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
BBC紀錄片造假?!
這兩天英國《獨立報》《每日電訊》《太陽報》紛紛用大標題發文,矛頭直指地球上最頂級的紀錄片製作者:BBC自然歷史部。
標題全都突出一句:
BBC承認紀錄片造假
什麼情況?!
時間拉回到2011年,BBC剛出了部8集紀錄片《人類星球》。
每一集分別展現了人類如何在冰封極地,熾熱赤道,溼潤島嶼,灼燒沙漠等嚴酷自然條件下,找到適應環境的生存方式,並繁衍至今。
這部歌頌人類勇氣智慧的作品,也成了影史最高分紀錄片之一。
第四集,拍攝團隊深入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全程「跟拍」當地土著科羅威人建造、入住一座離地面35米的樹屋。
選址、取材、搭建,整個過程詳細呈現,爬高高的鏡頭讓人手心出汗。
還拍到了新屋建成的喬遷之喜。
一家人扶老攜幼,揣上寵物狗子,爬到35米高的新屋吃吃喝喝,點火燒炕。
伴隨著約翰·赫特老爺子的配音,BBC跟以往一樣,給我們展現了一堆驚掉下巴的鏡頭。
高達35米的新家外,一個科羅威男人站在樹梢,鏡頭拉遠,男人漸漸渺小成天地間的一個點,融入大自然。
震不震撼?驚不驚奇?
就壞在這。
最近BBC為拍攝另一部紀錄片《我與部落的一年》(My Year With The Tribe),攝製組再次前往科羅威部落,冒險家威爾·米拉德跟當地人嘮嗑卻意外得知:
當年那座35米高的樹屋,只是他們為配合攝製組,收費搭建的。
爬高造房、新家喬遷全是演戲,人家壓根不住這。最後那個男人站在樹梢上的鏡頭也是擺拍!
這事掖著藏著7年過去,沒想到被自家人挖了出來。
BBC沒辦法,在自家網站發表文章公開道歉。
有人替BBC喊冤。
因為其實當年在完整版紀錄片的片尾,有10分鐘幕後花絮。
這段花絮講述了這個35米高的屋子,就是當地人專門搭給攝製組看的。
我會把建房的大樹指給客人們看
如果他們贊成這地點,我們就在那裡建
然後,大叔就領著製作人去看了方圓幾公裡最高的一棵,35米高的鐵樹。
製作人一看就樂成了無敵大王花:哇這玩意拍出來效果還不是拔群!搞起!
房子就是這麼來的。
而片尾那個樹梢的震撼鏡頭,起碼拍了兩天。(感覺科羅威大叔在那都站煩了)
真實情況是,科羅威人確實住樹上,可人家才不會住那麼高。
花絮裡,當地人請攝製組去了他們真正住的樹屋,結構跟正片中的一樣,離地大概三、五米。
所以有人說BBC冤——它明明在花絮裡把真相放出來了啊?
但問題是,這麼重要的事實不僅被壓到正片之外,還在正片裡用旁白(「他們的新家」)和畫面誤導,讓觀眾接收並相信虛假信息。
這顯然就是BBC故意的了。
類似的小把戲,也不是第一次使了。
BBC官方承認的「造假」就有不下五次。
還是《人類星球》,第二集沙漠篇裡,兩個蒙古漢子朝一隻來偷駱駝的野狼開槍。
BBC後來承認,「野狼」是由一隻半馴化狼客串的。
拍攝時無法在當地找到野狼,所以選用了馴養的狼。拍攝這一幕時,馴狼師就站在鏡頭外,指揮這匹狼跑向自己。
2015年播出的《巴塔哥尼亞:地球秘密樂園》中,有一幕火山爆發時自帶閃電的壯麗景象。
實際上,這個畫面融合了2011和2015年兩座不同的火山噴發場景,閃電也是後期P上去的。
2013年的《灰熊全接觸》,讓一群專家深入灰熊棲息地,站在熊群旁邊解說。
但實際上,片中個別灰熊和人類場景是分開拍攝的,播出時通過剪輯和旁白,「偽造」專家在場的情況。
上面這些是官方承認、證據確鑿的造假,不承認的就更多了。
包括但不限於——
《藍色星球》展現的龍蝦在大西洋產卵,實際是在英國威爾斯北部一座海洋公園攝製完成。
