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賽雷!廣東高質量】製造業升級猶如烹大餐 粵式高質量色香味俱全
金羊網 作者: 2019-07-24
在廣東,依託持續的研發投入、技術改造和體制機制創新,製造業正乘勢轉型升級,走向數位化、自動化、智能化。
廣東建陶企業「蒙娜麗莎」的機器人生產線(資料圖) 記者 張聞 攝
手機掃描二維碼下單,經過10道全自動工序,不到2分鐘就可拿到專屬機器人模型。在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掃碼定製機器人的「神操作」,令人對智能製造新水準印象深刻。
在廣東,依託持續的研發投入、技術改造和體制機制創新,製造業正乘勢轉型升級,走向數位化、自動化、智能化,這一過程猶如烹製一桌高質量發展的粵式大餐,「色香味」俱全。
智造增「色」:機器換人迎來熱潮
原本人頭攢動、環境嘈雜的生產車間,逐漸由精密的高度自動化生產線代替。在廣東,「智造力」正成為製造業企業標配。
單條生產線的工人數量從160人降到51人、生產換型時間從45分鐘降到9分鐘、品質控制點從6個增加到108個……美的南沙工廠通過使用全智能生產線,實現效率和品質的雙重提升。
「工人少了,但產量在遞增,成本效率品質方面改善明顯。」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IO張小懿說,美的通過自動化、數位化的支撐,正在編織一張工業網際網路。
美的發展的背後,是廣東製造業不斷修煉「內功」的火熱實踐。
走進拓斯達位於東莞的廠區,在工業機器人裝配測試車間,近百臺機器人排成5列,有節奏地進行出廠前的自動測試。不久後,它們將進入更多工廠的車間,成為生產的主力軍。
「智能製造引發機器換人熱潮,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拓斯達產品研發中心總經理徐必業說,未來將持續增加研發投入,重點布局工業傳感器、標準工藝設備等領域。
2018年起,廣東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投入130億元實施兩輪工業技改三年行動計劃,惠及3萬多家企業,推動3000家工業企業「上雲上平臺」,工業機器人產量佔全國1/5,先進位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56.4%和31.5%,製造業提質增效進展明顯。
創新添「香」:持續突破核心技術
國內研發成功「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識別速度從0.1秒降至0.001秒、商用跨鏡追蹤技術……過去4年,廣州雲從信息科技公司主攻技術研發,成長為國內人工智慧行業的佼佼者。
耀眼的成績離不開研發支撐。雲從科技總經理林明都介紹,公司研發團隊已達700餘人,其中80%以上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該團隊瞄準「卡脖子」的技術難點潛心鑽研,持續突破核心技術。
雲從科技的發展,是廣東製造業把技術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縮影。
近年,廣東採取多項措施增加技術有效供給,先後出臺「科創12條」等政策,把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並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研發經費支出超過2500億元,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約佔全國一半,有效發明專利量達24.9萬件,穩居全國前列。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一。
創新「引力」效果漸顯,投資加速向高端產業聚集已成趨勢。目前,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超5萬家,在全國名列前茅。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4.5萬家,近兩年翻了一倍多。巴斯夫、埃克森美孚、富士康、LG等一批投資過百億美元的項目逐一落地。
政策調「味」: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2009年,剛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的佘振定,帶著一份「人工皮膚」項目的商業計劃書南下深圳創業。
接觸多家風投機構無果後,是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相中了這個項目,決定進行孵化,並許諾研發團隊可以持有項目70%的股份。
這堅定了佘振定在深圳創業的決心,他創辦了深圳蘭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後來,該團隊從牛跟腱裡提取高純度膠原,製成了可媲美真實皮膚的雙層「人工皮膚」,一經上市便填補了國內空白。多輪融資後,公司市值也翻了幾番,達到15億元。
「只有真正把市場作為配置創新資源的關鍵要素,才更有利於激發成果轉化的積極性。」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偉強說。截至2018年末,該研究院已累計孵化企業2500多家,培養上市公司21家。
近年來,廣東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以制度創新「掃清」製造業「絆腳石」,力爭政府「不缺席」「不包攬」,市場「挑大梁」「說了算」。
實行個稅補貼等優惠政策吸引海內外高端人才,推行「零跑動」、「秒批」、註冊易等改革舉措方便企業辦事……一系列涉企惠企政策不斷出臺,持續釋放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截至2018年末,廣東個體工商戶和企業數量達1146萬戶,其中企業492萬戶,均穩居全國第一。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千億元的企業分別達276家、29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13家。 (新華社)
編輯:寶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