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資者網
《投資者網》蔡俊
穿越資本周期,把握市場機遇。2020年是醫藥板塊估值爆發的一年,也是醫藥板塊業績躁動、蓄勢待發的一年。
醫藥板塊的細分領域複雜,大致可分為醫藥、醫療器械。其中,醫藥領域又能拆分出創新藥、仿製藥等細分市場。2020年是醫藥板塊的轉折點,不僅創新藥站上了舞臺的中央,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也讓疫苗領域備受關注。那麼,醫藥板塊在2021年裡還能延續輝煌嗎?
展望2021年的醫藥板塊,或將出現四個趨勢性機會。
其一,新冠疫苗將大量投產,帶動上市公司釋放業績。這其中,將考驗各家上市公司的研發速度和產能規模。尤其是產能規模,現金流越充裕的上市公司,越有機會吃到蛋糕。
其二,創新藥的估值體系,很可能被重估。目前創新藥最火的單抗賽道,2021年將有藥品集中上市。過去機構通過管線價值判定估值,伴隨藥品競爭進入紅海,估值體系將更傾向盈利基礎。
其三,醫療器械進入集採時代,併購事件或將頻繁發生。受益於國家鼓勵進口替代,參考美國巨頭美敦力的發展史,國內上市公司或將掀起一股併購熱潮,以佔有更大市場規模。
其四,CRO企業的估值開始分化,強者恆強的規律愈發明顯。由於創新藥研發大量被外包,因此CRO上市公司可打造一條臨床試驗的全產業鏈。行業抬高了門檻,龍頭公司將吸引更多的資本,而判定龍頭公司的關鍵指標,是公司研發人員的規模。
新冠疫苗:產能決定收入上限
如果說是新冠疫情將醫藥板塊推向資本市場的舞臺中央,那麼2021年疫苗的規模化投產,將很可能促成板塊內上市公司受到資本追捧。
截至今年11月,WHO統計全球有48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研發階段。國際上進度較快的企業,包括輝瑞(與BioNTech聯合開發)、Moderna、阿斯利康。而以三期臨床階段的疫苗為基礎預測,2021年全球疫苗產能將超過100億劑。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有9家上市公司宣布研發新冠疫苗,形式包括自主開發、引進海外疫苗的國內商業權。其中,進展較快且有投產規劃的上市公司,有康希諾、智飛生物、康泰生物、復星醫藥。
這裡面,康希諾和智飛生物都與外部聯合開發,合作方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康泰生物和復星醫藥是從BioNTech、阿斯利康引進疫苗的商業權。
興業證券在一份報告中預計,2021年底國內新冠疫苗的累計產能將突破20億劑。其中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已經完成生產車間建設,產能將達10億劑以上。復星醫藥、康希諾、智飛生物、康泰生物的疫苗產能分別規劃為1億劑、2億劑、3億劑、4億劑。
同時,興業證券在報告裡梳理了產能利用率、單位生產成本等因素後,預測單只疫苗的採購價將高於25元/劑。
若各家上市公司實現滿產滿銷,以產能和預計的採購價為參照,復星醫藥、康希諾、智飛生物、康泰生物可能在2021年實現新冠疫苗的國內收入25億元、50億元、75億元、100億元。對比今年上半年,Wind統計顯示,復星醫藥、康希諾、智飛生物、康泰生物的營業收入140.28億元、0.04億元、69.94億元、8.7億元。
由此可見,新冠疫苗不僅是人類的福音,對上市公司而言,更是一次業績釋放的歷史性機遇。這條賽道上,比拼的是研發速度和產能規模。
不過,產能規模要求上市公司具備既有的生產線,若本身產能捉襟見肘,就必須投入資金擴建生產線。以康泰生物為例,今年7月,其公告投入10億元用於新冠疫苗的生產車間建設。
產能代表上市公司預期的市場份額,而貨幣資金是否充裕,將決定上市公司有多少資金投入產能擴建。
Wind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除了4家計劃投產的上市公司,貨幣資金最多的上市公司為沃森生物、遼寧成大、華蘭生物,分別為19.46億元、17.51億元、9.72億元。若研發進度跟上,後續也有機會分食新冠疫苗的市場。
創新藥:估值邏輯明年或迎調整
單抗,這條醫藥研發最火的賽道,經常與創新藥、靶向治療等專業術語掛鈎,是資本追逐的熱點,也是熱錢的湧向之處。
自港交所、科創板允許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上市後,大批在單抗賽道上擁有「創新」標籤的企業實現IPO。資本的估值邏輯,也不以盈利預測為基礎,而是評估上市公司研發管線的價值。
所謂管線價值,是指研發藥品的規模和進度。以此為參照,《投資者網》選取11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這些公司都有單抗藥品正在研發,甚至已經上市,因此也是資本的重倉所在。
這其中,樣本公司誕生了兩家市值超過千億的公司,即恆瑞醫藥、百濟神州。考慮到恆瑞醫藥的管線賽道豐富,因此資本對其估值判定的因素較多。相反,專注單抗領域,準確說是專注於PD-1藥品的百濟神州,更能代表該賽道的企業估值。
PD-1是單抗賽道目前最紅的細分領域。截至目前,國內藥廠僅有恆瑞醫藥、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等上市了相關藥品。這幾家公司,被譽為單抗領域的「網紅」,即使大多數至今未能盈利,但估值仍屢破新高。
