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得到一段時間以後,如瘧狀,就是忽冷忽熱的現象,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發熱,又會怕冷,熱比較多,寒比較少,就是這人的抵抗力比較強,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病人不嘔,且大小便很正常,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言及病在剛開始的時候,所得的是太陽病,如果病進入少陽的時候,病人馬上會產生嘔,病進入陽明的時候,病人會便秘或燥渴。所以如果有嘔。病就是進入少陽了,如果口渴,大便有問題了。就是進入陽明了。所以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就是這個病不在少陽,也不在陽明,病還在太陽。一日二三度發,有的時候一天兩三次發,突然發熱,突然發冷,如果脈微緩者,「脈」慢慢緩下來了,本來脈是浮弱俱緊,現在一息四至,為欲愈也,表示這人快好了。望診上可看眼睛的眼白,某一段開始黃,就是身體要恢復了,黃是脾胃的顏色,胃氣回來了,只有一點點黃,就不用吃藥,讓他慢慢恢復;如果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脈跳的很弱,一息二三至,跳得很慢,代表身體的內臟功能消弱了,而且感到身體裡面一陣陣冷出來,這是陰和陽都虛,身體虛掉了,這個時候,千萬不可以發汗、或攻下,或用吐的。
面色反有熱色者,就是臉色發紅髮赤,這病還沒有解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因為不能得汗出,所以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條說如果要用汗法的時候,一定要先確定病人有足夠的津液,體力很夠,才能去發汗,病人脈很微弱,代表病人津液都沒了,本身身體很虛,再去發汗,他會更虛弱,面色反有熱色者,還有熱就是感冒還沒完全去掉,代表還需要服藥,為什麼不能得小汗出,就是汗已經離開汗腺,但是還沒離開皮膚表面,停在皮膚下方,風吹一吹,皮膚毛孔封到了,就開始癢了。所以洗完澡或平常沒事,風吹皮膚會癢的,其實在癢的時候,發微汗就可以了。張仲景設計「桂枝麻黃各半湯」,此湯發汗的時候,不會把正常的津液發掉,只把皮膚下面的多餘水排掉,所以會用到桂枝麻黃各半湯的,一定有發癢的現象,就是表汗沒有發透,光用桂枝湯,力量達不到皮膚,這是就把麻黃拿出來了,所以是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時候我們也用發汗的方式來利尿,就好像用吸管吸水,一旦把上端放開,下端的水就流出來了。發汗的時候都是用熱藥,更熱的藥例如說硫磺,消水腫的力量更強。
麻黃又名「青龍」,麻黃在藥房中,拿出來是一節一節細細的,像牙籤一樣,青色的,麻黃有節枝的,麻黃的節可以止汗,節要拿掉,麻黃的枝可以發汗,所以用於發汗的時候,要去節,像當歸一樣,當歸的身補血,但是當歸的須是破血的。所以懷孕的人吃當歸身事補血,吃當歸須是墮胎。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一兩 生薑一兩 甘草一兩 麻黃一兩去節 大棗四枚 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先煮麻黃一二沸,因為麻黃太強了,吃下去會陽亢,把上面的白沫去掉,上面的沫就是安非他命的來源,再把其它藥加上去,現在不用先煮去上沫了,白水煮服,取微汗。
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就是分成三次喝。平常我們可以劑量加重一點,然後讓病人用九碗水煮成三碗,如果是治療表證,隔三小時一碗,第一碗還沒發汗,才吃第二碗,依此類推。如果內科病,就早晚各一碗。然後第三碗隔天早上喝。
