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嘉言講《傷寒論》第十九講
(述自喻嘉言《尚論篇》)
(喻嘉言先生結跏趺坐開始講了。)
列位,我們今天接著講太陽經中篇。
6、辨脈浮及數宜麻黃湯發汗一法。
(7)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原文]
傷寒的脈是陰陽俱緊。如本條,脈但浮,以及浮數而不兼緊,似可不用麻黃湯。
然而即然是寒傷營,舍麻黃湯定法,別無他藥可代,故重申其意。
見脈緊固然應當用麻黃湯,而脈浮不緊者,乘其邪,方在表,亦可當用麻黃湯託出其邪,不使得入。
而假若脈浮數而不緊,正乘其勢欲傳之時,用麻黃湯擊其半渡,而驅之使出。這一條,可以參看中風證,脈浮宜用桂枝湯。由此可見,天然一定之法,不因邪勢之淺深,輒可變易也。該用你就大膽用。
7、服麻黃湯得汗後,察脈辨證有次第不同三法。
一法汗解後,復感復煩,脈浮數者,宜更藥解散。
一法脈浮數而煩加渴者,宜兩解表裡。
一法具兩解證,不渴者用藥宜裡少表多。
(8)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原文]
發汗後,病解半日許復煩,脈復浮數,這明顯是由於汗後表疏疏,邪風襲入所致,那就不可再用麻黃湯,宜更變發汗之法,改用桂枝了。用桂枝的原由,一是,由於邪重犯衛,一是,本於營虛,不能再用麻黃。
(9)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文]
本條見脈浮數而煩,與上條相同。但兼有渴症,則說明津液已經為熱所耗,因而內躁,裡證已經具備了。津液內耗,就不是小問題了,宜用四苓以滋其內,而加桂以解其外。這個組合和上一條中要更用桂枝之法,又大大不同,因為此時並沒有復感。但既然說是要兩解表裡之邪熱,則五苓散中,朮用蒼,桂用枝,從病情之理可以推斷而出了。
8、按五苓散兩解表裡之法,風傷衛寒傷營俱用之。
(10)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原文]
傷寒以無汗故煩,汗出則不煩可知矣。但若是汗出而渴,則上條五苓兩解表裡之法,在所必用;若是汗出而並不渴,則裡證本輕,故用桂枝湯中三(桂枝、生薑、甘草),五苓湯中之一(茯苓),少示三表一裡之意,名曰茯苓甘草湯。這樣組合,以消息病情,而分解微邪,如璋判圭合,允為實符。
列位,今天的內容就是這樣,下次我們接著講。
來來來,讓我們一起關注「腔調中醫」,把一個《傷寒論》逐一道來!
(眾人鼓掌,今日課畢,來日方長。)
諸坑漸填:
讀經|墨家原理1
至柔|老子——道的詩(四十三)
讀經|《內經》中的氣血觀念
莊子試講|吾喪我
腔調|莊子的童話——渾沌死了
腔調|孔先生的背影(二十一)
參經|黃帝的身體
黃帝密碼27|吹耳
內經文本|氣道
內經文本|三焦
龍飛鳳舞|一個醫學系統會帶領患者踏上自我發現之旅
漢默醫生:中醫是關於和諧、複雜和變化的傑作
漢默|如果某人相信只有他的中醫才是「真」中醫,那他正生活在危險的虛幻世界中
本坑前文: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一講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二講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三講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四講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五講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七講:論太陽經傷寒證治大意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八講:論太陽病總綱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九講:中風病主用桂枝湯解肌大綱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講:桂枝湯禁用法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一講:桂枝湯解肌和營七法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二講:不解肌誤汗之變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三講:不解肌而以火劫汗傷陰致變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四講:不解肌反吐下致諸變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五講:中風病不解熱結下焦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六講:中風病以小便利否定裡證等五法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七講:中風病誤治結胸及誤下成痞三法
《尚論》太陽中風總表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八講:太陽病中篇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