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生命裡》直面生死話題

2021-02-21 國際紀錄片網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死亡」一直是大忌,我們很少談論它,但它卻是每個生命體的最終目的地。

在人生旅途的最後,人心中的絕望與掙扎、不舍與無奈,該如何被安放,是紀錄片《生命裡》嘗試呈現與探討的。

社會現實題材紀錄片《生命裡》由雲集將來製作,吳海鷹執導,騰訊視頻、嗶哩嗶哩視頻網聯合呈現,從臨終關懷的角度,拍攝了6000多個小時,真實記錄四十多位臨終者的故事。

據悉,節目將於9月13日每周四晚18點在騰訊視頻和嗶哩嗶哩同步上線,全季共三集。

上海臨汾社區服務中心,有一個舒緩療護區,收治的主要都是癌症晚期患者,生命所剩時間大多不超過3個月,這裡是他們人生的最後一站,紀錄片總導演吳海鷹就用業餘時間在這裡拍攝了幾年。

拍攝的三年間,歷經了家屬排斥、不被理解、拍攝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換位思考可以理解他們,於是溝通的方式從『說服』轉變為了『聊天』,就這麼帶著攝像機,穿著白大褂跟他們每日相處,日子久了大家就漸漸習慣了攝像機的存在,也願意接受真實的拍攝。」吳海鷹說。

起初,有位病人並不願意接受拍攝,直到有一天,他起不了床了,他讓護士請來了吳海鷹,他願意讓鏡頭紀錄下自己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他對著鏡頭說,「我曾經想寫遺囑,但我老婆不讓我寫。我就告訴你們吧,我希望我的葬禮一切從簡,不開追悼會,也不要收禮,現在墓地也很貴,海葬我也可以接受的。我老婆跟我說,海葬肯定不行的……」

該片一共三集,每一集都講述了2-3個臨終病人,將直面死亡的課題直接推到觀眾眼前。有一位病人提前讓家屬拿來了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她從中挑好了自己的遺像,掛在自己床頭,在外人看來這多少有些殘酷,她卻把這一切看得很淡;護士和一位病人談到了之前有病人自殺的情況,這位病人也坦承自己也曾考慮過自殺,但是想到自己的兩個孩子,還是捨不得。

還有一位魯勝蘭,68歲的老人,身患乳腺癌的她看起來卻和普通人家的老太太沒有兩樣,談起往事像是拉家常。「年輕時候在新疆吃的瓜果實在是好吃啊,特別是哈密瓜,吃起來像是嗚嗚嗚吹口琴一樣吹過去。」還有一位以前在華東開關廠工作的老爺爺,回憶著年輕時候在單位食堂的小菜,又便宜又好吃,帶點回家全家都開心……

樂觀豁達的人給予了這部作品非常多鮮活、溫暖、有趣的畫面,雖然直面死亡話題,但是絕沒絲毫賣慘嫌疑。整個片子溫馨恬淡,解說也像是在講述一個個睡前故事,讓人深思生命的意義和人世的幸福。吳海鷹導演介紹說,拍攝中摒棄了推拉搖移的渲染方式,基本都是固定機位的拍攝方式,「不想因為機器去幹擾他們的情緒,打擾他們的生活,或者去刻意渲染面對死亡的痛苦與難堪。」

影片的主題是臨終關懷。影片中一位上外的老教授,彌留之際,孩子不在身邊,已經瘦骨嶙峋,兩三個小時如果不幫助他翻身,就會生褥瘡。阿圖·葛文根在《最好的告別》一書說,「他們最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種種狀況——喪失聽力、記憶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臨終關懷恰恰不是解決痛苦而是療愈痛苦。

片中,安寧病房醫生護士的首要職責不是救死扶傷,而是幫助沒有治癒希望的病人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他們更像是「生命擺渡人」,他們每年要「送走」有近200人。

此外,《生命裡》還將鏡頭對準了青年志願者,安寧病房的志願者大部分來自上海的高校,他們之中有的出於對生命的敬畏來做志願服務,有的則是「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實習,他們的到來給安寧病房帶了青春與活力。

年輕人會拿著手機讓病人和家人視頻聊聊天,也會給他們唱唱歌,講講現在的電影,老人們每天會和他們揮手告別,也渴望著第二天天明再見到他們,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笑容。一位志願者和一位肺癌患者見面時擁抱了他,病人說不要碰我,會傳染的,志願者說,我看過你的病歷了,肺癌不傳染的,病人和家屬的眼睛有些溼潤。「我們不排斥身體接觸,有時候一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年輕的志願者們說。

也可以看到有的家屬到了安寧病房,會說:「這個病房挺好的,裝修得很漂亮」,但另一個家屬則會回應:「好有什麼用,到這樣的病房來都是等死的……」片中還可以看到,醫院周圍的居民房都掛著鏡子……