這是桂枝湯裡面加兩味藥,麻黃和杏仁,桂枝比芍藥多。桂枝三,芍藥二。因為要加強心臟動脈噴出的力量,因為要發汗,麻黃和芍藥的量是一樣的。如果處方開給胖子桂枝用三錢,芍藥兩錢,麻黃兩錢,麻黃和芍藥的量相等,杏仁四五錢都無妨。
桂枝和芍藥是一組,麻黃和杏仁是一組,麻黃入肺,在【本草】上寫麻黃可以宣肺,麻黃一下去,肺的氣管全部打開,肺是諸陽之會,所以心臟的力量會加強,因此麻黃有興奮劑的作用。為什麼加杏仁,麻黃宣肺,因為肺主皮毛,所以麻黃下去直到毛孔,毛孔打開的動能是靠肺。如果光用麻黃沒有杏仁,肺會幹掉,太熱,所以加杏仁把不足的津液補足。桂枝湯是解肌的,入脾臟的,入腸胃的,所以加生薑大棗來補津液,作為後援部隊,所以皮膚沒事會癢的人,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會微微的發汗。如果反著開,麻黃重,桂枝少,汗會大量出去。
有沒有汗,在治病的時候很重要,例如治療腎臟病,我們由五行知道,必須先治心火、再治肺金,腎臟的功能就會漸漸恢復,汗為心之液,由能否正常流汗,可以判斷心臟的功能好了沒有,所以腎臟出問題的人,因為影響到心臟,所以再怎麼走路、天氣熱的時候,也不會流汗。
二七:「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如果太陽病,開桂枝湯吃,沒好,結果病人反成煩躁,先刺「風池」、「風府」,再給桂枝湯就好了。為什麼這地方,頭是諸陽之會,所有的陽都會在頭部,身上所有的陽氣、動能出來的時候、一定先給頭部,到頭部之後,才會灌到四肢上去,到頭部的力量不夠,就停在胸口,扎「風池」、「風府」,就是通關活絡,讓它會煩躁?因為病人本身就是虛的,虛在心臟,吃了桂枝湯之後,桂枝是發表的,結果發表的力量不夠,就停在能通上去、讓桂枝湯能發表。
湯劑內服,每見有煩、或悶、或眩、或驚惕、寒戰等現象,有兩種情形:一、為藥不對症而引起之變病。二、為服藥而起之「瞑眩」現象。所謂藥石不「瞑眩」,厥疾不瘳,此種「瞑眩」症狀,為正邪相爭之現象,藥證相合。所以如果處方開得好,藥吃下去,頭不「瞑眩」,病不會好的,感冒,吃完藥,胃氣大多在白天恢復,如果是陰證,病人「瞑眩」的時候,大多在晚上半夜的時候,半夜胃氣恢復,「瞑眩」就像針灸引起的「暈針」,這種狀況出現時,表示一次就好了。
二八:服桂枝湯,不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服了桂枝湯之後,沒有流汗,脈反而洪大的,這就是桂枝湯的力量不夠,病人心臟的力量不夠,要發發不出來,力量發不到肌表,還在胸腔裡面,脈管變大,血一直往外衝,遇到這種病人再給他桂枝湯吃,如果出現如瘧,就是忽冷忽熱的現象,就是風寒都有了,桂枝湯證是不會有忽冷忽熱的現象,桂枝湯的症狀是有汗、惡風、頭痛、日再發者,一天發一次的,汗出必解,這時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如何區分:
如果病人發熱發冷的時候差下多,發熱一個小時完就開始發冷一個小時,就是桂枝麻黃各半湯。
如果病人發熱的時候比較多,發冷的時候比較少,代表病人的元陽很足(免疫系統足),這時桂枝加重,麻黃減少,所以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三,芍藥二,麻黃一。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 杏仁二十六個去皮尖及雙仁 甘草一兩二銖 大棗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二九:服「桂枝湯」 大汗出後 大煩渴不解 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服桂枝湯以後,病人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這就是由太陽證進入陽明了,病人原是桂枝湯證,喝第一碗時,就好了,結果把剩餘的藥都喝了,可能炙甘草、生薑、大棗劑量不夠,造成津液喪失了,也就是服用桂枝湯過量,產生之後遺症;也可能是病人太晚喝桂枝湯來發汗,結果病邪進入陽明而化熱,或是病人來找你的時候,已經快要進入陽明了,所以喝完桂枝湯,就轉成白虎湯證。