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有望延續熱度 2021年醫藥板塊四大趨勢性機會突顯

2020-12-24 新浪財經

來源:投資者網

《投資者網》蔡俊

穿越資本周期,把握市場機遇。2020年是醫藥板塊估值爆發的一年,也是醫藥板塊業績躁動、蓄勢待發的一年。

醫藥板塊的細分領域複雜,大致可分為醫藥、醫療器械。其中,醫藥領域又能拆分出創新藥、仿製藥等細分市場。2020年是醫藥板塊的轉折點,不僅創新藥站上了舞臺的中央,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也讓疫苗領域備受關注。那麼,醫藥板塊在2021年裡還能延續輝煌嗎?

展望2021年的醫藥板塊,或將出現四個趨勢性機會。

其一,新冠疫苗將大量投產,帶動上市公司釋放業績。這其中,將考驗各家上市公司的研發速度和產能規模。尤其是產能規模,現金流越充裕的上市公司,越有機會吃到蛋糕。

其二,創新藥的估值體系,很可能被重估。目前創新藥最火的單抗賽道,2021年將有藥品集中上市。過去機構通過管線價值判定估值,伴隨藥品競爭進入紅海,估值體系將更傾向盈利基礎。

其三,醫療器械進入集採時代,併購事件或將頻繁發生。受益於國家鼓勵進口替代,參考美國巨頭美敦力的發展史,國內上市公司或將掀起一股併購熱潮,以佔有更大市場規模。

其四,CRO企業的估值開始分化,強者恆強的規律愈發明顯。由於創新藥研發大量被外包,因此CRO上市公司可打造一條臨床試驗的全產業鏈。行業抬高了門檻,龍頭公司將吸引更多的資本,而判定龍頭公司的關鍵指標,是公司研發人員的規模。

新冠疫苗:產能決定收入上限

如果說是新冠疫情將醫藥板塊推向資本市場的舞臺中央,那麼2021年疫苗的規模化投產,將很可能促成板塊內上市公司受到資本追捧。

截至今年11月,WHO統計全球有48款新冠疫苗進入臨床研發階段。國際上進度較快的企業,包括輝瑞(與BioNTech聯合開發)、Moderna、阿斯利康。而以三期臨床階段的疫苗為基礎預測,2021年全球疫苗產能將超過100億劑。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有9家上市公司宣布研發新冠疫苗,形式包括自主開發、引進海外疫苗的國內商業權。其中,進展較快且有投產規劃的上市公司,有康希諾、智飛生物、康泰生物、復星醫藥。

這裡面,康希諾和智飛生物都與外部聯合開發,合作方為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康泰生物和復星醫藥是從BioNTech、阿斯利康引進疫苗的商業權。

興業證券在一份報告中預計,2021年底國內新冠疫苗的累計產能將突破20億劑。其中中國生物技術集團已經完成生產車間建設,產能將達10億劑以上。復星醫藥、康希諾、智飛生物、康泰生物的疫苗產能分別規劃為1億劑、2億劑、3億劑、4億劑。

同時,興業證券在報告裡梳理了產能利用率、單位生產成本等因素後,預測單只疫苗的採購價將高於25元/劑。

若各家上市公司實現滿產滿銷,以產能和預計的採購價為參照,復星醫藥、康希諾、智飛生物、康泰生物可能在2021年實現新冠疫苗的國內收入25億元、50億元、75億元、100億元。對比今年上半年,Wind統計顯示,復星醫藥、康希諾、智飛生物、康泰生物的營業收入140.28億元、0.04億元、69.94億元、8.7億元。

由此可見,新冠疫苗不僅是人類的福音,對上市公司而言,更是一次業績釋放的歷史性機遇。這條賽道上,比拼的是研發速度和產能規模。

不過,產能規模要求上市公司具備既有的生產線,若本身產能捉襟見肘,就必須投入資金擴建生產線。以康泰生物為例,今年7月,其公告投入10億元用於新冠疫苗的生產車間建設。

產能代表上市公司預期的市場份額,而貨幣資金是否充裕,將決定上市公司有多少資金投入產能擴建。

Wind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除了4家計劃投產的上市公司,貨幣資金最多的上市公司為沃森生物、遼寧成大、華蘭生物,分別為19.46億元、17.51億元、9.72億元。若研發進度跟上,後續也有機會分食新冠疫苗的市場。

