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方書之祖,而桂枝湯又為《傷寒論》的第一方。桂枝湯的原方組成為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其煎煮和服用方法,以及服後護理,都有詳盡的論述,特別是服藥後,要喝熱粥,以助藥力,並且要覆蓋棉被約一時許,令全身微似有汗最好,不能大汗淋漓。這些足以說明桂枝湯的發汗效果,以及其性質特徵。也體現了張仲景用藥以及藥效的恰到好處。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以桂枝湯加減,可用於各類傷寒及雜病,其方劑多達二十多首。而後世醫家,更是對桂枝湯推崇備至,在桂枝湯及其類方的基礎上,加減化裁,靈活應用,所治的病證,涉及內外婦兒各科,並發揮著非常好的作用,可見桂枝湯用藥組方的精妙。
桂枝湯中,桂姜辛甘化陽,辛溫散寒,解表祛邪。芍草棗酸甘化陰,芍藥養血斂汗,和營,加甘草大棗,酸甘化陰養營陰營血。酸甘相調,營衛相調。調和脾胃,營衛。 柯韻伯對桂枝湯評價說:「 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陰和陽,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凡中風傷寒雜病,脈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鹹得而補之 」 , 「 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調陰陽」。
桂枝湯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可助衛陽而散風寒,養營陰而斂汗液,發汗祛邪而不傷正,斂汗養陰而不留邪,桂枝湯主要以調和脾胃,從而進一步達到調和氣血的作用。桂枝湯的適應證很多,主要以汗出,發熱,惡風為主要適應證,也就是,風邪襲表,相對的表現出衛強而營弱,但不是真正的衛強,而是機體抗邪而表現出的生理亢奮,因衛強而營弱,導致營衛失和,桂枝湯主要的作用就是調和營衛。
另外就是表證未除而兼有裡虛,或裡實之證。裡虛,如《傷寒論》說:「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脈浮,說明機體的抗邪能力仍有,脈弱,則說明正氣已虛,這時候仍用桂枝湯解表,就算是無汗,也不能用麻黃湯來大法其汗,以免更傷正氣。兼有裡實,必須先解表而後攻裡,這是《傷寒論》的治療原則,如《傷寒論》說:「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霍亂,是因風寒暑熱,飲食生冷,正不勝邪,三焦混淆,清濁相雜,亂於腸胃,從而導致發熱,頭痛,身痛,惡寒,上吐下瀉,經過治療,若吐瀉已止,但身痛不除,此為衛表不和,可用桂枝湯。正如《傷寒論》所說:「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也就是考慮分析後,用少量的桂枝湯,用量不能過度。
上面所說的是桂枝湯用於有外感,若非外感性營衛失和,常自汗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的患者,其主要原因就是衛氣與營氣不和諧,汗出說明病情主要矛盾在衛。 沒有發熱、脈浮、惡風寒、頭項強痛等表證,如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更年期症候群。可用桂枝湯先其時發汗調和營衛氣血,多汗症可止。
桂枝湯雖然用處很多,是群方之冠,但在臨床應用中也有禁忌症。首先是單純的太陽傷寒表實證,是禁用桂枝湯的,因為芍藥酸收,是斂汗的,容易使表寒閉鬱更加嚴重,也可能導致陽氣內鬱而進一步化熱。很有可能就會導致「不汗出而煩躁」的大青龍湯證。其次,溼熱,溼毒內盛的患者,也是禁用的,甘性藥物可助溼,如甘草,大棗,可增加人體內的溼氣。辛溫之藥可以助熱,如桂枝,生薑,應用這些藥物,就如同火上澆油。故張仲景提醒後人說:「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需識此,勿令誤也」。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分別以長期喝酒的人,和毒熱內盛的人所表現出的發熱,汗出,頭痛,全身酸懶,其症狀類似於太陽中風證,這時候,就須我們辨別清楚,若誤用桂枝湯,會導致不良的後果。故《傷寒例》說:「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當然,沒有那麼嚴重,但總會導致不良的後果。所以說,見到舌紅,口渴,咽喉紅腫疼痛的表證或者是兼有這一類表現的,也就是有或兼有裡熱,裡溼熱的患者,都應該禁用桂枝湯。若必須用桂枝湯,則必須加減化裁,臨床可用他藥兼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