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雲集將來、騰訊視頻和bilibili聯合出品的紀錄片《生命裡》將於8月26日、27日和28日,每晚22:00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CCTV9)播出。
死亡,在中國文化中似乎始終是一個需要避諱的話題。我們一直將生看作是一場體面而又盛大的儀式。但最後的告別,往往伴隨著化學藥物、醫療針管以及身上一處又一處的刀口。尊嚴,在生命的末尾,仿佛不值一提。怎樣用溫暖而又體面的方式,完成最後的告別?答案,或許就在《生命裡》。
《生命裡》以國內罕見的臨終關懷為主題,將鏡頭聚焦在40多位絕症患者的最後時光,真實地記錄了他們面對死亡時的心境——我曾感恩生命的來臨,今日也要坦然以對最終的告別。
他們說「如有來世,我將伴你如初」。
朋友帶著燒好的餐飯來探望沈和敏,問她「你喜歡他(丈夫)嗎?」,沈阿姨打趣道「我剛剛飯吃好,我要嘔出來」。朋友也溫柔地摸摸頭,「我們拿她當國寶的」。來自丈夫的寵溺,來自朋友的關懷,一點一滴,都被窗外的落葉見證著。
他們說「憶年少時,也曾風華正茂」。
喜歡吹葫蘆絲的汪明昌老人,回憶起當初和老伴初遇時的場景,滿臉幸福地說:「我追她,我檢查工作,再到她那裡轉轉,那個時候是一種藉口」。
他們還說,「若能如願,便無所謂遺憾」。
「我是想最好能夠給我站起來,我自己再慢慢地鍛鍊鍛鍊,看到女兒出嫁,看到女兒婚禮的那個場面」。這,是陳曉軍的心願。但醫生的那句「走是不可能走的」,卻為他下了最無情也最無奈的審判。入院25天,陳曉軍沒能等來女兒的白色紗裙,帶著遺憾離開。
《生命裡》自2018年在騰訊視頻和bilibili播出後,獲得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肯定,首播豆瓣評分高達9.1。儘管直面生死話題,整個片子溫馨恬淡,像是在講述一個個睡前故事。
知名演員萬茜擔任了《生命裡》的解說員,在每一集的開頭,她都用平和的聲音向大眾普及「臨終關懷」的理念。「舒緩療護,又稱安寧療護,是給臨終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全面照料,使他們的症狀得到控制,生命質量得以提高,無痛苦、安寧舒適地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在這部作品的鏡頭下,沒有病痛折磨的呻吟,沒有哀悼悲痛的沉重,沒有推拉搖移的渲染,影片平和、安寧地將「死亡」這一禁忌展現在觀眾眼前。或許,平靜、坦然,才是面對一場閉幕應有的情緒,也是記錄離去更好的方式。
在拍攝的三年間,總導演吳海鷹帶著攝像機與病人、家屬和醫護人員們耐心溝通,歷經了家屬排斥、不被理解等一些列問題,憑藉耐心與真誠,終於使自己的攝像機成為了一種無聲陪伴,累積了超過3000小時的拍攝素材。
每個人都會離去,每個人也永不會離去。遺憾與死亡,似乎是永遠相隨的命題。那些未能親臨的場景、未能見到的人、未能履行的諾言,也恰恰讓人懂得了生命的意義。遺憾的人生,也是圓滿的。
巴金先生在接受了六年的治療後說道「長壽是對我的折磨」。來自傳統文化基因的束縛,讓我們過度地將死亡汙名化。「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僅僅成為寬慰的語料,我們依舊無法正視這背後的自然規律,而是選擇用昂貴的藥物、先進的技術,將病人僅存的尊嚴摧殘地體無完膚。
不加速、不推遲死亡的到來,這是臨終關懷的宗旨。不讓病人「被活著」,不強加治療,不強制意願,這是對患者尊嚴最後的維護。舒緩療護,更像是一場安寧的陪伴——在生命所剩無幾的日子裡,尊重個體的自由意志,為他們穿上體面的衣服,梳洗乾淨,儘可能完成其藏在心底的願望,最後瀟灑地走完這一程。與其讓冰冷的機器維持生命體徵,我們更傾向於還給至親以死的權利。
播 出 信 息
《生 命 裡》
播出平臺:CCTV9 紀錄
播出時間:8月26日 27日 28日
每晚 22:00
體 量:單集25分鐘,共3集
雲集將來、騰訊視頻、bilibili聯合出品
關於雲集
雲集將來傳媒(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4月,自設立以來,以優質的資源投入,匯聚國內外優秀專業人才,打造紀錄片開發、製作的產業高地;以前瞻性的運營視角,構建紀錄片全產業鏈平臺,塑造真實類內容領域的產業標準;以全球化的開拓布局,攜手世界傳媒講好中國故事,創造華語紀錄片的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