創新藥:估值邏輯明年或迎調整

單抗,這條醫藥研發最火的賽道,經常與創新藥、靶向治療等專業術語掛鈎,是資本追逐的熱點,也是熱錢的湧向之處。

自港交所、科創板允許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上市後,大批在單抗賽道上擁有「創新」標籤的企業實現IPO。資本的估值邏輯,也不以盈利預測為基礎,而是評估上市公司研發管線的價值。

所謂管線價值,是指研發藥品的規模和進度。以此為參照,《投資者網》選取11家上市公司作為樣本。這些公司都有單抗藥品正在研發,甚至已經上市,因此也是資本的重倉所在。

這其中,樣本公司誕生了兩家市值超過千億的公司,即恆瑞醫藥、百濟神州。考慮到恆瑞醫藥的管線賽道豐富,因此資本對其估值判定的因素較多。相反,專注單抗領域,準確說是專注於PD-1藥品的百濟神州,更能代表該賽道的企業估值。

PD-1是單抗賽道目前最紅的細分領域。截至目前,國內藥廠僅有恆瑞醫藥、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等上市了相關藥品。這幾家公司,被譽為單抗領域的「網紅」,即使大多數至今未能盈利,但估值仍屢破新高。

Wind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49.5億元、-5.98億元、-6.08億元,對應市值(今年11月30日)分別為1672.33億元、621.22億元、606.9億元。

估值創新高,與各家公司捨得重金投入研發密切相關。今年上半年,百濟神州、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1.79億元、7.09億元、8.08億元,遠超其餘樣本公司。

不過,估值的邏輯或在2021年發生改變。

東方高聖的投行部副總裁張聰認為,2021年將有大量單抗藥品上市,原來的估值邏輯會逐漸讓位給現實,藥品的銷售額將成為新的估值基礎。

今年12月,全國新一輪醫保談判開啟。除了去年已納入範圍的信達生物,其餘三家上市PD-1藥品的國內藥廠也都競相參與。粵開證券在報告中表示,創新藥納入醫保後,銷售峰值將提前,以前需要7-9年才能實現的銷售額,可能縮短到3-5年。

興業證券的徐佳熹則認為,在中國市場,銷售能力的重要性較國外更為突出。在一份報告中,徐佳熹以PD-1最成熟的美國市場為參考,錨定BMS(全球PD-1藥品領頭公司)收購新基藥業的估值,在假設市場佔有率的前提下,給出成熟期國內單抗的合理市值在1650億元左右。

2021年,科創板很可能將有一些港股上市的創新藥公司回歸,包括百濟神州、復宏漢霖。若估值邏輯發生實質轉變,銷售能力強的上市公司,或成為新的資本寵兒,即下一個千億市值公司。

醫療器械:併購大潮或將來襲

今年11月,全國首輪醫療器械集採正式開標。一場衝擊行業和資本市場的變革,已經啟動。

所謂集採,是指相關部門組織藥廠進行指定產品投標,中標者可在一定時間內獲得公立醫院的規模訂單,因此又被稱為帶量採購。

在器械集採前,藥品集採已進行多年,對涉及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也幾度調整。到目前為止,醫藥公司的估值分為兩大方法。創新藥以管線價值為導向,並逐漸傾向未來盈利預測;仿製藥對標化工企業,強調當下的業績。

而醫療器械的上市公司,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一方面,國家鼓勵國內產品加速進口替代,因此龍頭公司有望拿到更多的市場佔有率;另一方面,受集採影響,醫療器械公司的估值如何判定,成為資本關注的焦點。

不過,因為器械產品和藥品的屬性存在差異,即沒有自研和仿製的區別,器械產品的換代周期更短,因此國家在集採的範圍選擇上,目前只進行冠脈支架集採。

考慮到該因素,《投資者網》在選取上市公司樣本時,仍將主營心血管器械產品(如冠脈支架)的上市公司列為2021年關注的重點。這些公司也將是明年醫療器械領域的洗牌中,最有可能第一個吃到螃蟹的人。

