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1年,6歲的英國小姑娘喬安妮剛剛學會拼寫不久,寫下了一個跟兔子有關的故事。在這之前和之後的很多年裡,她聽過和即將閱讀大量的令她著迷的新奇故事,而這些故事的創造者伊妮德·布萊頓,已於3年前的1968年離開了人世。
喬安妮一生都沒走出布萊頓夫人的世界。18年後,24歲的喬安妮在一場火車旅途中,遇到一個瘦小的黑髮男孩,一個小巫師的形象在腦中乍現。又過了8年,有一頭亂蓬蓬的黑髮、明亮的綠色眼睛、前額一道閃電狀傷疤,戴一副圓眼鏡的小巫師哈利·波特走出霍格沃茨,在此後的二十多年間走向世界各地,成為又一代孩子的最愛。當年的小姑娘喬安妮·羅琳,蜚聲成為榮登全球富豪榜和名人榜的著名作家JK·羅琳。
2008年,一年一度的科斯塔圖書獎(對,就是那個Costa咖啡贊助的文學獎,1971年創辦以來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之一)最受歡迎作家評選中,JK·羅琳屈居第三,位居榜首和第二的是她讀著他們的書長大的前輩伊妮德·布萊頓和羅爾德·達爾。第四以後的是更前的前輩簡·奧斯汀、莎士比亞、狄更斯和《指環王》的作者JRR 託爾金、阿加莎·克裡斯蒂、史蒂芬·金。TOP10裡,JK·羅琳和史蒂芬·金是唯二兩位活著的作家。
2003年,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的BBC組織的Big Read調查「英國人最愛的小說」評選中,伊妮德·布萊頓的《魔法樹》居第66位。(第一名是《指環王》,第二名是《傲慢與偏見》,《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排第五。)
伊妮德·布萊頓在中國遠不如JK羅琳知名,但在歐美卻家喻戶曉,影響了整整三代人以及大批作家,她的書被認為是「最讓家長放心、滿意的兒童文學作品」,她的書在全球被翻譯數超過了安徒生和莎士比亞。
據說,生於1953年的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童年枕邊書也是伊妮德·布萊頓,當他長大成為首相後,無論多忙,也會抽出時間和兒子一起讀伊妮德·布萊頓的偵探系列。
英國超級暢銷書作家、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巨人的隕落》作者肯·福萊特列舉對自己影響至深的6本書,把伊妮德·布萊頓排在了首位:
「我記憶中的第一本書就是伊妮德·布萊頓的《諾迪走進玩具國》。我三四歲的時候,大人讀這本書給我聽,這是我一生愛書之旅的開端。」
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嶄露頭角,在長達40年的寫作生涯中,伊妮德·布萊頓寫出了700多個故事,600多部作品,每年銷售800萬本,在全球累計售出60億冊,每60個地球人就有一個看過她的書。
如今伊妮德·布萊頓已被譽為英國殿堂級兒童文學作家,身後譽隆。回到她創作的年代,卻是孩子喜歡大人頭疼充滿爭議,甚至被一些家長、學校、圖書館抵制,BBC更是長達二三十年拒絕言及她的作品。這個英國文學史上的傳奇人物,在巨大的爭議中堅持寫作,用自己的天才和精明的商業頭腦,締造了一個孩子們的奇妙帝國。
2
1897年8月11日,刀具商託馬斯·凱瑞·布萊頓家的長女伊妮德·布萊頓出生。1898年,另一位巨匠CS劉易斯出生。早一些的1892年,約翰·羅納德·瑞爾·託爾金出生。三個小孩都有不幸的童年,託爾金幼年喪母,劉易斯9歲喪父,布萊頓父母雙全,卻長期不和。相似的童年,相似的才能,讓他們後來撐起了20世紀上半葉英國兒童文學的天空。前兩位是牛津大學教授,一位寫了《指環王》,一位寫了《納尼亞傳奇》,他們的其他作品也備受推崇,不知道在伊妮德·布萊頓備受爭議的五六十年代,他們對這樣一位高產倔強的女作家持何種態度。