桂枝湯利用腸胃的津液來發汗,因為裡面已經用炙甘草、生薑、大棗來補腸胃中的津液,因此不會使體內津液耗損而產生白虎湯證;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黃湯過量,或麻黃湯中的杏仁不夠,使得肺中津液不足,就比較容易轉化成白虎湯證。
陽明證分「經熱」和「腑熱」,經是血脈神經,腑是腸胃消化系統,如果力量過強於是發汗發太多,造成血管裡面的水不足了,便產生經熱,就是「白虎湯證」,如果發汗的時候,把腸胃裡面的津液都發掉了,造成大便幹掉了,就是腑熱,也就是「承氣湯證」。
白虎湯的「白虎」就是「石膏」,石膏是清涼潤肺,陽明經熱的時候,用來退熱的,病人病進入陽明後,病人顯現的陽明症狀一定是「但熱不寒」,持續的發燒,不會有冷的現象,不管是經熱或是腑熱,尤其是在黃昏的時候,下午三點到五點,病人開始發壯熱,看舌苔黃黃黑黑的,整個嘴巴幹的,如果沒有大便,就開承氣湯,如果大便很好,就知道腑裡面沒有熱,熱在血裡面,就用白虎湯,所以血裡面的水不夠的時候,用白虎湯去滋潤。由於人身體的體熱在血裡面,所以手術失血的時候或大量失血的人,會發冷慄,一般狀況,如果發燒,嘴唇乾裂,白虎湯就好了,燒就退了。
大汗、大煩渴、脈洪大,方書稱為「陽明經病」;謂「陽明」主裡,「陽明病」即主病在裡,且主實熱。故以「白虎湯」清高熱為主治,加「人參」防心臟之衰弱,補助津液之消耗。「陽明病」有「經證」,有「腑證」。經證者,熱在神經血液二系,腸胃未結實。經證以「白虎湯」為主方,本條是也。腑證者,病在腸已結實,則以「承氣」為主劑。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裡 甘草三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二兩
右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知母在【本草】上寫是除煩止渴生津,因為白虎湯證的病人,嘴巴很渴,血裡面的水不足的時候,喝水都沒用的,這時候用知母來除煩,胸腔裡面沒有水氣的時候,肺就像雲,一旦雲沒了,太陽直射,當然煩,這時肺整個幹的,口會很渴,想喝冰水,喝下去的水一下就幹了,根本來不及,白虎湯吃下去的時候,有個特殊的現象,燒一退的時候,病人也是流汗,這汗是把病人的病毒排出來的。
石膏是非常辛寒的藥,寒涼的藥一吃下去,馬上進入血脈,把血的溫度下降下來,當病人怕熱、壯熱、高熱的時候,用到白虎湯時,石膏就是至少一兩以上。【本草】石膏微辛而寒,於清熱中,具有散熱之性,為退熱之專品,惟宜生用。
炙甘草主要是健脾健胃,當脾陽不足的時候,就是脾臟的蠕動太慢,壓迫到胃,胃口就沒了,炙甘草能讓脾陽恢復的很快。甘草清熱消炎滋液。
粳米就是平常用的糯米,最主要是為了取它的黏液,肺上面有很多肺泡,在壯熱的時候,整個幹掉了,取粳米的黏液來保護它,讓它清涼下來,肺的津液靠粳米補足,腸胃的津液靠紅棗、人參。粳米、甘草滋潤各組織之黏膜。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四味合用成為清熱除煩生津止渴之專劑。
張仲景在用人參時,都是腸胃不好的時候,所以人參是最好恢復腸胃功能的藥,人參很貴,可用黨參、花旗參取代,現在的高麗參不純,是澆硫磺長大的,張仲景用的是野參,【本草】寫人參是甘苦微寒,味道一點甘一點苦一點寒,人參是比較涼的藥,所以白虎人參湯是生津止渴的專劑。有一種糖尿病,渴飲千杯不能止渴就是白虎人參湯證。所以上消糖尿病用白虎人參湯,所以大汗、大煩渴、脈洪大,方書稱為「陽明經病」;謂「陽明」主裡,「陽明病」即主病在裡,且主實熱。故以「白虎湯」清高熱為主治,加「人參」防心臟之衰弱,補助津液之消耗,當小腸火足夠,將大腸裡的水氣化上去到肺,才能夠生津止渴,否則光是喝很多水不夠的,這就是人參與粳米的作用。病人發高燒的時候,但熱不寒,大便正常,我們用白虎湯退燒,不用人參。
