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中型多用途戰機(MMRCA)競標案之所以演變成後來的"世紀大膽",不是沒有原因的。乍一看,126架4代機的數量並不多,但國際戰鬥機市場上,幾十架飛機的單子其實就算是大單了。
印度從來都不是美國的主要盟友,印度人嚴重依賴於俄羅斯和法國的武器裝備和技術支持。印度空軍長期以來的基礎,就是以蘇-30MKI為代表的俄式戰機。這些俄式戰機在90年代那會兒還都是相當現代化的,但印度後來也想明白了,歷史是時候該翻開新的一頁了。
一共有6款戰機參加了MMRCA競標,它們分別是F/A-18E/F、「陣風」、"颱風"、F-16 、米格-35和「鷹獅」。米格-35早早地就出局了,颱風和陣風闖入了決賽。最後也許是受到印法雙邊關係的影響,印度人最終選擇了陣風。這個計劃在後來莫迪上臺執政之後曾一度擱淺,隨後又2018年借屍還魂,以「114架新型多用途戰機招標案」的面目重新示人。
這個項目價值超過150億美元,潛在的競標者包括F-21、F/A-18E/F、陣風、颱風、鷹獅E,還有米格-35和蘇-35。
蘇-35的勝算很低,連當年MMRCA的第一輪測試都沒能過。按照印度空軍方面的說法,蘇-35作為一款重型機不符合要求,而且它到現在也沒用上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在向來好高騖遠的印度人看來簡直就是無法容忍的。相比之下,米格-35的勝算或許會更大一些。它在概念上接近於陣風,而且今後俄羅斯也計劃為其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米格-35就比蘇-35更強,它只是在印度人眼裡可能看起來更有優勢而已。聯繫到眼下新冠疫情在印度依然鬧得厲害,印度今年的經濟形勢將十分嚴峻,那麼在性價比上極有優勢的米格-35勝算或許還會更高。當然了,這種假設的前提是此次招標案不會受到印度官僚主義中的腐敗成分的影響,否則就是給印度人變形金剛也白搭。
米格-35是米格-29的最新改進版本,號稱「終極支點」。
高性價比和更先進的航電架構是米格-35的優勢項,不過有優勢自然就有劣勢,米格-35的劣勢就在於它並不是一款被俄羅斯本國軍隊所好看的飛機。在2018年度的俄羅斯國際軍事論壇上,米高揚公司曾與俄羅斯國防部籤署了一份協議,前者將在2023年之前向俄羅斯空天軍部隊交付6架米格-35,而這6架就是俄羅斯承諾自主消化米格-35的全部訂單,多一架都沒有。
與對米格系戰機的不鹹不淡相比,俄羅斯軍方對於蘇霍伊系戰機的熱情就明顯要高漲得多,從精簡俄羅斯空天軍部隊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很合理的做法。不只是在俄羅斯,自21世紀以來,米格系戰機在其他國家也沒有得到多少關注,而這一切都很可能會把小心臟本來就十分脆弱的印度人給嚇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