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逃離苟且,就得學會詩意地過一場平凡生活

2021-02-19 新周刊


香港攝影師周家豪《英雄住在你隔壁》系列作品之一。他鏡頭下的超級英雄們像普通人一樣去購物,吃飯,看包,甚至被開罰單。

文/於青

 

不買房的高曉鬆通過不漂泊的許巍,告訴在急之國裡窮忙的中國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然而這塊大餅並不新鮮,王爾德1888年就畫過了——在《忠誠的朋友》裡,自私狡詐的「成功人士」磨坊主不止一次地用「忠誠」、「友誼」、「慷慨」、「期待」燉成誘餌,坑蒙拐騙那位勤奮卻貧窮的農民漢斯幹白活。故事的結局就是,善於畫大餅的越閒越富,詩意滿滿地空手套白狼;耽於喝雞湯的不僅越忙越窮,還死在了幹白活的路上。

 

認真說來,畫大餅與喝雞湯並不矛盾,矛盾的是畫大餅的總喜歡把雞湯愛好者的生活割裂開來。苟且與詩意矛盾嗎?400年前,哈姆雷特就已提出了這個問題:「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是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還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這位決絕叛逆的丹麥王子做出了怎樣的選擇?他先是苟且地裝成了個瘋子,然後詩意地進行了騎士式決鬥。


香港攝影師周家豪《英雄住在你隔壁》系列作品之一。他鏡頭下的超級英雄們不再只是擊敗惡棍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

 

苟且與詩意究竟誰更高貴,並不止有哈姆雷特在問——人的分裂性是個普世問題。在西班牙,為了詩意的騎士精神「瘋癲」了幾百年的堂吉訶德,最好的搭檔是最懂得如何苟且的農民桑丘。在法國,典型的《偽君子》達爾杜弗一邊在檯面上不斷倡導著苟且的至高境界,一邊在私底下放開了享受比詩意更愜意的各種享樂方式。在鄉下,活在幻想裡的愛情臆想狂包法利夫人,從頭到尾都沒有放棄能夠澆灌詩意的失意婚姻。在德國,選擇自殺的少年維特之所以「名揚全球」,是因為歌德寫盡了他那與詩意愛情並行的苟且現實。而一輩子活在布拉格的卡夫卡在文字中創造的所有詩意,都來自於他對於苟且現實的經受、思索與反抗。

 

在中國,精分重症患者遍地都是。他們能夠在朝九晚五的八小時內蠅營狗苟,也可以在睡前的朋友圈裡做雞湯燉夢。他們能夠將人民幣揮灑在每一條通往賣場的路上,也可以站在櫻花樹下裝作理解了什麼是物哀。他們能夠在廣場舞上跟著滑板鞋上演摩擦式的炫酷舞步,也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為賣情懷的音樂真人秀灑出一萬字狗血。他們時而雞血滿滿,時而負能量爆棚;時而歸屬小清新,時而投靠重口味;時而化身理中客,時而變身鍵盤俠;時而愛上國民老公跪舔國民嶽父,時而又被新晉男神女神一秒掰彎。他們撕起逼來戰鬥力爆棚,愛起狗來卻聖母上身——他們就像這個國家一樣迷狂而多變。


「對不起,今天漲價了。」周家豪《英雄住在你隔壁》系列作品之一。

 

然而,在真正理解生活的詩人這裡,現實與夢想並不分裂——詩意就誕生於眼下的苟且。約翰·濟慈在拮据的生活、病痛的傷害、不被承認的批判中,漫步於近在眼前的漢普斯泰德荒地,寫下被傳頌千年的《夜鶯頌》。普魯斯特在長期的病痛囹圄中,任憑思緒沉浸於精緻夢幻的回憶之中,用14年時光《追憶似水年華》。威廉·福克納捧著酒瓶徘徊在燥熱的美國南方土地上,傾其一生,只為書寫那塊郵票大小的故鄉所經歷的《喧譁與騷動》。從他們筆下所流淌出的最為深刻的詩意,來自於傾其一生都無法擺脫的痛苦、追尋與執著。

 

苟且與詩意非但不是矛盾,它們甚至是組成現實的必要因素。來自合肥的抄水錶工劉濤,利用每天去各家各戶抄水錶的路程,拍下了城市裡巧合、幽默、戲劇、溫情的瞬間。來自芝加哥的期貨交易員布蘭登·斯坦頓,在完全破產的狀態下來到紐約,憑著對人與攝影的熱情,在每天8小時的步行與拍攝中完成了名揚全球的「人在紐約」項目。而樸樹、許巍、汪峰這些構成中國中年流行雞湯界「半壁江山」最有詩意的時候,都是他們尚未成名、為了生存苟且之時。

