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港留學,除了租房,交通費也佔了很大一部分的日常支出。尤其是大部分人都需要乘搭的港鐵,以成人票價來講,單從紅磡乘地鐵過海到中環,八達通車費是12.1港元。
港鐵的票價,因為每年都加價,都會讓人出來批評一番。而票價所根據的『可加可減機制』也被香港市民戲稱為『有加無減機制』。
Jerry覺得好像自我懂事以來就沒聽說過港鐵會減價。但過去的2020年疫情持續,經濟下行。有消息指,新的一年港鐵票價可能會出現歷史性的減價!
港鐵是怎麼賺錢的?
港鐵可以算是全國、甚至是全世界為數不多可以賺錢的地鐵運營公司。等於說,港鐵公司一直在賺錢,而票價也一直在加。
圖:港鐵官網
其實,從港鐵發布的利潤來源統計來看,我們不難發現港鐵不止擁有地鐵客運的交通服務,很大一部分利潤來自於物業、車站商務等。
也就是說港鐵一直以來都是以『鐵路+物業』形式運營。比如車站裡商鋪的租金收入、廣告位置收入,還有不少旗下的商場、甚至是一些地鐵周邊私人住宅等,都是讓港鐵盈利的因素。
港鐵的票價會根據『可加可減機制』做出調整,具體的計算指標如下:
● 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
● 工資指數變動
● 生產力因素
● 額外扣減
而根據預測,今年這個可加可減機制,算出今年票價調整幅度是-1.55%!香港議員田北辰也表示,今年港鐵減價是『絕對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但理是這個理,他隨後也補充這次的減幅『徘徊於-1.5%』,意味著未必觸及減價門欄。再加上,因為港鐵過去兩年的加價,當中部分加幅留待今年生效。所以說,要加上之前還沒有加的加幅,在結合今年的票價調整至少到-1.5%才能夠減價。
目前為止,港鐵會凍結票價,還是會下調票價,仍然是未知之數。
對於交通費,雖然港府一直有不同的補貼,但日常交通費用仍然高企。以2019年5月為例,有226萬人享用交通補貼計劃。其中每月交通開支600-1,000港元的人有48萬,每月交通開支在1,000-1,600港元的人有13.8萬。
以上是港府補貼後的交通費用,意味著沒有優惠的話,市民的交通支出會更高。有數據統計,如果按每月就業收入中位數1.87萬元計算,交通費佔比可達8.6%。
也有人認為,如果港鐵在經濟衰退、疫情持續的時候加價也不合理。除此之外,『可加可減機制』一直惹來市民大眾的不少批評,機制的計算只會一直讓票價每年增加。如果港鐵能夠帶領減價,那麼市民的交通支出也會有所減少。
朋友們,你覺得今年港鐵會減票價嗎?歡迎評論區分享一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