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肉更長壽?曾經有一位老科學家,出版了一本叫《中國研究》的書,書中的內容顯示,他調查了中國農村的6500餘人,煞有介事地採集和分析了這些數據,最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人們不應該吃肉。
人類經過了這麼多年的進化,好不容易爬上了食物鏈的頂端,居然不能吃肉?原來,這位老科學家也是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得出這個結論的,只不過他的實驗對象是——老鼠。在實驗當中,這個老爺爺給小老鼠餵食牛奶中的酪蛋白,最後得出了酪蛋白越高小老鼠的患病風險就越大的結論,之後從小老鼠推到所有人,在從酪蛋白推到所有肉類,就得出了「吃肉對人身體不好,而吃素對人身體好」的結論。
這裡十分有必要再強調一遍了:動物實驗有效≠人體有效。我們平時所提倡的「低脂飲食」,就是要求限制每日食物中總脂肪是攝入量,同時提高攝入脂肪的質量,首先,限制不代表一口都不吃;其次,如果不吃肉,哪來的高質量脂肪攝入呢?要知道,脂肪並非「洪水猛獸」,而是人體所必需的營養素之一。
眾所周知,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單位,而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和固醇可都是脂肪,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脂肪來構成身體細胞。與此同時,食材中的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等脂溶性維生素,都是溶解在脂肪裡的,簡單來說,如果你不吃脂肪,就相當於不吃這些維生素了,時間久了,很可能會因為維生素缺乏而營養不良,比如不吃肉只吃素的話,很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而且,紅肉中富含利用率極高的血紅素鐵,不吃肉就很容易缺鐵,從而引起貧血。
另外,素食作為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越來越為大家所接受,但吃素並不是只吃菜、不吃肉,素食也分為很多種,只有嚴格的素食,是一點動物性食物都不吃的,甚至動物油以及和動物食物一起烹調的素材也不吃,但是如果常年不吃動物性食物,是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的,所以就有了彈性素食,也就是半素。
魚素就屬於半素的一種,也就是肉類食物裡只吃各種魚類;蛋奶素也屬於一種半素,他們可以喝牛奶、酸奶,可以吃各種蛋類,身體需要的大部分營養可以得到比較充分的保障,尤其是奶製品中的優質鈣質,是大多數其他食無所不能比擬的。由此可見,無論哪一種素食方式,都不是絕對的只吃菜不吃肉,而是非常注意營養均衡,比如選擇半素或者蛋奶素,就能更好地避免營養不良、營養不均衡的發生。
所以,任何食物控制吃的量才是關鍵,最新發布的《2016~2020美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每天吃飽和脂肪的量不超過攝入總熱量的10%。一般來說,動物性食物中,比如肉、蛋、奶,或多或少都有飽和脂肪,而肥肉、黃油、奶油、豬油算是飽和脂肪的大戶。不過,只要不是天天吃頓頓吃,偶爾吃一次肥肉、動物內臟、動物油這些飽和脂肪含量豐富的食物,對健康的影響真的沒那麼可怕。
更何況,肉類這種食材會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脂肪,但是不同肉類脂肪含量的差異也是很大的。我們需要學會「聰明地吃」,比如肥肉大家都知道要少吃,但是有些看上去並不肥的肉脂肪含量也不低,特別是那些帶有白色漂亮花紋的肉,可全都是脂肪,所以,建議選擇沒什麼「花紋」的精瘦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