幼年伊妮德並不快樂,出生不久差點死於百日咳,雖然喜歡大自然、音樂和文學的父親給了她很好的啟蒙,但一直處於克板的母親的壓制中。13歲時父親離家出走,她被送去跟一位婦人生活的經歷,讓她和父母的關係更加淡漠,因此從教會學校一畢業就離開了家,從此再沒回去,以致父母去世,他們的葬禮都沒參加。
青少年時期的伊妮德和喬安妮·羅琳一樣是個平常的孩子,成績平平,但擅長體育運動,是學校網球隊和長曲棍球隊隊長。雖然學業普通,她的寫作卻很出色,1911年參加亞瑟·密兒童詩歌大賽獲獎,作品還變成了鉛字。這些寄宿學校和女生頭兒的經歷,後來在她一系列學校生活作品中鮮活地展現出來。
1918年伊妮德完成了為期兩年的師範培訓,成了一名教師。做老師的幾年間,她發表了大量教學論文,同時也創作童詩,1922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兒童絮語》。1924年,紐恩斯出版公司編輯休·亞歷山大·波洛克約她寫一本關於動物的書,這一邀約改變了兩人的命運。這本書完成不久,波洛克就和已有二子的前任離異,和伊妮德組成了家庭。
婚後伊妮德專職寫作,在《教師世界》闢有專欄,刊登故事、兒歌,深受孩子們喜歡。她每年都有幾本書問世,如1934年總共28本的old thatch系列中的第一本出版,1937年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願望椅歷險記》出版,1939年「魔法樹」三部曲的第一本出版,伊妮德的創作激情噴薄而出,幾乎是幾個系列齊頭並進。
她的題材廣泛,三四十年代主要創作了魔法系列、冒險系列、馬戲團系列,偵探系列、校園系列,兒童題材無所不包。到40年代後期,她的作品一年就達30本之多,倫敦的許多出版商為之忙個不停。
一些作家是到達頂峰後便停滯不前,伊妮德卻是直接從一個高峰躍向另一個高峰。1949年諾迪系列第一本《諾迪走進玩具國》出版,隨之迎來另一個高峰十年。諾迪是一個住在「玩具國」裡的木製玩具,是個善良誠實的孩子,但經常惹麻煩,犯錯誤,就像每一個孩子自己,非常受孩子們追捧。伊妮德因此在50年代成為最著名的作家,最多的時候一年出了50本書。
盛名加身,也為盛名所累,她開始受到各種置疑,有人說她僱傭了一支影子作家部隊為她寫作,因為沒人相信僅憑一個婦女單槍匹馬能寫出那麼多題材迥異的作品。同時評論家認為她的作品用詞簡單,技巧簡單,沒有挑戰性,沒有文學價值;更嚴重的是,充斥著精英主義、性別歧視、種族歧視、仇外民族主義,特別是令她蜚聲文壇的諾迪系列。
50年代後期,一些學校、圖書館抵制她的書籍,BBC更是站在抵制第一線。然而和成人世界的封殺排斥相反,孩子們仍然喜歡她的書。伊妮德相信自己寫的正是孩子們需要的,如果孩子們不能從圖書館借到她的書,那麼他們會用自己的錢去買。這些如饑似渴的孩子證實了她的判斷,因為社會的抵制她的書反而銷量大增,到50年代末她的年收入已經達到10萬英鎊。如果要列當時的作家富豪榜,伊妮德想必應該高居榜首。
名利雙收的伊妮德熱心公益,在讀者強烈要求下組建了粉絲俱樂部,50年代會員達到50萬人,為動物保護和兒童基金募集資金3.5萬英鎊。一直到她去世幾年後的70年代,「著名五夥伴俱樂部」還有會員22萬人,每年以6000人的速度增長。
她創造的文學形象相關的衍伸產品幾十年裡更是無出其右,拼圖、紙牌、賽車遊戲和其他周邊產品,僅60年代早期,就有146家公司產品涉及她最著名的文學形象諾迪。直到80年代,與她相關的玩具還在源源生產。