人們總是習慣性的關注開始、新生、開幕;而不太關心甚至不願去思考結束、離去、落幕。但真實的世界卻不是這樣,始與終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沒有落幕的戲劇是不完整的,沒有尾聲人生當然也是不圓滿的。

「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臨終關懷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而在我國,『臨終關懷』服務尚處在起步的探索階段。比起起步晚,『臨終關懷』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社會偏見問題。希望每一位觀眾都可以享受當下每一天的生活,也可以直面自己人生最後的旅程。」總製片人蔡懿鳴說。

商務合作 

郵箱:272556725@qq.com  

電話:0755-61827153

<end>

編輯:立新

想要了解更多😊

長按下方二維碼

關注國際紀錄片網

▼ ▼ ▼

相關焦點

  • 直面生死、敬畏生命,紀錄片《生生》裡的「愛」與「勇敢」
    紀錄片《生生》直面癌症,採用全紀實的拍攝方式講述16個與抗癌息息相關的真實故事,帶領大家觸摸生命中最真實、最掙扎卻也最有力量的「重要關頭」,共同探尋生命的價值。
  • 紀錄片《生命裡》給全社會補「告別課」
    在死的邊緣,回憶生之幸福,這是否是只有在虛構的電影裡才會出現的場景呢?一部叫作《生命裡》的紀錄片,以兩年時間,記錄了四十多位臨終者的故事,片中流淌的是枝裕和式溫暖、平和、深邃的生命觀,深深打動了每一個看片的人。《生命裡》所關注的議題是:人應該怎樣離開這個世界?沒錯,這是一部關於死亡的紀錄片。
  • 關於母親的離開 | 用紀錄片《生死一課》 重新認識生命
    關於母親的離開 | 用紀錄片《生死一課》 重新認識生命 2020-10-12 0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紀錄片《生命裡》將於今晚登陸CCTV9紀錄頻道,靜聽存在與告別的意義
    由雲集將來、騰訊視頻和bilibili聯合出品的紀錄片《生命裡》將於8月26日、27日和28日,
  • 紀錄片《生命裡》:人生「最後一站」的溫情敘述
    社會現實題材紀錄片《生命裡》通過40多位臨終者的故事,它在聚焦個人溫暖故事的同時,也是一堂給全社會上的「告別課」。
  • 用生命保護生命—直面生死的拆彈專家,用行動證明了他的誓言
    章在山最後因剪錯線而犧牲,就像他自己說的「用生命保護了大多數人的生命」。這部劇有兩處比較讓人震撼,也是這部電影的看點所在:一處就是那位陪爸爸旅,遊被洪繼鵬劫持的人質中的青年警察,由蔡瀚億扮演。章在山(劉德華扮演)曾經說:我很感謝上天,昂我用生命去保護生命。他最後真的是用生命保護了其他人的生命!章在山這種直面生死的人生態度和勇氣,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如那些為救民眾犧牲的消防英雄,見義勇為的百姓,他們有幾歲的孩子,有八十歲左右的老人,在涉及到他人、國家生命財產的關鍵時刻,他們何曾顧忌自身的安危和生死?
  • 這部國內最早的醫療紀錄片 用5年時間探討生死之觀
    廢片率高達50% 真實記錄生死瞬間從2014年到2019年,從第一季到第八季,5年對於一檔影視作品來說,的確是漫長的時光。而且在《生命緣》開播之時,國內同題材的紀錄片寥寥無幾,無作品可以參考借鑑。更重要的是,如何說服北京協和醫院等國內頂尖的醫院消除顧慮、接受拍攝,是最棘手的問題。
  • 紀錄片:生命終局
    「 紀錄片《生命終局》,曾被提名奧斯卡最佳記錄短片,故事以醫院為背景,講述了一位即將離開的病人和家人們面對死亡時的猶豫思考過程
  • 朱亞文《在一起》救護者篇,哪些鏡頭直面死亡恐懼和新生的希望
    疾病太殘酷了,生死就在短短的時間裡分割開來。經歷無數生死的重症醫學專家,這一次的生命觸動恐怕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用紅色的筆或者綠色的筆去劃掉一個人的名字。那卻代表著一個生命活了下來或者離開人世。就好像那裡是生死簿一樣。
  • 人間世2,穿透黑暗仍有愛丨零距離體會生命的脆弱和無常