Wind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49.5億元、-5.98億元、-6.08億元,對應市值(今年11月30日)分別為1672.33億元、621.22億元、606.9億元。
估值創新高,與各家公司捨得重金投入研發密切相關。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1.79億元、7.09億元、8.08億元,遠超其餘樣本公司。
不過,估值的邏輯或在2021年發生改變。
東方高聖的投行部副總裁張聰認為,2021年將有大量單抗藥品上市,原來的估值邏輯會逐漸讓位給現實,藥品的銷售額將成為新的估值基礎。
今年12月,全國新一輪醫保談判開啟。除了去年已納入範圍的信達生物,其餘三家上市PD-1藥品的國內藥廠也都競相參與。粵開證券在報告中表示,創新藥納入醫保後,銷售峰值將提前,以前需要7-9年才能實現的銷售額,可能縮短到3-5年。
興業證券的徐佳熹則認為,在中國市場,銷售能力的重要性較國外更為突出。在一份報告中,徐佳熹以PD-1最成熟的美國市場為參考,錨定BMS(全球PD-1藥品領頭公司)收購新基藥業的估值,在假設市場佔有率的前提下,給出成熟期國內單抗的合理市值在1650億元左右。
2021年,科創板很可能將有一些港股上市的創新藥公司回歸,包括百濟神州、復宏漢霖。若估值邏輯發生實質轉變,銷售能力強的上市公司,或成為新的資本寵兒,即下一個千億市值公司。
醫療器械:併購大潮或將來襲
今年11月,全國首輪醫療器械集採正式開標。一場衝擊行業和資本市場的變革,已經啟動。
所謂集採,是指相關部門組織藥廠進行指定產品投標,中標者可在一定時間內獲得公立醫院的規模訂單,因此又被稱為帶量採購。
在器械集採前,藥品集採已進行多年,對涉及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也幾度調整。到目前為止,醫藥公司的估值分為兩大方法。創新藥以管線價值為導向,並逐漸傾向未來盈利預測;仿製藥對標化工企業,強調當下的業績。
而醫療器械的上市公司,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國家鼓勵國內產品加速進口替代,因此龍頭公司有望拿到更多的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受集採影響,醫療器械公司的估值如何判定,成為資本關注的焦點。
不過,因為器械產品和藥品的屬性存在差異,即沒有自研和仿製的區別,器械產品的換代周期更短,因此國家在集採的範圍選擇上,目前只進行冠脈支架集採。
考慮到該因素,《投資者網》在選取上市公司樣本時,仍將主營心血管器械產品(如冠脈支架)的上市公司列為2021年關注的重點。這些公司也將是明年醫療器械領域的洗牌中,最有可能第一個吃到螃蟹的人。
根據Wind統計,今年11月30日,樂普醫療、微創醫療是心血管器械領域市值最高的兩家上市公司,分別為521.7億元、513.23億元。其中,微創醫療還成功在A股拆分心脈醫療上市科創板,並計劃多個子公司繼續拆分上市。
興業證券的徐佳熹也以樂普醫療、微創醫療為藍本,認為國產替代進口的最佳路徑,是做出技術上有競爭力的產品,輔以強大的營銷推廣能力,鑄就品牌護城河。他還指出,樂普醫療和微創醫療已經完成進口替代,組成國產第一梯隊,之後競爭格局很難被打破。
而器械的其他細分領域,國產要替代進口,很可能會通過併購,導入大量資本來加速行業的創新與升級。若併購事件頻繁發生,醫療器械的上市公司估值,或對標創新藥,以價值評估為導向。
中信證券在一份報告中,詳細梳理了全球器械巨頭美敦力的併購史。2018年底,美敦力17億美元收購Mazor Robotics,該事件可能成為國內同領域收購的重要參考。
CRO:研發人員規模掛鈎景氣度
CRO,通俗說法是研發外包,即醫藥公司將部分研發工作外包給相關企業,在行業內素有「賣水人」之稱。
這些「賣水人」在國內,因中國擁有龐大的工程師規模,成功承接全球CRO產業轉移的紅利。他們通過人海戰術,以後來者居上的速度追趕,被資本市場追逐,誕生了不少估值神話。
截至目前,A股共有10家左右的CRO上市公司。《投資者網》以100億元市值為下限,梳理出7家樣本公司。
這其中,根據Wind統計,截至今年11月30日,藥明康德以2523.34億元市值遙遙領先同行。泰格醫藥、康龍化成、凱萊英等組成第二梯隊,市值分別為994.74億元、743.5億元、582.77億元。
興業證券在一份CRO報告中指出,企業的個體技術、客戶信任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出現質量問題,強者恆強的狀態可以維持較長時間。
所謂強者恆強,報告裡進一步分析,是CRO產業鏈延伸趨勢的結果。操作層面上,下遊醫藥公司在臨床前,委託研發服務給CRO企業;伴隨研發進度的不斷推進,此前拿到訂單的CRO企業可持續滾動訂單,帶來確定性更強的業績。
報告的最後,興業證券對CRO上市公司給出了一個關鍵的估值指標,即中短期看各個業務線招聘的人員數量。新增人員越多,代表上市公司的景氣度越高。
因為年中財報不要求上市公司對研發人員詳細披露,所以各家的人員規模,目前只能參照2019年度報告。其中,藥明康德這一指標遙遙領先同行;康龍化成無論是同期收入,還是研發人員數量,都明顯高於市值排前位的泰格醫藥。(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