 

苟且與詩意,不過是現實與夢想的另一種說法。有人說你蠅營狗苟,也有人說你能為理想忍辱負重。有人說你整日做夢,也有人贊你只為實現理想不顧一切。有人說你被現實改變,也有人說你終於接受現實、獲得成長。知乎網友朱迪在名為「是眼前的苟且重要還是詩和遠方重要?」的問題下寫過這樣的答案:「我見過一邊聽搖滾一邊編碼手舞足蹈加班到12點的職員,也見過一邊抱怨一邊等下班的員工,不知道哪個是你口中眼前的苟且。我也見過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吃著豬食被關進購物點還要挨罵的旅遊團,也見過對著企業園裡的一株桃花畫了一下午的不起眼同事,不知道哪個是你口中的詩和遠方。」


美國當代街頭攝影師薇薇安·邁爾的自拍。一生從事保姆工作的她拍下超過十萬張照片,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美國街頭生活的點滴。

 

如果說為了詩意不惜將靈魂出賣給魔鬼的浮士德博士在他那充滿矛盾的一生中明白了什麼,那就是苟且與詩意的並行性:「有兩個靈魂住在我的胸中,它們總是互相分道揚鑣。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夠作自由與生活的享受。」

 

苟且與詩意,一樣都不能缺。如何逃離苟且?詩意地去過一場平凡生活。擰巴青年彭磊在《生活因你而火熱》中這樣告訴你:「我不得不去工作 ,在大樓的一個角落。格子間的女孩,時間久了也很美。我會和她結婚,帶我去小城過年。那些曇花一現的燦爛是爆炸的煙火,那一團耀眼的火焰在燃燒著你和我。那刻骨銘心的戀愛總帶給我傷害,那平淡如水的生活,因為你而火熱。」

 

 

新刊《人,詩意地苟且著》已上市。

 



「你以為背個破包跑西藏窮遊一趟就成『詩和遠方』了?真是『拿衣服』(naive)。」「把眼下的『苟且』過得認真美滿,才是塵世中真正的『詩和遠方』。」 在中國式精分重症患者的生活中,苟且與詩意就像白日與黑夜般兩級交替。微信群苟且,朋友圈詩意;八小時內苟且,八小時外詩意;婚姻苟且,戀愛詩意;養孩子苟且,曬孩子詩意;創業狗苟且,創客詩意;北上廣苟且,西藏詩意;農金苟且,民謠詩意;知道分子苟且,知識分子詩意;小日子苟且,大時代詩意……14個精分樣本全面解讀。 在中國人的心靈辭典裡,對「遠方」的感情色彩一直都是分裂的,呈現出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一面是苟且,一面是詩意;已面試怪誕可怕的荒蠻之地,一面是海外仙山、人間樂土。


這種「不著調」、一副愛怎麼地就怎麼地的散漫做派,倒可以算得上合肥以及眾多還未發展成型的地區惹人喜愛的小缺點之一。


當地震來臨,帶上有30件救命物品的避難包,至少能維持你3天生命。懂得自救,不僅是出於惜命,更因為不給別人添亂是救人的第一步。



侯登科:一個活在悖論中的農民哲學家

侯登科的文章、詩歌、思想、影像都是孤獨的,他的一生都處於悖論當中。他從來就不是一個農民,而是吃著皇糧的幹部,也是關注農民問題的哲學家。

今天這個時代,恐怕很難去劃分一個界限:這是你的,這是我的。現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都框不住誰了。

(編輯:馮柒)

