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的前生今世:從行為規訓到視覺隱喻

2021-03-01 讀庫小報

《書架》這本小冊子上市正好四個月,迎來了第一次加印。一本可以舒服地揣進衣兜或者背包裡,在咖啡館或地鐵中兩個小時能讀完的書,讓你知道一些關於書架、書籍管理和存放的美好而無用的知識,這就是它的初衷。較為特別的是,《書架》這個話題,容易引發大家的聯想,調動大家的感情……上周本小六在一次活動上聽到這麼一句話:你讀過的每一本書,分享了你的一些時間,因此也成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書架為什麼重要,因為沒有哪個地方,這麼集中地存放了你生命中一段一段美好的時光啊。

下文原刊載於今天的《文學報》,經原作者授權轉載。文中提到的香港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被倒下的書架壓困致死一事,其形象如此令人震撼,已經成為一個隱喻。儘管對於此事有許多不同的解讀,這個不幸的事件竟然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凝結,久之,「被書壓死」竟也成為一種古典的、理想的死法了。


如果說書架上所有書的集合可以反映讀書人的價值觀,那麼書架則更能反映出他在書之外的品味,從書的分類、擺放到「非書」的展示都滲透於書架的構建之中。在這個語境中,書架再也不是一個空空如也之物,而是承載著前人知識和經驗聚合的文化符號。美國作家莉迪亞·派恩就為《書架》寫傳記,揭示了它前生今世的轉折與變遷。

所有書架都展示出其自身與書籍不可阻擋的生命力,作為人類歷史中最具適應性、最持久的物質文化之一,每一種書架都反映了各自的生命史和文化特徵。從最早的埃勃拉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儲存楔形文字泥板的書架,到赫裡福德大教堂的鎖鏈書架,書架歷經了從簡陋存放到規訓閱讀者行為的改造。隨著時代的變遷,由於對書架的不同需求,書架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最具代表性的當屬1911年落成的紐約公共圖書館,橫跨兩個街區,超過三百五十萬本的圖書容納量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書架,如此配置便被冠以全世界圖書館藏和書架規模最為驚人的圖書館。

紐約公共圖書館最為吸睛的莫過於巨型書架支撐起了整棟建築的中心,鋼鐵怪獸般的書架無不讓人嘆為觀止,這座專為紐約公共圖書館打造的斯尼德書架成為真正意義上書架與建築的一體化。如此看來,書架的變異寫出了一部人類對書的欲望史,鐵鏈克制了人獨自擁有書的欲望,而斯尼德書架的出現又為人類敞開了了解先知的大門,高聳的書架即是圖書館的脊梁,支撐著人類文明的靈魂,同時雕刻出一個時代的文化景觀。

不同的書架顯示出對文化的適應性,也彰顯出了書架的可塑性。斯尼德書架賦予了穩固性,汽車圖書館呈現出書架的流動性,而頗具北歐風情的宜家書架則是將書架完全私人化,無論是建立、改變還是裝飾,亦或是增減和破壞,宜家書架為書友提供了構造的積木,根據不同的用途進行組裝,個性化的書架往往打破常規,或是與其他家具混搭,或是改造成「非書架」的形式。總而言之,書架讓那些坐擁書城,買書如山倒的書友們享受到的滿足感是那些電子書愛好者所體會不到的。

2008年,香港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在貨倉整理書籍期間,疑遭二十多箱塌下的書本壓困,失救致死。消息一出,即在書蠹中引發恐慌,曾經滋養精神的寶庫成了威脅生命的隱形殺手。隨後不斷傳出的是,紙質城堡被Kindle和其他電子書閱讀器攻佔,直到2013年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開辦了第一家沒有書的公共圖書館BiblioTech,圖書館分布著上百臺平板電腦,持卡者輕觸屏幕便可辦理借閱。在書架缺席的圖書館,電子書取代了大規模的平裝本印刷,書與書架的存在感隨之隱匿於數位化設備之中。然而,就在紙書終結論不絕於耳之時,全球電子書行業翹楚亞馬遜於2015年在西雅圖開設了第一家實體書店Amazon Books,這種O2O的形式使紙質書並沒有隨電子化閱讀的興起而低迷,反而平衡了二者在閱讀中的地位。

書架在在反覆的創造和重塑過程中超越了其本身的意義。就像鉛筆並不會因為鍵盤的出現而被淘汰,書架也並非因為電子書的風靡而消失。技術的更迭只會影響人類與書籍和書架互動行為的一小部分,紙質書作為文化傳承的使命,不僅不會消逝,反而由此衍生出其他多元化的閱讀方式。電子書只是有別於紙質書的一種不同形式,像更輕、更易丟棄的平裝書,裝滿電子書的電子書架成為一種視覺的隱喻,而可觸摸的書架可能會在將來成為一種復古和懷舊的趣味,瀕臨滅絕的物種,收藏家種草的目標。

 

原載於《文學報》2017年11月23日

題圖攝影:吳語


劉晗,1986年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跨文化研究院,現供職於出版社。書評、影評、藝術評論散見於各大媒體。在新浪•悅讀匯、中讀APP開設個人專欄。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北京大學生影評獎。