石膏胖子五到六錢,重用的時候用到一兩以上,石膏若用五錢,知母用三錢,粳米一湯匙,也就是兩三錢就可以,因為有粳米,所以白虎湯容易酸壞,所以一次開的份量,三碗熬一碗,每次喝每次熬,人參一二錢即可,黨參可用到五六錢。
北派有個說法:「麻不過三,桂不過五」,那是以前的藥,以前的藥很純,現在的藥都不純了,所以有的時候麻黃會開到五六錢。
麻黃是青龍,石膏是白虎,附子是玄武,大棗是朱雀,容後詳述。
三十:「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煩躁,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主之。
平常感冒不會有煩躁的現象,煩躁是因為肺裡面太熱,肺藏魄,魄主靜,所以肺陽很正常的時候人很靜,過熱的時候,魄就失守了,病人才會有煩躁的現象。一般肺很燥熱的時候,給的處方就是石膏,石膏色白專門去肺熱,肺熱去掉以後,胸陽才能回頭。而且這種煩躁的現象,都發生在半夜的時候,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表示病人有表證,脈微弱者,此無陽也,就是告訴你,小心點。張仲景在開處方,給病人發汗劑的時候,一定先檢查病人有沒有條件發汗,本來已經虛掉了,一發汗就更兇,如果病人有煩躁,脈微弱,就代表裡面虛掉了,也就是津液不足了,就是因為津液不足,所以病人才會肺過熱。腸胃的津液,土生金,津液就像雲霧一樣排到肺上面,當津液少了,摸到的脈就會變的微弱。陽的作用在於固守陰,陽氣要固而密,陰才會停在裡面,如果陽不足,又發汗,陽會喪失更多,會汗出過度。
人的胃氣不動,正常的脈一息四至,代表胃氣很足,如果脈一息二三至,脈很弱,代表胃的功能沒有了。代表腸裡面的津液沒了,上面的肺像太陽一樣很熱,很燥熱,這就是無陽,不可以發汗,在給病人發汗的時候,先看看舌頭,很乾燥的就不可以發汗,舌頭的津液就是從肺上面來的,此條辨就是病人裡虛的狀況,津液不夠,又有表證的時候,就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是「桂枝二麻黃一湯」的變方。杏仁換石膏,「桂枝二越婢一湯」是麻黃和石膏在並用,石膏能清肺熱,讓上焦虛熱降下來,所以不會發汗。臨床上看,會用到「桂枝二越婢一湯」的,還有一種情形,憂能傷肺,心胸很狹窄,怕死,煩躁,嘴巴幹的,查又查不出病來,因為心裡有病,所以一種是外表看到運動過量或津液喪失掉了而無陽,一種是心裡胡思亂想的人。
「桂枝二越婢一湯」前面是桂枝湯,麻黃少用些,桂枝用三,麻黃就不超過二。石膏可多用些,能去肺熱,這裡的煩躁最主要是脾土不生金,所以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可以解肌健脾陽,因為他的脾溼不夠,所以病人如果津液不足,病人有表證,就可考慮「桂枝二越婢一湯」。病人情緒煩躁,半夜不能睡覺,胡思亂想,就是標準的「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十八銖去皮 芍藥十八銖 甘草十八銖 生薑一兩二銖 大棗四枚劈 麻黃十八銖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囊
右七味,㕮咀,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沬,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三一: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服了桂枝湯後,或桂枝湯喝完後又攻下,病人仍頭項強痛,一陣一陣的發熱,沒有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張仲景講的心下滿和胸滿不一樣,胸滿就是胸部脹滿的時候,指的是整個胸,靜脈流回心臟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桂枝湯把芍藥拿掉,所以有胸滿要去芍藥。心下滿,張仲景講的是心的下方,就是胃,胃裡面難過,感覺胃不舒服,胃裡面脹脹滿滿的。此三一條就是桂枝湯的變證。
