠天吃飯,村民收成有了活水源頭。
突破之三,實施國土整理項目,8000 畝土地化零為整,新增 3200多畝土地,惠及萬太興六個社 900 人,全村耕地達 31400 畝(水澆地近 2 萬畝),成規模種植玉米等糧食作物成為現實。農業規模化發展和村民收入增長有了堅實基礎和廣闊空間。
突破之四,廣泛推廣滴灌技術,1.2 萬畝沙地配備滴灌帶成為水澆地,極大解決了農作物灌溉問題,每畝增收 200 元左右。在萬太興,有百畝以上耕地的村民達 85%,僅這一項每戶至少增收 2 萬元。
突破之五,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生態政策,嚴格落實禁牧政策,恢復生態環境,與機械化造林總廠密切合作,確保一方綠水青山,實現生態增收的」雙贏「局面。
如果說這些突破性舉措是為萬太興「搬山」,那麼隨著2018年駐村幹部的進駐和脫貧攻堅戰工作的鞏固提升,小村的奮鬥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邁進。
↑ 萬太興村書記王玉平幫助村民收割紅蔥。
點亮萬太興的人
又一場雪後,萬太興沉靜安詳。白雪皚皚,村道蜿蜒,幾面牆上的彩繪和一面迎風飄揚的國旗分外醒目。
入冬以來的每一場雪幾乎都下在周末,趙慶利總會拍下視頻發在朋友圈。
自今年3月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來到萬太興,78公裡外樹林召鎮的家,他回過5次。
「很少回家,就像咱們村裡人,天天都在,周末也基本不回。」萬太興村黨支部書記王玉平說。
「村裡的大小事兒可不講周末,村民有事來找你,你總不在,還駐啥村?」趙慶利說,另一方面,小村有鄉愁, 住下就捨不得走。
初到萬太興,趙慶利有些犯愁,「鄉村振興必須有產業支撐。可這裡,發展村集體經濟,要基礎沒基礎,要產業沒產業,要思路沒思路。」原本在達拉特旗紀委監委工作的他,天天和案件打交道,對農村工作一時不知從何下手。
作為萬太興扶貧包聯的負責人,達拉特旗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烏尼爾吉日嘎拉先從思想上給他「破題」:「我是鄉鎮幹部出身,知道農牧民的苦,更知道他們的心,駐村就是讓我們把心留下,把根扎住,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和滿意。」
↑達拉特旗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烏尼爾吉日嘎拉與貧困戶談心。
接下來的10個月,這個說一口東北味兒達旗話、戴一頂草帽的「外來人」跑遍了全村每戶、每塊地,對各家情況和困難了如指掌,過手的事情,小到柴米油鹽,大到全村前途命運。他的身份和作用,不斷在大家長、代跑腿、力工、「調解員」、「知心小後生」間來回切換。
↑ 砌磚鋪瓦是「草帽書記」的工作之一。
↑ 「能文能武」是對駐村幹部的現實考驗。
「大事小事都找他,比如說今天鄰居吵架了、供水不及時了、孩子讀書諮詢學習方法了,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趙慶利。」達拉特旗紀委監委派駐萬太興村的另一名幹部孔建軍說,就連村裡辦公用的椅子,都是趙慶利從達旗紀委監委的庫房搬回來的。
對「大事」的議程設置,趙慶利認為有兩個堡壘要建起,一個是經濟發展上的堡壘,一個是精神引領上的堡壘。他要讓萬太興人在可持續發展和精神構建上找到強有力的依靠。
建經濟堡壘,頭等要事是村裡的水和電。梁外地區全年降水稀少,農民種地全靠打井上電提水滴灌,水和電就是農民的命。
解決水源問題,首要任務就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給變壓器落戶和完成通電。「我老家也是種地的,也缺乏水源,靠天吃飯那種感覺就像你的命運永遠抓在別人的手裡,特別難受。」趙慶利對群眾說道。
經過多方協調,村裡因缺配套而閒置的 8 臺變壓器成功落戶並全部驗收通電。村裡一下增加水澆地 2000 多畝,按照種植玉米估算,涉及 50 戶的村民純收入可增加 120 萬元,平均每戶比往年增收 4 萬元。
↑ 貧困戶杜佔榮和妻子在田間勞動。
建精神堡壘,首先要給村委會建造實體陣地。長久以來,萬太興的村務村帳就是一隻「流動的皮包」,村幹部走到哪,就拎到哪。
村務不透明、不陽光,集體活動沒有正式場合,村民找人辦事沒有確切指向,政策信息缺乏實體展示,村務接待沒有場所、黨的聲音傳遞缺少顯性陣地……這些都是與之相關的弊端。
「這也容易導致村民精神上的流離失所。」趙慶利認為,村委會辦公場地就好比萬太興的精神家園,一定要建起來,從籌資金到買材料,再到搬磚砌牆裝修,趙慶利和他的「草帽工作隊」不僅肩挑手抗, 還通過吸納貧困戶出工出力補貼其生活。
2020 年 11 月 2 日,村委會正式落成,一面簇新的五星紅旗高高地升起在萬太興的上空。
↑ 隨著村委會辦公室的落成,流動的「皮包村務」成為歷史。
↑ 駐村幹部趙慶利(左)和孔建軍在萬太興友誼林前合影。
扶貧幹部不僅是項目的組織者、推動者,更是一個資源的協調者、統籌者。