根據Wind統計,今年11月30日,樂普醫療、微創醫療是心血管器械領域市值最高的兩家上市公司,分別為521.7億元、513.23億元。其中,微創醫療還成功在A股拆分心脈醫療上市科創板,並計劃多個子公司繼續拆分上市。

興業證券的徐佳熹也以樂普醫療、微創醫療為藍本,認為國產替代進口的最佳路徑,是做出技術上有競爭力的產品,輔以強大的營銷推廣能力,鑄就品牌護城河。他還指出,樂普醫療和微創醫療已經完成進口替代,組成國產第一梯隊,之後競爭格局很難被打破。

而器械的其他細分領域,國產要替代進口,很可能會通過併購,導入大量資本來加速行業的創新與升級。若併購事件頻繁發生,醫療器械的上市公司估值,或對標創新藥,以價值評估為導向。

中信證券在一份報告中,詳細梳理了全球器械巨頭美敦力的併購史。2018年底,美敦力17億美元收購Mazor Robotics,該事件可能成為國內同領域收購的重要參考。

CRO:研發人員規模掛鈎景氣度

CRO,通俗說法是研發外包,即醫藥公司將部分研發工作外包給相關企業,在行業內素有「賣水人」之稱。

這些「賣水人」在國內,因中國擁有龐大的工程師規模,成功承接全球CRO產業轉移的紅利。他們通過人海戰術,以後來者居上的速度追趕,被資本市場追逐,誕生了不少估值神話。

截至目前,A股共有10家左右的CRO上市公司。《投資者網》以100億元市值為下限,梳理出7家樣本公司。

這其中,根據Wind統計,截至今年11月30日,藥明康德以2523.34億元市值遙遙領先同行。泰格醫藥、康龍化成、凱萊英等組成第二梯隊,市值分別為994.74億元、743.5億元、582.77億元。

興業證券在一份CRO報告中指出,企業的個體技術、客戶信任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出現質量問題,強者恆強的狀態可以維持較長時間。

所謂強者恆強,報告裡進一步分析,是CRO產業鏈延伸趨勢的結果。操作層面上,下遊醫藥公司在臨床前,委託研發服務給CRO企業;伴隨研發進度的不斷推進,此前拿到訂單的CRO企業可持續滾動訂單,帶來確定性更強的業績。

報告的最後,興業證券對CRO上市公司給出了一個關鍵的估值指標,即中短期看各個業務線招聘的人員數量。新增人員越多,代表上市公司的景氣度越高。

因為年中財報不要求上市公司對研發人員詳細披露,所以各家的人員規模,目前只能參照2019年度報告。其中,藥明康德這一指標遙遙領先同行;康龍化成無論是同期收入,還是研發人員數量,都明顯高於市值排前位的泰格醫藥。(思維財經出品)■