平常人吃桂枝湯,吃下去就好了,有一種人不會好,就是他本身有中溼的人,中焦的地方太溼了,脾主溼,脾在胃左側,脾整個都是溼,白白的津液都存在脾臟裡面,中溼太盛的時候,脾臟會沒有蠕動且撐大,胃一蠕動就頂到脾,所以病人就會心下滿,感覺到胃脹的現象,實際胃沒問題、是胃的蠕動過不去,被脾臟壓到了,這脾溼是素有的,平常舌苔又白又厚,或是肚子比較大、或是大便比較黏稠,就是中溼。正常的舌苔是薄白的,桂枝湯裡面沒有去溼的藥,張仲景對中溼的病人,一定是利小便。為什麼加白朮?白朮這藥就是中藥裡面專門去溼的藥,而且還專門去中溼,所以在【本草】寫白朮是燥劑,所以白朮放著,一下就變成硬硬的,溼就是黏液,糖尿病的病人,四肢末梢如果有破洞,就不會收口,西藥都是用消炎的藥,中醫認為炎就是熱,石膏、黃芩、黃連都是消炎的藥,但是在消炎的同時,還加了去溼的藥,傷口流出來的膿,黏黏稠稠的體液一直往外流,臭臭的,就是壞掉的溼。如果把去溼的藥和消炎的藥並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外科敷劑,西藥只有去熱沒去溼,所以不會收口。身體的中溼在裡面,不能用發汗發掉,所以小便利掉,白朮是燥劑,但是溼不會憑空不見丁,用白朮集中,然後加茯苓,茯苓就是利尿劑,茯苓專門健脾整胃、把中焦的水消導出來的藥,所以茯蒼白朮等量,胖子茯苓開六錢,白朮就開六錢,如果白朮開太多,就會太幹了,如果茯苓開太多,會把正當的津液利掉了,所以白朮茯苓都是等量在用的藥。常常如果胃口不開,很可能是中溼太盛了,常常用茯苓白朮把溼用小便利出來,此方如果是去芍藥留桂枝的話,若桂枝用太重,這溼就不是從小便排掉,而是從汗發掉的,結果會使溼往上走,臉會紅得跟桃子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去桂枝而不是去芍藥,因為此處方是要利小便,所以只要芍藥就好了,因為芍藥可以止腹痛。
茯苓和茯神,都是長在松樹的正下面,只要樹根有被山豬咬過的,它的下方就有茯苓,附在松樹主根的是茯神,附在松樹支根的是茯苓,很大黑黑的,剝開來裡面白白的,好的茯苓切開來,裡面可以看得到筋,拿到燈光下看,可以看到筋,茯苓用在消導利尿健脾的。茯神常常用在失眠睡不著、定心劑、寧心用的。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茯苓三兩 白朮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
三二:「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譫語,腳攣急,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得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脈浮起來,代表病在表,自己會流汗,就是太陽中風的現象,如果小便數,心煩,微惡寒,照說流汗流多了,小便應該不多,只是中風證,不會有心煩,但是現在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此條在說給病人桂枝湯時要小心,病人裡面已經陰虛了,汗流出去,小便又流出去,津液一直在喪失掉,代表裡虛已經很甚了。怎麼知道裡虛很甚,第一心煩,第二惡寒,體能一直在喪失,體溫跟著在下降,病人會感覺到稍微怕冷,就好像失血一樣,血水同源。實際上這個冷是裡虛引起的,所以這微惡寒,病人感覺從裡面冷出來的,這時候再用桂枝湯攻表,再發汗,津液會傷得更多,病人會更虛,如果這樣,得之便厥,病人手腳冰冷,所以如果給病人喝桂枝湯,會手腳冰冷的,原來這病人本來就是陰虛的人,就是津液原本就不夠的人,桂枝湯一發表,津液更不夠了,所以得之便厥,咽中幹,津液都沒了,當然咽中幹了,煩躁,胸陽也沒了,吐逆,胃裡面的津液都沒了,會有反胃的現象,譫語,腳攣急,這時候知道裡陽不夠了,就以「甘草乾薑湯」與之。