3
真正的著作等身,活到老寫到老,大概只有伊妮德本人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只有真正熱愛,並且上天眷顧,帶著天選的才華來到世間的人,才會真正享受那樣的過程,不以為苦。
從專職寫作開始,每天早餐過後,伊妮德就開始寫作。和很多作家一樣,她也有自己奇特的寫作癖好。她總是隨意坐在椅子上,便攜打字機放在膝上,紅色的摩洛哥披肩放在旁邊。這種紅色的披肩多次出現在她的書裡,她相信那樣的紅能刺激她的靈感。除了午間稍事休息,她要一直寫到下午5點才收工。這樣的高度自律和勤奮讓她一天能寫6000到10000字,因此對於那些她僱傭槍手的流言,她毫不客氣地予以回擊。
她曾在一封信裡講述自己的寫作過程:
「我閉上眼幾分鐘,打字機就在我的膝上——我的大腦一片空白,我只是等著——隨後,我能看見栩栩如生的孩子,我的主人公們,從我的『意識之眼』走出來,站在我的面前。第一個句子徑直進入我的腦海,我不用刻意去想,不用刻意去想任何東西……」
作為兒童作家的伊妮德無疑是愛孩子的,她會認真回他們的信,耐心跟他們玩,一輩子認為自己是孩子們的朋友,在公眾面前是一個熱情、智慧、和善的形象。然而在小女兒伊莫金眼裡,她卻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伊莫金在自傳裡說母親:「自大,缺乏自信,虛誇,擅長把困難和不愉快趕出腦子,沒有母愛本能。作為孩子,我把她視為嚴苛的權威;作為成人,我只是憐憫她。」
而在大女兒吉利安那裡卻是另一種說法,她認為母親是一個公平、有愛的母親,是一個迷人的夥伴。
2009年BBC拍攝的電影《伊妮德》中,伊妮德的扮演者海倫娜·伯翰·卡特這樣理解她:一個徹底的工作狂,成就迷戀者,精明的女商人,知道怎麼打造自己。
這種複雜矛盾的角色集於一體,大概跟她的童年經歷和長大後的婚姻有關。有人說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但其實,無論是童年還是成年後,經歷好壞都是財富,只是不多的人把財富用到了極致,如伊妮德和託爾金、CS劉易斯。
從1924年和自己的編輯波洛克結婚,兩人的婚姻持續了19年。這19年是伊妮德事業快速上升時期,卻一直伴隨著波洛克的酗酒、外遇,她自己的緋聞,兩人的拉鋸戰持續不斷。
兩人在1943年離異,分別重組家庭。波洛克和小他19歲的女作家伊達·克羅結婚,這段緣於二戰期間的羅曼史並沒有結出很好的果,因為戰爭創傷,他在第三段婚姻裡仍然酗酒,並且工作不如意。據伊達的自傳說伊妮德不僅不準他探視兩個女兒,還利用自己的影響讓他在英國出版界混不下去,不得不申請破產,在歐洲各國輾轉生活,最後定居馬爾他。伊達在他去世後又活了40多年,一直活進了21世紀,2013年105歲才去世。
伊妮德則嫁給了外科醫生肯尼思·D·沃特斯,平靜地度過了後半生。60歲時她在打高爾夫時開始感覺頭暈,喘不過氣來,隨後出現阿茲海默症的跡象。她的經理人喬治·格林菲爾德說,對一位具有超強精力和計算機般記憶力、最有名最成功的兒童作家來說,失去智力簡直無法想像。
但命運就是這麼無情,從不憐憫任何人,不管你是天才還是凡人。隨著丈夫患上嚴重的風溼、耳聾,脾氣變得古怪暴躁,她的健康也等比下滑。丈夫去世後僅一年,她就在療養院去世,終年71歲。兩年後她的家被拍賣,又兩年被拆除,只留給那條街一個名字:Blyton close。
4
在2008年科斯塔「最愛歡迎作家」評選中,伊妮德和羅爾德·達爾摘取冠亞軍,他們也經常被拿來比較。很多人認為伊妮德的作品充斥著一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不如羅爾德有趣溫暖。同時伊妮德也被拿來和JK羅琳對比,認為羅琳更具有現代性普世性。