更多精彩內容,

請戳閱讀原文購買《新周刊》

相關焦點

  • 《春江水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也有山和水的詩意人生
    《海角七號》讓人振奮的地方是每個角色雖然都卑微地活著《海角七號》中是用音樂成全了普通民眾的夢想,算是給生活的無味之味吧。家鄉從來都是我們既愛又恨的避風港,沒有家鄉我們自己也是無從安放的靈魂,根之所在,人之所在。可是我們總是不安於家鄉不安於現實,總想往外走,越遠越好,但總被現實打擊得體無完膚,有時候我們想逃離的家鄉殊不知也是別人眼中的香餑餑啊!
  • 生活除了苟且,還是苟且
    高曉松說他小的時候,母親曾告訴他:「生活不但有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對於他那一類人來說,也許確實是這樣。但我相信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生活除了苟且,還是苟且。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八九是現實,是無奈,是掙扎,是生存,剩下的一二,才是想像中的詩與遠方,是苟且中與人的一點希冀與願望。人只能生活在現實中,只能生活在現在,而遠方永遠只能是遠方,一個希望中的遠方。這句話或許很有詩意,以至不少人沉迷於其中不能自拔。
  • 庭前葉落,來年花開,詩意地生活,不負此生!
    什麼是詩意,什麼是詩意地生活?有人說,它在竹林與小院裡,周圍種著花;有人說,它在草原與羊群中,到處都是景;有人說,它在人心裡,是無法到達的遠方。你要問我,我會說:詩意不在遠方,它就藏在我們生活中。正如,年輕時你會對著山川說:「山川歲月,如是我聞」;當你老了,還能對著身邊的愛人說:「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 《平凡的榮耀》蘭芊翊: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但也別「苟且而活」
    生活中,很多人經常會幹一些看起來對自己有利,但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比如感情中,當我們發現自己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理智告訴我們應該放棄,但行為上很多人卻沒辦法做到放棄,於是只能遵從內心。從長遠來看,這種人的職業生涯也不會太長久,一個人漏洞越多,就越容易被人抓住把柄,而坦坦蕩蕩,起碼自己問心無愧。一個人是要做無愧於自己的人,還是只懂得索取的人,分清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決定了你未來的走向,你能走的路的長短。
  • 9.2分的綜藝告訴我們:生活自有詩意,何必要去遠方
    除了車嬸,大兒子俊浩也是十分照顧新來的弟弟,想到自己做老么的時候特別渴望得到哥哥的表揚,於是不管何時何地,只要弟弟做得好,一定第一時間送上暴風讚美。但即使如此,這四個人也沒有絲毫的抱怨,反倒是盡力的想要讓生活過得更好一點。海鎮喜歡聽歌,俊浩就偷偷放音樂讓海鎮開心。廚房裡用的紙巾總是會被水打溼,車嬸就用周圍的廢木板做了一個簡易置物架之後,三個成年人都覺得「好厲害」、「好滿足」,愣是一起對著笑了好久。
  • 有感於《養家之人》|當苟且都成為奢望,也要頑強的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從前,我一直這麼認為,可當苟且都成為奢望之時,又該如何呢?《養家之人》給了我答案。她給家人,給朋友講故事,其實也是講給她自己聽,故事裡的英雄蘇爾曼,為了全村人去尋找未來希望的種子,而現實裡的她,得挑起養家的責任,還需要去營救家庭的希望,她的父親。
  • 一地雞毛的生活 也要偶有詩意
    但從整體項目上來說,此劇還是不錯,讓老百姓有得看。豆瓣對此劇的評分可以忽略不計,我相信打分的人一定沒有一場戲一場戲的看完,沒有分析過。我們看劇的角度應該不是單一的,客觀中肯的鑑劇應該有更為具體細緻的標準,比如,分為劇本項、演員表演項、導演及美術組項、製作水準項、立意及社會價值項等。從這些角度,可能才有一個所謂相對的公允。
  • 汪曾祺:人生有「三趣」,生活不苟且
    汪曾祺寫過一本書,書名是《生活是很好玩的》。書如其人,汪曾祺就是那種在哪裡都能找到生活趣味的人。王小波說:「趣味是感受這個世界美好的前提,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過這種詩意的生活這並不是矯情的造作,而是在庸常的生活裡讓自己帶一點格調與品位做事,找到生活的情趣。」生活得有情趣的人,都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 眼前總有「苟且」你要學會「不將就」
    ;衣服湊合穿穿,能見人就行;家離公司十萬八千裡;地鐵、公交不斷挑戰人的壓縮極限;商場裡的東西總比估計的要多一個零;……生而為人,總難免遇到眼前的「苟且」,這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練,人人皆有,無可倖免。而在這些歷練之後我們是從此過上「苟且」的人生,變身為沒追求,沒奔頭的「差不多」先生,「還湊活」小姐。還是像許巍歌裡唱的那樣過上詩意的生活,奔向「遠方的田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苟且中的「不苟且」,將就中的「不將就」。
