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消息
最近到一些老香菇產區轉了轉,發現很多老產區的香菇大棚正在拆除,陸續的恢復農作物種植。看到這樣的場景有些讓人心酸,一個看似輝煌的產業背後,其實也有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拆除的香菇大棚中,也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故事。
我們對一些菇農朋友做了調查,找到了拆除香菇大棚的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不賺錢,一個是太累了。
種菇賺錢嗎?
每一個行業都有賺有賠,並不是一帆風順,香菇行業雖然是投資小、見效快、風險低的一個行業,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賺到不錯的利潤。每年從加工菌棒開始,就風險四伏,菌種問題就是一個一直讓菇農煩惱的問題,就在今年,局部地區還發生問題菌種事件,但是與往年一樣,都是不了了之,菇農只能自己給自己賠償。因為鑑定菌種十分繁瑣,影響菌棒發菌的因素太多,所以菌種每次都能找到擺脫責任的「點」。
除了菌種以外,發菌、壞棒、轉色都是問題,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損失很多的菌棒,直接影響菇農的經濟收入,而出菇以後,行情又是難以預測,就如今年而言,很多地區的幹菇才十幾元一斤,這個價格菇農怎麼可能會賺到錢。
所以香菇行業雖然看著華麗,但是也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賺錢的人有,而且很多,但不賺錢的人也用,同樣很多。
最近這些年,很多地區將香菇種植作為脫貧致富的重點項目,大量的新香菇產區陸續出現,這也讓市場上的香菇數量出現了明顯的上升,競爭也開始越來越大。這讓很多老產區的菇農面臨賺錢不夠花的問題,所以在無奈之下,只能被迫棄菇。
種菇累了嗎?
除了因為利潤放棄種植香菇以外,還有一部分人因為實在太累了。香菇行業表面上看很清閒,就是半年的活,其實內行人才明白,究竟活有多少。
制棒發菌小半年,需要採購原料、需要查看溫度、需要翻堆等等,其實每天都有工作要做。而在出菇期,更是忙的焦頭爛額。外行人只看見每天菇農出售香菇的豐收場景,而沒人看到,起早貪黑囚禁在大棚中採摘香菇的場景,更沒人知道很多時候,沒時間洗臉、沒時間吃飯、沒時間休息。
除了忙著採摘香菇,每天還要注水、噴水,很多的工作一環接一環,這些工作看著不費體力,但是當你幹上就知道,比重體力活還煎熬。相信是十菇農九個都有職業病,但是為了錢,只能堅持。人的體力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終究有一天堅持不住,所以很多棄菇的人中,就是因為實在太累了,想歇歇了!
種植香菇,不種難、種也難,現在很多菇農都面臨這樣的局面,年年想著不種了,而年年還是在堅持。香菇行業沒有想的那麼華麗,太多的心酸可能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