這種比較如果不是出於學術研究,其實並無多大意義。因為每一個作家都有其獨到之處,都有各自的優點和局限,眾多的作家和作品同時存在,文化的星空才得以璀璨。
有趣的是「最受歡迎作家」前十中,有五位是兒童文學作家,前50中,也有不少兒童作家的身影,如第十和十一名是《彼得兔》的作者畢翠克絲·波特和《納尼亞傳奇》的作者CS劉易斯。以及《帥妞崔西》作者、英國桂冠作家傑奎琳·威爾森,《帽子裡的貓》作者蘇斯博士。
個人愚見,伊妮德之所以能擊敗JK羅琳甚至莎士比亞位居榜首,很大程度得益於積極參與投票的讀者,恰好是讀著她的書長大的那一批人,熱愛哈利·波特的那代人,還沒有長大到熱心參與評選。畢竟,這一評選不是一個文學價值的PK,而只是個人情感的選擇。
但令人感慨和思考的是,這些兒童作家躋身最受喜愛榜,足以說明兒童時期的閱讀對人的一生有多重要。
在國內,兒童文學處於文學的最邊緣,兒童作家常被歸入末流作家,兒童文學市場也處於一個良莠不齊的混亂狀態。一方面孩子和家長不知道讀什麼書,一方面市場偏愛暢銷快餐書籍,這種不對稱導致孩子們的童年閱讀短暫,很快進入準成人閱讀。這很令人遺憾,童年閱讀的縮短,背後是童心的喪失,想像力的消亡,以及不再有美感和價值觀潤無細無聲的精雕細琢。
我的童年和整個青少年都閱讀匱乏,如今年近半百補早期閱讀的課,仍覺趣味無窮。女兒的前少女時代是屬於羅爾德·達爾和JK羅琳的,我很遺憾她從來沒讀過伊妮德·布萊頓。伊妮德·布萊頓最早的中文版本是1992年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五夥伴和秘密七人團,可惜那時我不怎麼讀書。之後是2013年吉林美術出版社的魔法樹三步曲,而那時我仍對此人一無所知。如今幾個系列都出了中文版,女兒甚至可以讀原版了,但15歲的她已經對兒童讀物沒了興趣。
不無遺憾,但也說不上多嚴重。除非是在特定的時間節點和處境中,否則沒有哪一個作家哪一本書可能強有力地塑造一個人,不認識一些人不讀一些書,對生活似乎也沒什麼影響。但是,世界那麼大,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那麼多,多認識一星半點,至少眼睛會睜得大一點,心胸會開闊一點,最起碼,在閱讀的那些時間裡,快樂會多一點。
這是我推薦伊妮德的原因。如果你的孩子還沒有失去對魔法、精靈、神仙、英雄、冒險、幻想種種兒童才有的天真,如果他的精神世界還處於嗷嗷待吐的饑渴中,如果你想讓他心裡埋下一顆純淨、溫暖、光明的種子,如果你家的書架上需要一本經受過時間檢驗的經典,買一套伊妮德·布萊頓吧,5歲到15歲,男孩女孩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本。
PS:伊妮德的書英文版我看了5本,書的難度恰恰好,想像豐富,語句簡單障礙不多但有恰到好處多的生詞可以不那麼吃力地擴大詞彙量。尤其是讀兩本魔法樹的時候,特別開心,感覺變回了十來歲的自己。 上一篇文章中積攢送英文原版書The Notebook,得到這本書的是熱愛英美文學和電影的@靜水水水,撒花~~~這一次送出的是「頑皮小伊」系列的第一本《我絕對絕對不去上學》。這套書由《馴龍高手》作者克蕾西達·考威爾作序,她說:和很多9歲的小孩一樣,我在伊妮德·布萊頓的書引領成了一位愛閱讀的人。 轉發本文至朋友圈積攢20個,最先截圖給我的就可以得到這本書哦~
THE END
任何關於留學、澳洲產品的問題,歡迎添加美元姐姐微信了解,若需購買,可直接掃碼註冊,上ABM官網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