「甘草乾薑湯」就是誤飲桂枝湯的時候,救急的處方,甘草、乾薑這兩味藥專門是健脾陽的,馬上讓脾臟恢復功能,脾臟的陰虛掉了,陰就是髒,虛掉就是沒有力了,無津液,功能衰退,所以就是脾臟蠕動變緩,因為脾主四肢,這時候會手腳冰冷。腸的津液不足,利用炙甘草,甘草被蜂蜜炙過以後,就變成厚味帶著苦味,除了會把腸的津液補足以外,也能夠入心。甘草、乾薑這兩味藥非常的陽性,乾薑和生薑是一樣的東西,生薑的水去掉後就是乾薑了,甘草、乾薑的比例是二比一,平常乾薑開二錢就已經很重了,嚴重的時候,用到四五錢都可以,乾薑很熱是溫中的藥,可以強化肺陽,炙甘草用兩倍,是為了把腸的津液補足,炙甘草的蜂蜜的黏液,會把津液補足,肺就不會那麼燥熱,因此這兩味藥可以強心、強肺、健脾陽。若厥愈,足溫者,足溫而已,並不代表腳的功能回來,所以腳還會有攣急,這是因為桂枝湯津液發太多了,人的肌肉、筋都是要靠津液來供養的,「甘草乾薑湯」恢復脾陽,熱就會傳到肌肉上,可是津液還下足,所以肌肉還有攣急的現象,有點抽筋的現象,腳沒辦法踩在地上,這時候用「芍藥甘草湯」,當然這甘草也是用炙甘草。
平常用的時候,炙甘草用二兩,芍藥用一兩,此「芍藥甘草湯」又名「去杖湯」,為什麼?老太太拄著拐杖走,喝了「芍藥甘草湯」拐杖就丟了,馬上會走路了,為什麼?因為芍藥可以讓陰,就是靜脈的血流回心臟的速度很快,炙甘草可以健心陽,因為炙甘草讓脾旺起來,土生金,就是進入肺,所以炙甘草可以壯胸陽,讓心肺功能加強,如果有靜脈瘤,可以大劑的吃,如果吃藥後有頭暈現象,是瞑眩反應,表示藥很對症,效果會很好,很嚴重的用二兩都可以,用湯劑比較好。藥行有白芍赤芍兩種,嚴格講兩種的功能差不多,大多開白芍來用。雙腳離心臟最遠,如果腳是冰冷的,就是製造血管中瘀血塊的主因,因此我們看腳是熱的,心血管中瘀血塊就會被化掉。用芍藥甘草湯可以讓腳熱起來,也就是可以去除心血管中的瘀血塊,加上附子更好,已經靠熱藥就把瘀血去掉了,不一定都靠活血化瘀的藥。如果只有手腳末端冷,那麼瘀血塊不會製造得很快,所以有人手腳冰冷了很久,也還沒有發心臟病;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形,也就是冶到手肘、膝蓋,那麼瘀血塊就製造得很快,就會造成心臟病。我們也可以由手腳冷的情況,來判斷病情的進步與否。如果每個人都曉得這種判斷的準則,就可以預防心臟病的發生;靠西醫的儀器是沒有用的,等到儀器檢查出來,病人已經死在儀器上面。
如果當初開「桂枝湯加附子」就沒有此後遺症,沒注意到而造成,因為病人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病人陽虛的時候,自汗很多,明明是桂枝湯證,這時候應開桂枝湯加附子,有陽虛時應固表讓津液不發掉。因為津液不夠,大便就幹在裡面,通常食物停在胃和十二指腸的地方,食物磨碎後,本來要順著津液下去,可是津液被桂枝湯發掉了,結果就和胃壁纏在一起了,胃壁沒有黏液,當胃裡面的水沒了,臭氣就往上跑,順著血液跑到腦裡,譫語,就是胡說八道,遇到這種情形,就給他吃「調胃承氣湯」,為什麼叫「調胃承氣湯」,胃把它當成腸,「調胃承氣湯」就是可以把小腸最上面的食物清出來,病人胸滿譫語的時候,壓病人胃的下方肚臍的上方,大約是「下脘」、「建裡」的地方頂在這,壓會痛,就是實,就可以攻,這時候給他一點「調胃承氣湯」就好了。大黃在中藥裡是屬於通便劑,是『去實』用的,芒硝,性味鹹而苦寒,是『攻堅』用的。如果光用大黃,會硬把它拉出來,病人會很難過,會裡急後重,排得胃很難過,因為胃裡面沒有津液,胃會痛,所以先加些甘草下去和解,因為甘草解毒,把壞的排掉,好的留下,然後用大黃消導下來,食物有硬塊的,用芒硝打散掉,所以芒硝生用,芒硝放在碗裡,煮完後,湯衝下去,這樣最強,如果要稍微緩些,把芒硝倒到湯劑裡,和一和馬上關火,如果沒甘草,只有大黃芒硝,一吃下去,速度太快,藥還沒吃完,已經要跑廁所了,所以用甘草讓它慢一點。