相關焦點

  • 2021年一季度銀行業 價值凸顯,看好銀行股投資機會
    首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隨即國常會決定延續普惠小微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兩項政策,再貸款再貼現政策也有望延續,緩釋銀行信用風險和資金來源壓力。其次,讓利接近尾聲,2020 年 1.5 萬億元的讓利目標有望達成,作為抗疫特殊時期的政策,後續有望逐漸收斂。
  • A股未來機會在哪裡?基金公司2021年投資策略大公開
    不平凡的2020年即將過去,中國經濟明年往何處去,已經上漲兩年的A股未來機會在哪裡?市場風格將如何切換?平安基金、上投摩根基金、大成基金、景順長城基金等首批基金公司陸續發布2021年投資策略,普遍認為明年上半年國內經濟恢復仍有慣性,預計股市流動性充裕,A股上市公司盈利加速,下半年或邊際回落。
  • 2021年醫藥行業年度投資策略
    業績表現:好於行業平均水平 上半年隨著國內疫情的有效控制及政策的積極對衝,各板塊陸續恢復增長,但仍 有部分板塊業績承壓,其中醫藥板塊延續了其持續穩定的增長狀態,業績增速高 於行業平均水平,好於大多數細分行業,高新技術行業板塊恢復情況較好,服務 消費行業板塊下滑幅度仍然較大,隨著非經常性因素在 2020 年的逐步消解,預計 後期有望逐步得到恢復
  • 2021年,券商看好哪些行業?
    從年度維度看,白酒業績環比改善穩定性強,至少持續至2021年二季度。未來5年,白酒行業周期逐漸熨平,仍會延續結構牛。IPO+借殼+收購,白酒行業資本化率提升,板塊仍將精彩紛呈。 啤酒:長短期邏輯持續催化,核心聚焦結構升級。短期來看,啤酒行業具備低基數和量價齊升預期。
  • 投資機會何在?醫藥股連續反彈,政策面階段不確定性有望消除
    投資機會何在?12月15日,上證醫藥主題指數(000121,以下簡稱「醫藥指數」)大漲0.75%,盤中一度漲超1.60%。同時,指數成分股過半實現收漲。值得關注的是,臨近年底,第五輪醫保談判正在進行,結果即將出爐。同時,第四輪集採也已正式啟動,正不斷推進。那麼,隨著政策面階段不確定性有望消除,連續反彈後的醫藥股,後市行情如何呢?
  • 峰迴路轉,回調下的醫藥板塊路在何方?
    醫藥板塊估值持續下降,回落至十年中樞略低位置。截至2020年11月27日,醫藥板塊整體估值(歷史TTM,整體法,剔除負值)為41.8,比上周下降了1.43,但仍處於2010年以來的歷史估值的中樞略低區間。醫藥行業相對滬深300的估值溢價率為182%,比上周下降了13.9個百分點,溢價率回落至四年中低位。
  • A股2021年怎麼走?哪些板塊值得投資?30家頭部券商觀點來了!
    A股2021年趨勢如何?30家頭部券商觀點來了!樂觀派:滬指看高至4800點圖/ 圖蟲作為2020年最早喊「牛」的券商之一,海通證券對於2021年的A股市場還是堅定地看好,其觀點認為,產業結構升級和融資結構轉變大背景下中國股權投融資時代已經展開,借鑑1980年代前後美股經驗,A股未來有望迎來長牛。其次,本輪牛市漸入高潮。
  • 白酒、醫藥、新能源還能上車嗎?21世紀金牌分析師2021配置攻略!
    (2)高成長機會:疫情受損 or 行業高增 疫情受損:乳製品(伊利/蒙牛)、啤酒板塊(首推華潤,推薦青啤)、飲料板塊 (首推飲料農夫,關注奶茶行業改善),關注桃李 Q2 開始收入改善。行業高增:關注安井/妙可/鹽津高成長性,擇機布局。
  • 買茅臺等於買黃金、醫藥生物上演賽道為王、生豬牽一髮動全身?2021...
    2)高成長機會:疫情受損 or 行業高增疫情受損:乳製品(伊利/蒙牛)、啤酒板塊(首推華潤,推薦青啤)、飲料板塊(首推飲料農夫,關注奶茶行業改善),關注桃李 Q2 開始收入改善。行業高增:關注安井/妙可/鹽津高成長性,擇機布局。
  • 資金駐足大消費 醫藥家電紡織服裝再「抬頭」
    家用電器:龍頭優勢進一步強化家用電器行業2020年先抑後揚,估值修復良好。疫情的不同階段,家電子板塊呈現出明顯分化。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後,行業零售端需求改善逐步落地,支撐白電和廚電三季度業績環比回暖明顯,收益率持續回升。
  • 2021年大盤走勢預測 2021年A股投資策略
    中金證券認為,2021年疫情影響將「漸行漸遠」,但增長修復與政策退出「一進一退」,對A股市場指數走勢持相對中性看法,根據疫情影響、增長與政策節奏把握階段性與結構性機會是關鍵。階段性來看,當前到未來一段時間,復甦深化仍是交易主線。待覆蘇預期反應更加充分、政策退出更加明確,市場指數整體表現可能開始受抑。估計這一時間點可能在明年上半年,但結構性的機會依然值得關注。
