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的時候,人們的精神生活跟身上的藍灰色衣服一樣,充斥著單調乏味,在千篇一律主旋律文化的渲染下,以及毛主席的學生江青同志的一手操辦下,電影也整得跟八部樣板戲一樣,一水兒的國產樣板電影,比如《閃閃紅星》,《奇襲白虎團》,《沙家浜》,《紅色娘子軍》等等。由於老播這幾部片兒,導致後來播放的時候都沒幾個觀眾,都窩家裡玩大腿去了。
與此同時,長影,上影,峨眉拍攝的一些新片由於當時詭異的政治審查原因也一直通不過,像今天家喻戶曉的《上甘嶺》,《平原遊擊隊》,以及講大慶油田的《創業》都曾是被「廣電總局」斃掉的篇目。至於民國時期,以及美帝蘇修的電影更是一片水深火熱的文藝批判現場,只能讓當權派替人民承受這股洪水猛獸。它們通常被視為內部電影做參考批判用,觀影人群僅限於一定級別的機關事業單位的黨政幹部,跟一般老百姓是不搭嘎的。
《上甘嶺》截圖,這片居然也能不過審,醉了
於是,問題來了,人民群眾被壓制日久,渴望釋放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國內貧瘠的文化環境產生了衝突,搞得不好是要基層炸裂的。這個時候,黨和國家適時地從社會主義兄弟國家引進一些進口片兒,其中最多的就是朝鮮,一共13部,剩下依次是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越南,蘇聯(列寧與史達林時期),以及作為批判對象的日本電影。關於當時的進口電影,有句順口溜,「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朝鮮電影又哭又笑,羅馬尼亞電影又擁又抱,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日本電影內部發票」,下面我們依次結構學習下。
「1967年到1976年,我國共拍攝長短紀錄片509部,連同新聞雜誌片共2037部。拍攝「文化大革命」的內容居多:毛主席八次接見紅衛兵、農業學大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歡慶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宣傳八個樣板戲、柬埔寨流亡政府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在中國各地訪問、批林批孔運動等。也有紀錄祖國建設新風貌的:《徵服黃河的戰鬥》(1972)、《戰海河》(1972)、《海河戰歌》(1973)、《韶山銀河》(1973)、《大慶紅旗》(1971)、《沸騰的開灤》(1974)、《勝利油田》(1975)、《大慶人》(1976)、《大慶戰歌》(1976)、關於廣州、上海、大連等地造船工業的《百舸爭流》(1976)等。這就是新聞簡報的由來。」
「形容越南電影飛機大炮是很貼切的。越南的電影沒有成功的人物塑造,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題材大多都是戰爭片,畫面上最多的就是飛機轟炸、大炮齊吼。如《阿福》、《回故鄉之路》、《琛姑娘的松林》等。」
《琛姑娘的松林》截圖,這演員長得好想上她。
而金家的朝鮮電影,說它又哭又笑,是因為電影裡的朝鮮人感情豐富,動不動就大哭大笑,一些我們覺得很正常的情節,他們也能哭得死去活來,這份敬業操守讓祖國的職業哭喪人為之羞愧啊,當然,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在恩恩旁邊簇擁著的朝鮮女兵及孩子的臉上看到。朝鮮,一個人影合一的宇宙中心,一個誕生了無數影帝的演藝大國。
但當時的人們看朝鮮電影還是有幾分親切的,別跟我扯什麼出於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惺惺相惜,都是虛的。它受歡迎主要還是因為催淚瓦斯用得好,現在問一個資深老影迷,他肯定說,「《鮮花盛開的村莊》、《摘蘋果的時候》、《勞動家庭》、《永生的戰士》、《原形畢露》、《賣花姑娘》、《金姬和銀姬的命運》、《看不見的戰線》,哪部電影我沒哭過!比你們這些豆瓣文藝逼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要說中國人最早接觸的催淚韓劇,我覺得應該算到朝鮮頭上。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賣花姑娘》這部劇,內容類似我國的白毛女,主題肯定是鞭撻舊朝鮮的人吃人的剝削制度,藉此謳歌下領袖的老套子。不過這都是次要的,主要是它的製作團隊豪華得不像樣子,編劇是金日成將軍,導演是金正日總書記,這陣容全世界也沒誰了。當時這片兒引進中國的時候,幾乎每個小學都組織觀看,看完不哭的直接拖回家揍一頓。後來我看了一下,果然淚流滿面。
怕了吧
還有一部朝鮮電影也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鮮花盛開的村莊》。該片講述了,「炳基到了男大當婚的年齡,卻遲遲沒有對象,父母急得不行,託人在鄰村物色到一位對象。當父親把臉龐寬大小眼睛、身體健碩的女子黑白照拿給他時,炳基的臉上立馬呈現出不屑和嫌棄。父親見狀說:好看的臉蛋能出大米嗎?人家一年能掙六百工分。」於是乎這句「好看的臉蛋能出大米嗎?」不久便在國內流行開來。說某女子相貌困難一點,「六百工分」便成了代名詞。想了解朝鮮人民早期政治心態的,可以看一下。