大小承氣湯沒有用甘草,就是取它的快速。臨床上看到皮膚紅疹,舌苔黃黃的,大便不是很好,但是還有大便,摸胃下,會痛,就是食物堵在中焦,食物產生的濁氣上到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發斑,所以誤食桂枝湯的時候,第一個救逆的方子就是「甘草乾薑湯」,第二就是「芍藥甘草湯」,第三個是調整胃氣的,就是「調胃承氣湯」,調胃的意思就是把中焦清理乾淨,讓上下可以調和,讓病人重新再吃新的食物,再去治療。
仲景立法,凡表證兼有裡證之虛寒者,必先溫其裡而後攻表,就是如果有表證兼有裡面虛寒的人,一定要先溫裡再攻表,如果裡證是實的,就可以先攻表再攻裡,如果裡證是虛的,先把裡寒溫起來,再去解表,如果病人身體素虛,體力津液不足的時候,不能用桂枝湯發表,因為津液不夠,這時候先把裡陽壯起來,再去解表,像炮附子就是壯裡陽的藥。溫裡陽的「四逆湯」,攻表的「桂枝湯」,表裡兩治的「桂枝湯加附子」。陰虛還有很多望診可以看,譬如,舌頭伸出來,肥肥厚厚的,舌頭越肥越厚,身體就越虛。虛到命危時,舌頭會像氣泡一樣,遇到這種現象時,不要馬上開「桂枝湯」。
三三: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就是重發汗後再加燒針的,燒針就是燔針,冰天雪地、凍瘡、關節的地方壞死掉的時候,把針燒的通紅,從「陽陵泉」對「陰陵泉」刺下去,可以把骨頭救回來,就是燔針術,所以燔針術刺完後,身上一個洞一個洞的。還有去膿瘍的時候,也會用到燒針,在針灸中已經教過。為什麼叫「四逆湯」,手腳都冰冷掉,到了手肘、膝蓋就是四逆,體溫急速下降,或失血過多的時候,會造成手腳都冰冷掉,所用到救逆的方子。
四種用四逆湯的外證:
一、骨節身體疼痛。
二、四肢厥逆,手腳冰冷。
三、小便清利,白白的沒有顏色溫度。
四、下利清谷,吃到什麼就拉什麼,腸胃完全不會吸收,沒有蠕動。
炙甘草、乾薑,針對脾陽,生附子對腎陽,所以四逆湯在用的時候,脾陽腎陽能夠恢復,先天之本再加上後天之本,就能恢復他的生機,所以腎陽不足的時候,精排出來很冷,生附子下去可以壯他的天癸水,使天癸水很熱,對婦科也很好。生附子在這裡用,完全在壯腎陽,實際上生附子下去的時候,心臟的力量就會跳起來,為什麼前條不加生附子,因為腎陽還很足。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右二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乾薑就是生薑炒幹,或生薑曬乾後再炒過,炙甘草在這裡可以壯胸陽,胸陽包括肺和心臟都能壯起來,肺的功能一恢復,就能將津液運到四肢,「甘草乾薑湯」也是吐血的神劑,大量吐出血的時候,就開陽藥,就是很熱的藥,就是「甘草乾薑湯」,「甘草乾薑湯」又名「二神湯」,中醫的觀念脾胃的功能一恢復,血會回到經絡裡面來,現在外面的醫生,以為吐血是熱,開寒涼的藥,犀角、生地、菊花下去,病人吐得更厲害,胃穿孔、胃潰瘍、會胃吐血的,都是胃家素有寒證的,所以用熱藥,就是「甘草乾薑湯」。
【直指方】曰:「甘草乾薑湯」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行氣歸元,無力收約其血。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
右二味,㕮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之。
又名「去杖湯」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芍藥甘草湯」可以止腹痛,痛代表有東西堵到,例:婦科的瘀血,還有腸子的表面有很多微血管,腸子的蠕動能源來自血,如果腸子上的血堵塞到了,這時候,腸子會套疊在一起,血液循環不好,病人會覺得絞痛。白芍破血,活血的力量很強。