    但是醫療紀錄片,截至今天發稿,在國內可能只有《人間世》一部優秀的作品。《人間世》醫療紀錄片不像影視劇裡的打打殺殺,那些劇情,就算再血腥、可怕也不令人心聲顫抖。但是,當這部紀錄片把取與舍、生與死這樣活生生擺在我們面前時,「真實」反而令人害怕。第一季令人失聲痛哭、令人選擇去當獻血的志願者、令人更愛惜自己的健康,某種程度上,甚至緩解了醫患關係。
  • 醫療紀錄片:對生命的影像書寫,要警惕什麼?
    邁入新世紀以來,物質水平的進步使人類愈發關注健康問題,同時也帶來醫療題材文藝作品的繁興,其中,紀錄片由於具備表達社會現實的透視功能與承載集體記憶的文獻功能,格外適合作為醫療這一話題的敘事載體。國內醫療紀錄片在近五年內經歷了興起到興盛的蓬勃發展期,數量與質量都呈現上升趨勢,其中不乏精品。那麼在醫療場景下,當前醫療題材紀錄片主要表達了哪些訴求?其中又有哪些傾向值得我們警惕呢?
  • 《緊急救援》:直面生死的兩難是繞不開的課題
    在電影中有一些殘酷的直面生死的東西,令人動容、糾結、意難平。 最引起我關注的不是扣人心弦的打鬥場面,而是電影在試圖解答一些老生常談的哲學問題的野心:面臨必然的死亡和不確定的命運,我們要如何取捨,如何戰勝恐懼,如何忍住悲傷,從存在的悖論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 人民日報發布重磅紀錄片:生死金銀潭
    人民日報發布重磅紀錄片:生死金銀潭 從2019年12月開始,武漢金銀潭醫院就站在了「風暴眼」。
  • 用鏡頭記錄「平靜」下的洶湧波濤丨專訪紀錄片《生生》主創
    7集醫療人文紀錄片《生生》用16個生動鮮活的人物故事,帶領觀眾觸摸生命中最真實、最掙扎卻也最有力量的「重要關頭」,共同探尋生命的價值。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科學理性地看待癌症?又該如何正確面對生死?當我們不可避免地與疾病迎面相遇的時候,人類該如何與疾病相處?
  • 不得不看的幾部醫療紀錄片
    《中國醫生》國內首部以醫護人員為主角的大型醫療紀錄片,紀錄片將鏡頭對準六家三甲醫院,是一部看到醫者仁心的紀錄片。「我現在是主任醫師,我們差不多要用25年時間才可能培養出來。如果我現在死了,那就是在浪費國家資源。」他們看待自己的生死是如此理性克制。
  • BBC紀錄片(14)生命之源
    《生命之源》(The Trials of Life)是BBC 於1990年發行的一部紀錄片,內容是記錄地球上不同生物的有趣行為,例如誕生方式
  • 加繆《局外人》:直面人生荒誕,永葆生命本真
    他放棄上訴,精神上直面人生的荒謬,至死也要永葆生命本真。《局外人》通過刻畫一個甘願為真實赴死的小人物故事,深刻揭露了人在異己世界中的孤獨感,以及在絕處逢生中仍不懈堅持真理和正義的大無畏精神。默爾索的結局雖悲慘,但卻又是一個新生。他為真實而戰的精神至今猶存,仍激勵著千千萬萬的大眾返璞歸真。
  • 紀錄片《中國醫生》引關注:感受醫者仁心的溫度
    尤其是在同心協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觀看這樣一部紀錄片,更讓人心生感慨。醫生職業有多辛苦?透過紀錄片的鏡頭,我們可能會有更深體會。一天24小時隨時待命,與病魔搶奪生命的河南省人民醫院國家高級卒中中心主任醫師朱良付忙到夜裡12點是常態,作為本院心腦血管疾病綠色通道的發起者,剛開始每次綠色通道急診,不管在凌晨幾點,他都要親自到場;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王東進,每天幾臺手術連軸轉,一臺手術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他因此患上嚴重的頸椎病和腿部靜脈曲張……即便如此,朱良付依然堅信自己的女兒長大後一定會當醫生
  • 72個生死故事,讓導演「嚇得」發抖,這部9.3分的揪心紀錄片,值得你看看…
    近幾年,醫療資源緊張、醫患矛盾激化等話題時常引發社會關注,一些醫療劇也開始走紅熒幕。
  • 《生命裡》題材非常好,難得一見的關注了國人面臨死亡時的態度
    《生命裡》如果你問活著的意義,答案就在《生命裡》這部紀錄片,從臨終關懷的角度,拍攝了6000多個小時,真實記錄四十多位臨終者的故事該片一共三集,每一集都講述了2-3個臨終病人將直面死亡的課題直接推到觀眾眼前有一位病人提前讓家屬拿來了自己年輕時的照片,她從中挑好了自己的遺像掛在自己床頭,在外人看來這多少有些殘酷,她卻把這一切看得很淡護士和一位病人談到了之前有病人自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