相關焦點

  • 生死、愛與親情,解讀克里斯多福·諾蘭《星際穿越》中的視覺隱喻
    父親庫珀為了拯救女兒墨菲,穿越蟲洞到太陽系外的宇宙尋找延續生命希望的機會。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視覺隱喻,闡釋和升華了主題,堪稱一部經典的充滿人文情懷的科幻大片。生與死是一個永恆的哲學命題,整部影片充滿了對生與死的哲學思考。導演通過視覺鏡頭展現了浩瀚的宇宙,靜謐的星空,來隱喻這一永恆的主題。
  • 張雪迎《狗十三》:中國式成長的規訓本質,暗藏在這6個隱喻裡
    《狗十三》通過大量隱喻,揭示了中國式成長的規訓本質。搞明白這些隱喻的含義,就能清晰地看到:長大的過程是一段怎樣艱難的歲月?長大到底有多殘忍?以父親為代表的家長們藉助兩隻狗,實現了對李玩的規訓。李玩也第一次見識到成人世界的醜,哄騙、黑白顛倒、暴力。
  • 泛濫在教室裡的規訓與懲罰
    班級紀律背後掩藏著父權制思想  父權和男權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性別隱喻進入社會學之後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權力現象。父權的受害者不僅僅是女性,也包括男性。需要被領導的底層人群、各個領域的被管理者、成人世界中的兒童等,無論性別,都有可能成為父權體制下的「女性」——需要被駕馭、監督與控制,任何反抗都要付出代價。
  • 一場枝蔓的聚會 ——「末路斜陽」中的規訓史迷宮丨碎片.txt
    《機械博覽會》(張巍),都討論了權力和話語的關係;《風滾草》(楊建)中表徵的運用監控、數據、存儲等技術的權力規訓方案,而這個飄忽不定的監控裝置一方面隱喻著權力監控的全景敞視主義(panopticism)無處不在並對公眾隨機介入,另一方面也通過監視器頻密而笨拙地互相監控,塑造出可笑又恐怖的形象,既是對法國大革命式「人民權力」的警惕,也是對自我規訓者的某種反諷。
  • (483)史泰龍︱催眠看到五次前世,感慨前世生活影響了今世的人生
    幾年前,史泰龍在紐約接受催眠,開始探索前生。在美國和西方都很流行用催眠的方法幫助人記憶前生,有很多名人都做過催眠。做催眠的人並不一定是有心理疾病,或精神抑鬱,很多人只是好奇,想了解一下自己的前生,他們就去做催眠。史泰龍在接受催眠中,看到了自己多次轉世的種種經歷,甚至回憶並且清晰的看到了五次前世的死亡經過。史泰龍說:「我曾回到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我感到驚心動魄又驚奇萬分。」
  • 《規訓與懲罰》:權力鑄就監獄的高牆
    ——《規訓與懲罰 · 第一部分 酷刑》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位熱衷於參與社會活動的法國青年,在自己的家中成立了「監獄信息小組」。他帶著對監獄和犯人——這種不在主流社會學者觀察和研究範圍內的群體——的強烈興趣,通過閱讀大量歷史上有關犯人行為和監獄制度的書籍,進行了長時間且大量的走訪和實地調查,為推動法國監獄改革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王國》第二季:病毒的隱喻
    一方面,事實確實如此,是趙氏的行為造成了病毒傳播;但另一方面,它難道不同樣是一個一語雙關的句子嗎?海源趙氏的權力貪慾——「病毒」——造成了百姓遭殃,國家動亂。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一書中,她發現自古以來在人們對於在某種程度上看不見摸不著,且往往了解有限的病毒、疾病(瘟疫)等的解釋和描述中,總是摻入了濃烈的隱喻色彩,從而使得前者經常和我們所熟悉的經驗聯繫在一起。
  • 那些沉默者的歷史:從《瘋癲與文明》到《規訓與懲罰》
    《瘋癲與文明》是一個努力,然而一部真正響應尼採的偉大號召的"懲罰的比較史"卻要等到《規訓與懲罰》一書才真正完成。在許多方面,《規訓與懲罰》象是《瘋癲與文明》的姊妹篇。後者的許多意象將再次出現:從場面浩大的儀式到禁閉的牢房的深刻變化,窮於分類的知識以真理的名義的介入,表面"人道"實則更加微妙有效的權力技術,以及在這些權力-知識之下掙扎的人們。
  • 【書與音樂】殷維:看音樂詩人李健的書架
    作為多年來始終不在一線卻有一批死忠歌迷的前水木年華歌手李健
  • 十個: 《感化院》規訓與懲罰
    全片雖一直壓抑,但生活總是不乏亮點,且最後終會獲得自由。只是當對親情人性絕望時,這自由的代價卻太大了。電影將少年一點點推向絕境,讓人最終不得不喜歡少年最後那不算理想的轉變——唯一的自由。渾身骨頭痛到麻木時,人會抵達一無所有、了無生機的孤境,曾經永遠變成了往生。社會的困惑對新一代的投射,最美好的年華被那片沼澤包圍,少年並沒有窮街陋巷可走。
