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福
明清德州古城的五座城門中,大西門又叫「正西門」,位於今天的建設街與西市街交叉處,是德州城門中唯一有過3個名字的城門。
門外立有「九達天衢」坊
大西門在德州磚城剛剛落成的時候叫「定邊門」,後在萬曆三十八年(1610)德州城第二次重修時改稱「聚秀門」,1929年又改叫「民族門」。
「定邊門」起名源於明初對北元勢力鬥爭的需要。明代建國之初將北元勢力趕到長城以外,但北元勢力亡明的野心不死,時常在邊境地區進行武裝挑釁。定邊門的用意就是希望國家的西北邊境安寧。但隨著明朝建國已久,北元勢力漸漸不再構成威脅,故「定邊門」改名為「聚秀門」。
弘治九年(1496),德州城守備胡翰創建大西門城樓。乾隆八年(1743)建甕城、門樓、譙樓。大西門的甕城門朝南,俗稱「扭頭門」。
大西門面對的是素有「九達天衢」之稱的官道和素有「御河」之稱的京杭運河。官道是從南門外的玉皇閣處北行,經馬市街,循今西市街(市立醫院西牆外)北行到大西門,再循大西門城牆北行100米過浮橋,前往景縣方向。明天順年間修建的「九達天衢」坊為官道標誌。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城市建設中,1950年5月,拆除了大西門和西城牆,打通了循火車站北行的迎賓路。
官員母親替兒開倉放糧
大西門發生過的故事也有兩個:一是明清鼎革之際,德州舊明官紳發動兵變,殺大順官員,為清軍獻城;二是乾隆年間,深明大義的老太太顏何氏因代兒施惠政受到乾隆皇帝表彰。
明朝末年,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起義軍佔領北京後,於1644年4月8日佔領德州。德州籍原明朝的幾位高官謝陞、盧德水、趙繼鼎、程先貞、李贊明等人,由於不堪大順軍的逼餉,於四月二十七日合謀將大順軍派駐德州的官員誘殺,並臨時推舉明慶王府後裔朱帥鍁為「濟王」,然後用「濟王府」的名義號令周邊43州縣殺偽官和恢復明朝統治,成為明清鼎革時期中原大地發生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德州歷史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在濟王府得不到南明政權實際支援的情況下,這些舊明官吏於當年7月1日開啟「大西門」,迎接清軍進城,並舉行拜表儀式。
乾隆二十六年(1761),德州一帶連續陰雨加之運河決口,水沒城磚二十層,各門皆屯土以衛。駐守德州職級最高的行政長官山東督糧道臺顏希深(廣東連平縣人),督率文武以保城池、倉庫。忽見西門內水從溝突,勢如泉湧,軍民驚惶無措,德州營守備徐世恩首先跳入水中,解衣塞源,蹲坐其上,兵眾齊堵。水淹村民器物,隨水漂流,無賴棍徒駕船搶掠,知州楊成龍親歷災所,立拿究治。災後,顏希深有事外出,其母顏何氏面對饑民請願,果斷代替兒子下達放糧救災的命令。大家都在為顏希深母子擅自開倉的舉動深深擔憂的時候,沒想到此舉競受到乾隆皇帝的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