《地球脈動2》裡鬣鱗蜥幼崽遭蛇群圍攻逃脫一幕,其實是拼接鏡頭,兩個畫面裡的都不是同一隻鬣鱗蜥幼崽。
這段畫面還被英國電影學院獎評為2016年「觀眾必看瞬間」
還有很多對動物的微距拍攝,也是後期在BBC工作室裡完成。
最有名的是《冰凍星球》第五集,那段罕見的北極熊產子鏡頭。
先是一隻雄性北極熊在北極寒風中艱難覓食,此時戴維·阿滕伯勒爵士磁性的聲音響起:
但在背風坡上,白雪之下,孕育著新生命。
緊接著,畫面切到北極熊媽媽抱著小熊崽子的特寫。
小熊崽子太可愛了,忍不住多放兩張……
是的,這個鏡頭也是「假」的。
BBC壓根沒在北極拍到這個鏡頭,而是在荷蘭一家動物園裡造了個假山洞搞定。
工作人員用石膏和木頭布置「山洞」↑
跟《人類星球》樹屋一樣,BBC還是沒把這段「造假」花絮剪到正片裡,全片對動物園這事兒也隻字未提。
只是悄咪咪上傳官網,跟一大堆花絮、幕後放在一起。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擺拍、後期加工,到底有多嚴重?
戴維·阿滕伯勒爵士就曾經站出來為北極熊這事打抱不平:
想在野外拍攝北極熊親子鏡頭幾乎不可能,因為只要人類敢進入北極熊洞穴,北極熊大娘就敢給人類直播手撕攝影師(當然也有可能殺死北極熊寶寶)。
跟BBC合作多次的攝影師道格·阿蘭也曝光過:
絕大多數涉及小型動物的畫面,都是在受控環境而不是野外被拍攝的。你需要把它們引導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才可能拍到需要的鏡頭。
這麼看來,「擺拍」確實是紀錄片界的潛規則。
真正的野生世界,未必會每天上演驚心動魄、血腥刺激的動作大戲;更別提片方還有金錢和時間的限制,很多時候一個關鍵鏡頭需要等幾個月甚至幾年。
所以在尊重事實、不誤導觀眾的情況下,少量採用人工操縱的擺拍技巧,毫無問題。
比起造假,我們更失望的其實是BBC的「不知悔改」。
擺拍北極熊這事,當年英下議院文化、媒體及體育委員會主席惠廷戴爾就曾點名批評:廣播機構不應給予錯覺,對BBC誤導觀眾(的做法)極為失望。
但BBC自己咬死不承認「誤導」。
邏輯是:在觀看《冰凍星球》的1200萬人中,只有50人抱怨過,這個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可以認為,北極熊誕生的劇本「措辭謹慎」,並沒有誤導觀眾。
BBC發言人甚至還說,如果觀眾沒有在官網上看到這段動物園擺拍的花絮,那「他們應該去圖書館看看怎麼拍紀錄片的書。」
在BBC紀錄片裡,幕後花絮大部分都是展示工作人員歷經千難萬險,才拍到一個鏡頭的艱辛;
相對討巧的「擺拍」過程反而被刻意隱藏,不到證據確鑿,絕不承認。
肉叔敢說,要類似的造假新聞再多出幾次,以後BBC再有宏偉畫面,觀眾保不齊會在腦海裡懷疑:這該不會又是擺拍出來的吧。
攝影師道格·阿蘭就說了,只要向觀眾交代清楚哪些鏡頭是非實拍的,那麼使用這些鏡頭就沒有什麼問題。
BBC應該對搜集素材的方式感到驕傲,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藏著掖著。
好消息是,在樹屋擺拍醜聞爆發後,BBC發言人在道歉時補充:
我們加強了對所有員工關於剪輯準則、標準和價值觀方面的強制培訓。
也許可以期望一下,下次BBC再帶給我們必屬精品的紀錄片時,大大方方地承認:該鏡頭非野外實拍。
畢竟你們呈現了那麼美的大自然,我猜大家能接受。
編輯:火雲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