從水電破局到全面鋪開工作,趙慶利一點一點從各方爭取支援。駐村以來的 10 個月,他跑了幾十個部門和企業,投資 1400 餘萬元,萬太興-牛場梁 11.3 公裡的標準化公路今年完成各項審批手續,明年5 月進場施工,把鄉親們渴盼多年的「致富路」化為現實;爭取資金200 餘萬。其中:改擴建村委會 1200 平米;新建烘乾塔配套倉庫806 平米;扶持養殖戶,新建顆粒飼料廠房 900 平米;為養殖戶配套草料棚30萬元,帶動草料棚建設4000平方米;玉米秸稈回收3000畝,為村集體增加純收入近 10 萬元;爭取網圍欄 5000 多米,一戶一戶規劃、一片一片發放;爭取青磚 30 餘萬塊、水泥 40 噸、瓷磚1000 件;PVC 管道 420 米,改造文化大院與宿舍 240 平方米;打造 1 處 1000 平方米微公園;安裝太陽能路燈 13 盞,夜裡的萬太興村從此亮了起來…… 一輪又一輪的惠民政策,一波接一波的扶貧力量源源不斷輸入小村,萬太興完成了徹底的嬗變。
廣場上迎風飄揚著五星紅旗的是村委會,擺著休閒座椅的是公交等候點,陳設一新、安靜肅穆的是文化站……如今的村莊,處處體現出從苦難中掙脫出來的安詳與沉靜。
時代點亮了人們心中的信念,喚醒了在貧窮和落後中沉睡已久的村莊。村民們由最初的不信任,轉為全身心地依賴這個點亮萬太興的人,以及這些點亮萬太興的人。
「在萬太興活了八十多年,也沒像這兩年見過這麼多領導幹部。」村民李兵說。
事實上,一部脫貧史,也是一部扶貧駐村幹部奮鬥史。就像趙慶利點亮萬太興一樣,每一任包聯單位、每一個扶貧幹部都是掌燈人、播火者。
他們中,有達旗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烏尼爾吉日嘎拉,他滿懷赤子之心,一心一意為農牧民做實事;
有達旗中和西鎮委書記薛海林,他能叫得上全鎮所有貧困戶的名字,一年裡有 150 天入鄉走村,每晚工作到後半夜,誓言「我將無我,掙命工作」;
有達旗中和西鎮鎮長白雲飛,他始終衝在扶貧工作的最前沿,為貧困戶謀出路,為扶貧幹部解難題……
2020 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經過 8 年持續奮鬥,我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 1 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這背後,包含著一線扶貧駐村幹部的付出。
截至2020年9月,全國累計選派駐村幹部290多萬人。這些深入到基層一線的扶貧幹部,儘管個體不同、經歷不同、所用方式不同,卻在一個個村莊中,成為撬動局部氣候、調動各方資源的槓桿,帶領村民走向新生。
現在,趙慶利正帶領村民繪製發展藍圖。把種養殖結合起來,註冊萬太興商標,辦起顆粒飼料廠,發展壯大萬太興村的種養殖產業,村集體收入突破 20 萬元。
下一步,在2021 年,幫扶單位達旗紀委監委將繼續助力鄉村振興,立足萬太興村實際,深入挖掘本村優勢,立足種養殖優勢,做足種養殖這篇大文章,缺水補水,缺電補電,提升人居環境,「農牧民的需要就是我們幫扶的方向,不僅要讓萬太興富起來,更要讓萬太興美起來。」 烏尼爾吉日嘎拉說。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為了讓脫貧攻堅成果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不管是萬太興還是達拉特旗,都準備好了:
機制上,制定出臺《達拉特旗鞏固脫貧成果防貧濟貧實施細則》《達拉特旗脫貧攻堅醫療應急救助防貧保障實施方案》等,設立了脫貧攻堅基金會和脫貧攻堅醫療應急救助防貧保障資金,探索形成「鄰裡互助、多幫一」等多種濟貧形式,搭建起旗、鎮、村防貧濟貧「三級防線」。
具體舉措上,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做好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強化易地搬遷後續扶持。重點抓好產業扶貧項目的後續管理,充分發揮產業扶貧項目的拉動與帶動效應,把每一個產業扶貧項目進行深度梳理,逐項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臺帳。既讓脫貧群眾獲得生活保障,又讓脫貧群眾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希望。
作為世界減貧史上偉大壯舉的參與者和見證者,趙慶利一席樸素的話或許最能代表廣大扶貧幹部的心聲:「希望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改變村裡的面貌,在離開的時候,村裡人能說小趙還是做了一些實事的,我就心滿意足了。」
絕對貧困在中國已成為歷史,但決戰脫貧的精神力量不會成為歷史。從無數個「萬太興之困」,到無數個「萬太興之興」,他們,翻過貧困大山,迎來新生,在小康路上加快追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