  • 廣發證券戴康:21年順周期板塊盈利將延續改善 A股估值大概率收縮
    2021年,如何擺脫韭菜命運,守衛財富?新浪財經年度巨獻,推出年度策略會,邀請200+金麒麟分析師、50+優秀基金經理專場直播,為投資者打造「全明星陣容」,全面透析2021年A股機會和風險。一旦全球央行攜手,流動性寬鬆對資產價格的影響仍然是主導性的,19-20年A股的「金融供給側慢牛」 得以延續。21年A股核心矛盾:盈利修復 VS 信用緊縮從疫情前、疫情中、疫情後的經濟指標修復位置來看,達到疫情前水平的指標寥寥,出口和地產是結構亮點。
  • ...消費……熱門板塊明年怎麼買?銀河證券分析師:這些機會值得關注!
    中國證券報消息,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三十而立」的中國資本市場迎來了註冊制改革,宏觀經濟經受新冠疫情衝擊後率先復甦。展望2021年,「十四五規劃」即將開啟,「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投資者如何進行資產配置?
  • 九方智投2021投資展望:新周期,新機遇
    宏觀展望:春暖花開,溫和通脹  九方首席經濟學家、社科院世經政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肖立晟博士認為: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但主要經濟體復甦不同步,產出缺口依然為負。  疫苗直接影響海外經濟的復甦。疫苗最早有望在明年上半年量產和接種,屆時全球經濟有望走向全面、加速復甦。
  • 經濟復甦或將延續 關注順周期和新經濟方向
    上投摩根基金、大成基金、景順長城基金等陸續發布了2021年投資策略。基金認為,明年上半年國內經濟復甦態勢或將延續,A股上市公司盈利加速,到下半年可能邊際回落。權益市場配置價值仍然明顯,一季度可能出現做多窗口,尋找低估順周期行業優質個股,新興經濟中的科技、醫藥及消費升級等仍是長期方向。
  • 醫藥行業深度報告:聚焦四大主線
    1.綜述2020 年醫藥板塊實現戴維斯雙擊,受益於疫情帶來的行業比較優勢及流動性寬鬆,得到了市場的高度關注和資本的青睞。站在後疫情時代, 我們認為核心醫藥資產仍將長期處在具有配置價值和具有估值溢價形態下:(1) 後疫情時代,全面提升醫療衛生體系建設,「補短板」拉開。
  • 建信基金吳尚偉:本輪市場上漲態勢有望延續 看好消費行業
    市場上漲的態勢有望延續 消費板塊仍有機會吳尚偉表示,7月6日全市場成交量突破1.5萬億,上證指數突破3300點,金融、銀行、券商板塊出現較大漲幅,原因之一即為A股消費、科技、醫藥板塊這兩年表現突出,長時間上漲後,以採掘、銀行、券商、房地產等為代表的周期藍籌股票的估值相對較低,從而產生了權重股板塊反彈較快的行情。
  • 十大券商:年底紅包行情可期 12月滬指有望突破前期高點
    首先,美國為了應對年底補貼退坡,12月有望擴大貨幣或財政刺激,進一步推升全球風險偏好,加速外資在年末持續增配A股。其次,預計11月經濟數據繼續驗證復甦趨勢,並且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將保持平穩,政策實際收緊最早要到2021年二季度。再次,年內順周期板塊仍然相對滯漲,但其相對景氣強度的抬升將促使機構在年底主動增配,進一步強化板塊行情的持續性。
  • 深度│成也疫情敗也疫情!A股期中考透視醫藥大變局
    ,比較優勢傑出:境外新冠疫情繼續發酵,國內仍然面對較大的輸入性感染壓力,疫情的散發和反覆也讓醫藥股始終位於聚光燈下;(4)疫苗、醫療器械創新處於起步期,擁抱大創新;(5)醫藥板塊的風險在於板塊比較優勢消失,而非當下:未來假如醫藥板塊產生調整,大概率不是職業內部的要素佔主導(如方針、增速),而是職業比較優勢的弱化(如疫情拐點
  • 疫情突然加碼,疫苗板塊重現機會!投資者是時候「跑步上車」了?
    在此推動下,其背後的A股疫苗板塊也再次站上風口。11月9日開盤,疫苗指數在短暫下挫後持續上漲,板塊內14隻個股全部紅盤,高歌猛進。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是否意味著「跑步上車」的機會到了?板塊內14隻個股全部上漲,遼寧成大領漲,漲幅高達8.10%;康華生物、復星醫藥緊隨其後,漲幅均突破5%,板塊半天成交額逼近百億。需要注意的是,就在前一交易日中,疫苗指數還表現得十分萎靡。根據Wind數據,11月6日,疫苗指數整體下跌3.67%,報2693.85點,板塊內13隻個股下跌,只有1隻上漲,與今日的盤面表現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