  • 樂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被這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刷了一天屏,這首歌兒就像樸樹的《平凡之路》,循環了一天後已被深深洗腦,「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旋律不停回放。,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我獨自漸行漸遠,膝下多了個少年少年一天天長大,有一天要離開家看他背影的成長,看他堅持與回望我知道有一天,我會笑著對他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在《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裡我們看到了高曉松和許巍的真實寫照
  • 「範雨素現象」電影《帕特森》與《路邊野餐》:苟且的生活拴不住一個自由的靈魂
    像這樣的人,在村裡叫做「喝文的人」,像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一樣,是被人鄙視的。✤ 憑著母親的凜凜威風,我們這窮得叮噹響的人家,給大哥哥找了一個如春天的洋槐花一般樸實的妻子。✤ 一本書從來沒有人看過,跟一個人從沒有好好活過一樣,看著心疼。
  • 生活還有遠方的苟且
    自至寧船,笑呼之曰:興霸(甘寧的字),老母待卿食,急上。(甘寧)與蒙俱還見母,歡宴竟日。」 2看歷史人物有不同的角度,我喜歡從人性或心理角度來看。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來推動,而一個人的行為,卻是受性格、心理、以及更深層的人性來控制。 呂蒙要發兵攻打甘寧,並不是出於他尊重廚子的性命。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下半輩子的苟且丨文化觀察
    在此種背景之下,大眾對「詩和遠方」之類口號的嚮往其實無可厚非。況且今日中國社會,無論哪個領域都嚴重缺乏共同話題,而「詩與遠方」的表述,就像之前「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一樣,固然有其庸俗的一面,但多少也算表達了職業和生活重壓之下的人的共同嚮往,一時間吸引眾人目光並不奇怪。
  • 《小森林 冬春篇》詩意就是從平凡生活中感受美
    所以看上去挺輕鬆美好的田園生活,實際上還是很艱苦枯燥的。這也是我們對於生活的看法吧,在都市生活的人覺得壓力大,競爭激烈,每天都在人與人的比較和競爭中保持著緊張的節奏和壓力,於是嚮往田園生活,過一種安靜,與世無爭的生活,從無謂的比較競爭中轉移到對自身的關照和滿足中。
  • 逃離城市回農村的人,都怎麼生活?未來,心懷愧疚卻平凡地堅持著
    一、大環境讓不少人選擇了逃離城市回到農村1、農村是城市的避風港一直以來我們國家的農村就是城市的避風港,不管在什麼年代,農村都是城市最後的保障。從早年到上山下鄉再到現在回到農村去,正是農村的強大市場和包容在發揮著作用。對於一些在城市發展受挫的農村人來說,回到農村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 我們要逃離平凡,需要做的就是這件事
    趁著年輕我們想要的是去更廣闊的天空,那麼逃離平凡就是我們必須要去做的事,而逃離最主要的核心是:要想站在成功之巔,就要勇於消失在人海之間。我們在生活之中一般都是這個樣子的:當遇到自己非常想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第一直覺一般都是找到一個朋友陪自己,但凡朋友不願意去的,基本上自己也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還有手頭在自己明明有計劃,突然收到來自朋友一起出行的邀請時,我們心頭想:幹嘛要自己一個人去做事情,反正不急往後拖拖也是沒事的啦。所以計劃也就被扔在一邊。知道這樣不好,但是我們還是會這麼去做。
  • 虐到沉醉,也要詩意地生活
    在講解毛主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時,她說,這是毛主席引用了李賀的詩,「李賀英年早逝,只有240多首詩流傳下來,其中被毛主席點評過的,就有80首。」北師大教授康震老師在講解詩詞時,引經據典,幽默風趣,自帶萌點,成為新晉男神。
  • 即便生活苟且,也要看到詩和遠方!
    都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但沒有理想的現實叫活著,而有了理想的現實才叫生活,我們都想要好好地活著,但也想要更好的生活。可生活比較苟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如果可以的話,誰不想做更好更體面的工作,誰不想過更好更體面的生活!
  • 平凡本是生活的底色,懂得接受平凡,生活才會更有煙火氣
    其實,不是看不到生活裡平凡的美好,而是覺得只有逃離平凡的生活才是最好。生活沒有什麼平凡和高貴,它是源自內心的感受,你若能接納自己接納平凡,平凡的生活一樣是高貴的。曾經看到過一個故事,有兩個一起長大女孩子。一個從小就生活在舒適的家庭環境裡,夢想長大了也要找一個有錢人過更好的生活。一個生活在貧民窟,吃不飽穿不暖,還要被媽媽鎖在家裡,她想長大了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 《四個春天》家庭式影像:平凡無味生活中也深藏詩意
    激發一個從未學過拍攝學過剪輯的人去做這件事的是侯孝賢導演的一次講座,在期間,有一個學生問侯孝賢導演:"我們學習的是電影,可是我們並不知道如何去拍電影。"導演回答他:"如果你想拍就去拍吧,你不拍怎麼知道如何開始。"於是從2013年到2016年這四年間,陸慶屹就只做這麼一件事,去拍攝自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