接著我們談談羅馬尼亞,人畢竟歐洲國家,社會風氣自然是允許又摟又抱的。它在華最賣座的一部片叫《多瑙河之波》,光聽名字就知道女主角胸很大。大致是這麼個故事,「二戰蘇軍反攻到東歐的時候,羅馬尼亞地下抵抗力量的骨幹,共產黨人託瑪用計謀到了一條給前線吃緊的的德國佔領軍運軍火的運輸船上當水手,並聯合才新婚的船廠米哈依和他妻子安娜,消滅了押運的德國兵,排除漂在河裡的水雷,最終把軍火送到正在與德國佔領軍苦戰的遊擊隊手中。」這部電影最為人稱道的並不是片中美麗的多瑙河風光,也不是優美動人的BGM,而是片裡有船長米哈伊和他妻子安娜的親吻鏡頭,這足以讓老革命們血壓升高的火爆鏡頭居然沒在文革期間被刪掉,想想還真是個奇蹟啊。演到倆人親吻的橋段,場內鴉雀無聲,每個人都將它視作一個黑暗禁錮年代的一個微弱火種細心保存著。
沒騙你們吧
在沒有巴鐵的歲月裡,阿爾巴尼亞曾是我國妥妥的支持者,畢竟誰不愛傍大款呢。阿爾巴尼亞的電影也被我國廣泛引進,阿國電影的最大特點就是導演廣泛使用蒙太奇手段切換鏡頭,這讓還處於史前時代的國人不太適應,所以才叫它莫名其妙。當時還有個詞兒是形容阿國電影的,「又偷又捎」,因為在他們的戰爭片裡,本國遊擊隊太窮,武器彈藥都是從德國或義大利佔領軍那或偷或搶來的,於是便落下這麼個稱號。
「前蘇聯影片《列寧在十月》、《難忘的一九一九》跟朝鮮電影一個味兒,政治雞湯濃厚。導演在片中各種篡改歷史,強行插入史達林,比如將送列寧坐上芬蘭火車的託洛茨基換成史達林,此外出現史達林政敵布哈林,加米涅夫的情節也被生硬替換成史達林,誤導了國內很多不明真相的觀影群眾。「這些電影裡還有情侶或者紅軍戰士與妻子擁抱接吻的鏡頭,在城裡放映時就讓不少人感到不適。年長者見到影片中這些情節低頭不去看銀幕,更有村民面對接吻鏡頭斥責:這是啥玩意?」
《列寧在十月》海報
至於日本電影的引進多是打著批判參考的旗號,「文革」期間,日本電影進口到中國的不多,且不公開放映,觀眾也有嚴格限定。內容多是描寫殘酷戰爭場面,電影《軍閥》中甚至有母親為躲避搜查,親手掐死在懷裡哭鬧的孩子這樣的畫面。穿插著老百姓支援國家打仗、軍人視死如歸、天皇心繫國家、全國團結一心的情節。1971年的3、4月份,全國各地放映了三部供批判的日本電影,分別是《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戰》和《啊!海軍》,作為軍國主義的反面教材重點批判學習,但類似的情節在社會主義祖國出現就叫愛國主義,真是意識形態決定一切啊。
值得一提的是,七十年代林立果組織的秘密團體「小艦隊」就是受《日本海大海戰》中聯合艦隊的啟發而命名的,他還要求手下以《啊,海軍》中的「江田島精神」對他的集團效忠,賣命。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相關國家和電影,還有一些極少在市面上流通的內部電影,都是特供的。比如美國四十年代拍攝的《春閨淚痕》,《鴛夢重溫》,《魂斷藍橋》等,一水兒的四字片名,都是港臺翻譯過來的。還有什麼《女人比男人更兇殘》《沉默的人》等,其中鏡頭的尺度,就是用現在的標準看也很過分。記得一部惡搞革命的義大利影片《前進,前進》,片裡黨首問:「我為什麼40歲了還在革命?」接著自問自答:「那是因為到了這個歲數,再改行幹別的已經來不及了。」同聲翻譯的效果很差,黑暗中仍能聽到稀稀落落會意的笑聲。革命的邏輯在挖苦聲中被消解掉了。其實當時中國的問題跟那位義大利黨首的問題差不多:是繼續革命,還是改行過日子。
談到義大利,1972年意面國的安東尼奧尼導演訪華,以紀實的形式拍攝了《中國》,當時的中國政府事先安排好了一切,整齊劃一的工廠流水線,學校裡的兒童天真爛漫,歌聲清脆嘹亮,紡織廠的女工下班後不忍離去,還在車間裡學習毛主席語錄。安東尼奧尼在拍攝過程中,發現了人們表情的不對勁,於是攝像機一轉,鏡頭裡的人們在天安門廣場騎車,曬被子,還有人在一個自發的農貿市場偷偷交易,這在當時被視為違法行為。
鏡頭中的真實中國像個大村落,又窮又土又左,跟現在的朝鮮一個樣,於是他的拍攝行為被中國政府認為是詆毀國家形象的背叛行為,「反華」與「反共」的帽子紛至沓來。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這樣一篇文章,《惡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東尼奧尼拍攝的題為<中國>的反華影片》。該片在中國被禁止上映,直到2004年才解禁,而在一些特權圈子,該片一直在流行。
總的來說,這些國外電影的引進,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民眾的片兒荒,但數量還是太少了,只能望梅止渴。像日本電影這樣的內部影片也只能是具備國家幹部身份的人才能看,即機關、事業單位的幹部、教師、醫生和技術人員,文化界的演員等,而作為國家主人的工人卻被排除在外,難道不是個諷刺嗎。比之更甚的是,「四人幫」這樣的特權圈子卻可以任意瀏覽電影資料館中的庫存影片,而且只借不還,統一存放於釣魚臺中,不禁讓人想到趙四的那句話,「啊,原來過的都是權力啊」。
我只想問,
歡迎關注「深夜觀察家」微信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掃描關注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欲 合 作 請 給 我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