【古今醫統】曰:「芍藥甘草湯」治小兒熱腹痛,小便不通,及痘,疹之腹痛。所以小孩沒事會肚子痛的,可用芍藥甘草湯。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大黃和炙甘草的比例是二比一,炙甘草不可以用太重,如果用太重,大黃和芒硝會停在腸胃裡面不走,因為炙甘草把它固住了,芒硝是破瘀的,先把大黃和炙甘草煮過,再放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放在火上面滾一下就好了,芒硝化了就好,如果要藥再強一點。芒硝開少些,用衝服的。芒硝在市面上買的時候、像鹽巴。上牙是手陽明大腸經,下牙是足陽明胃經,所以上下牙都是陽明證,陽明講的是消化系統,所以消化系統堵到的話,牙齒開始牙周病,牙齦紅腫爛掉,如果牙齦紅腫爛掉就是腸胃太熱了,有大便,只是沒有大小承氣湯證,有調胃承氣湯證,所以用調胃承氣湯把上面的東西輕輕的清出來,一清出來就是消炎,所以大黃是消炎的藥,芒硝是攻堅的藥。大黃用酒洗,使其具有升提之性,就不會攻下得太快,把小腸大腸的東西都清光了就不好。
【活人書】曰:大抵發斑不可用表藥,表虛裡實者,若發汗開洩,則更斑爛,宜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證治準繩】曰:「破棺丹」治疔瘡之氣入腹而危者。有時候腸胃化膿了,梗在十二指腸的地方,調胃承氣湯下去可解。
【玉機微義】曰:「調胃丸」止齒痛,血出不止,用調胃承氣湯為末,作蜜丸服之。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痘瘡,麻疹,癱疽,疔毒,內攻衝心而大熱譫語,躁煩悶亂,舌上燥裂,不大便,或下利,或大便綠色者宜此方。為什麼大便綠色的,因為人身上的膽汁是綠色的,有時候小孩受到驚嚇,腸胃就凍結住了,小腸不會蠕動,所以膽汁就往外流,這時候就用「調胃承氣湯」。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㕮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真正在救逆的時候,是用生附,霍亂、瘧疾、上吐下洩都是四逆湯證。一顆生的附子,還沒有曬乾之前,大約五鐃;曬乾或烘乾以後,大約三錢。生附於表面有纖維很多,必須用棉布包起來煮,纖維才不會刺激到喉嚨。生附子專門去裡寒,炮附子專治表虛。病人表虛而汗流不止,我們用炮附子,這時用生附子反而沒用,因為生附子不走表。如果是開刀或意外車禍,病人失血過多而且怕冷,有裡寒的時候,我們用生附子讓陽氣回頭。喝到生附子,嘴唇舌頭會麻,雖然是一種中毒現象,但是因為病人需要這個藥,所以病人覺得很舒服。四逆湯又稱為『回陽湯』,麻黃湯稱為『返魂湯』。
東澗翁曰:本方治四肢厥逆,身體疼痛,下利清谷,或小便清利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於此方中加「烏梅」、「蜀椒」,名「溫中湯」,治蟲蚘厥。經方很多治療打蟲的藥,烏梅、蜀椒都是,蜀椒就是花椒巴椒,蜀椒取開口的才沒有毒。
【醫林集要】曰:「乾薑附子湯」治傷寒陰證,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及諸虛沉寒,這就是溺水,在水裡面昏迷了,救溺的時候,扎「公孫」、「內關」、「中脘」,然俊趴過來,扎「會陰」,讓心臟跳起來,水排出來了,可是體溫(四聖註:這裡缺內容。)
附註:
生附子如何泡?拿十比一的明礬,用冷水泡附子和明礬,泡一晚後,上面的鹽跑出來,水變成黑的,附子又黑又鹹,鹹入腎,黑也入腎,泡完一次後把殘渣衝掉,換水再泡第二次、明礬沒了再加,小心明礬會切手,泡三次,附於表皮的黑油都出來後再「晾乾」,曬到幹掉,約五天就可以了。這就是「生附」,生附去皮後切片,放在鐵鍋上幹炒,就是「炮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