  • 《全民超人漢考克》| 另類英雄的規訓之路
    影片《全民超人漢考克》講述了行事邋遢的超人漢考克在好友的幫助下從人人唾棄的廢物超人到眾人敬仰的城市英雄的故事,影片於2008年上映。作為超級英雄電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全民超人》另闢蹊徑,在其他英雄大多以完美形象示人的銀幕世界裡塑造了一個臭名昭著的惡棍超人形象,這一反英雄思路的運用不僅構建了一個更具真實感的銀幕形象,也在漢考克不斷被規訓最終被改造成為人民歡迎的英雄的過程中再度強化了普世價值觀中的英雄定義。只不過在這個所謂英雄定義的背後,不僅為我們帶來更多關於何為英雄的反思。而這一反思正是反英雄電影要傳達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
  • 書架這樣布置,顏值高收納強!
    獨立書房根據書房的尺寸,定製一整個書架牆最為合適,不僅收納最強,還可以向上拉長視覺,整體空間顯高顯寬,不會因為滿牆書籍而顯得壓抑。書櫃的層數和格數可以根據需要來設計,條件允許,以多為佳。懸空桌加隔板是目前書房的常見組合之一,比傳統的定製書櫃更為輕便,減少視覺的厚重感,而且隔板層次感強,美觀立體。
  • 顧佳是新時代社會對獨立女性的規訓
    說實話,我真的不太喜歡顧佳這個角色,太不真實了,而且能看出現在對女性的規訓又發生了新的變化。以前的社會對女性的規訓以前是希望女性溫良恭儉讓,賢惠淑女,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等等,這些舊時代對女性的規訓是直接把女性當作一種生育工具,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按照男權社會的標準把後代繁衍下去的,幾乎是沒有任何機會接觸權謀,政治以及參與到社會分工當中去的。
  • 《三十而已》顧佳(顧家)背後的隱喻
    女主顧佳名同諧音「顧家」,從女主的名字中,我可以可以看到名字背後的隱喻是:女子究竟要不要顧家?完美人妻與全能媽媽是我們想看到的嗎?童瑤飾演的全職太太顧佳是《三十而已》這部劇中獲得最多稱讚與追捧的女性角色,「顧佳滿足了我對於完美人妻的所有想像」是網友給出的評價。
  • 「反黑」民族主義:性/別、生育與疾病隱喻
    這些評論者往往片面地引用有關在華非洲人(甚至包括非裔美國人)的犯罪報導,甚至把中非情侶的私人照片用作黑人男性勾引和侵佔中國女性的視覺證據。最近在朋友圈被大量轉發的公號文章《非裔中國人:我們需要面對什麼?》
  • 廢紙箱的華麗變身——小書架
    今天兜朵媽決定再接再厲,上傳下一個兜朵媽的廢紙箱手工——小書架。這個小書架實用性遠遠強於小廚房,並且比較簡單,沒有複雜的設計,所有的媽媽都可以嘗試著給孩子做一個這樣的愛心小書架。而且大家看過小書架以後就會有新的想法了,放到小書架,就是一個小型的鞋櫃,也可以做的再小些,可以當成孩子的小汽車陳列架,是不是非常實用呢。
  • 規訓機構,《來自新世界》中的完人學校
    主角在完人學校小說原文是以主角早季的回憶為線索展開的,經歷了後面發生的事,再回顧曾經待過的完人學校,確實會聯想到農場中人類對馴化動物的過程。當時,主角初入完人學校時是否真的就有這樣的感覺,也不得而知了。
  • 書架來了!能裝,環保,穩固,累計賣出幾萬個!
    說來真是無心插柳,當初是為了我女兒自己定製了書架,不做推廣,也沒有營銷,一兩個月團一次,沒想到賣成了有口皆碑的產品,很多媽媽都是口口相傳過來買的。先看看老粉最近給我的一個反饋。一個書架,用了3年依然堅固,還有的媽媽說,買來2年,一直在用著,從廣西搬家去海南,書架跟著一路顛簸,也沒有壞。先看看兩款書架的樣子,左側,是我們的展示書架,右側是傳統書架。
  • 眾多珍稀圖文告訴您「唐狗」的前生今世未來竟然是這樣的…
    茫茫太虛,太極生化,兩儀從之而孕四象,四象造八卦……定數還得從這說起…                            前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從有下南洋那刻起就至今一直仍未停息……        這種光宗耀祖精神除了「發財了」回鄉重造祖屋外,也充分體現在返鄉後平時的語言及行為上,並深刻地影響著一方水土一方人…分叫仙(cent)      打球叫打波(ball)      好球(術)叫goodball       郵票叫時膽(stamp)手杖叫時的stick
  • 日本趣味創意——中了《哈利波特》的漂浮咒的書架、相框與花瓶
    日本設計師雙人組YOY常常為生活中的平凡之物製造小驚喜,這不,又以浮在空中的書架、相框、花瓶的奇妙設計俘獲人心。可曾記得《哈利波特》圖書館中,有著在各個角落裡漂浮的書本及蠟燭,如今家裡也能擁有這樣的奇幻魔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