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法]米歇爾·福柯
譯者:劉北成、楊遠嬰
副標題:監獄的誕生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3-06-01
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懲罰景觀的舊夥伴肉體和鮮血一一隱退了。一個新角色戴著面具登上舞臺。一種悲劇結束了,一種喜劇開演了。這是一種影子表演,只有聲音沒有面孔,各種實體都是無形的。
——《規訓與懲罰 · 第一部分 酷刑》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位熱衷於參與社會活動的法國青年,在自己的家中成立了「監獄信息小組」。他帶著對監獄和犯人——這種不在主流社會學者觀察和研究範圍內的群體——的強烈興趣,通過閱讀大量歷史上有關犯人行為和監獄制度的書籍,進行了長時間且大量的走訪和實地調查,為推動法國監獄改革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青年堅信,只有這些未被正統歷史洗刷過的黑暗角落裡,才能夠真正清楚的看見權力是如何運作的。但後來,「監獄信息小組」被政府封殺,政府權力企圖以一隻遮天的大手向公眾掩蓋現代監獄的殘酷和權力本身無處不在的滲透。
1975年,在「監獄信息小組」成立了四年之後,這位法國青年終於將目前為止自己所有關於監獄體制研究的成果以著作的形式發表出來,這本書剛一面世,便引起軒然大波。書中不但梳理了從王權到資產階級權利的變遷對犯人懲罰制度的改變,還包含了對現代性深深的批判。
這部書就是《規訓與懲罰》,而這位當時的法國青年,就是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被譽為「二十世紀被引述最多的人文學者的」米歇爾·福柯。
本書作者: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 米歇爾·福柯(1926-1984)
本書的一開頭是對西方傳統酷刑場景的描寫,書中這類描述比比皆是,讀來可能會有很強烈的不適感。
書中描寫企圖刺殺國王的刺客被用「一英尺半長的鐵鉗」在胸部、腿部、手臂撕下幾塊肉,然後劊子手將滾沸的松香澆入傷口中,然後用四匹馬「拉斷大腿,撕裂筋肉,扯斷關節」。犯人聲嘶力竭的嚎叫,看著自己的肉體被撕成好幾塊······ 其中的每一個字仿佛都沾著鮮血,不光展示了刑罰的可怖駭人,也顯示了權力觸手的肆意暴虐。
比起殘酷的肉體刑罰,現代監獄則更強調對靈魂的規訓。書中以巴黎少管所為代表的現代監獄,其規訓的全過程必須受到嚴格的監視,必須在隱秘的、不被察覺的環境中進行。同時犯人的行動必須嚴格按照計劃好的時間表進行。犯人必須和整體步調一致,節奏統一,人被訓練成了整體中的一部分。
這種轉變背後,折射出的是權力對犯人處置的思考和改良。傳統的行刑過程,為了向群眾體現王權的任意和強大,刑場必須搭建在公開場合,讓群眾目睹執行的過程。但是這種模式裡,受關注的主體並不是劊子手,也更不可能是劊子手背後的權力主體,而是被執行酷刑的罪犯,這就使得整個過程變成了一場充滿了不確定性的表演,而表演的主角卻是和權力相衝突的罪犯本人。
權力本意在教化公眾,但往往民眾卻會為犯人鼓掌喝彩,權力沒有辦法深入到民眾中去。以劊子手為媒介的權力的遠程操控,不但達不到統治者的目的,有時候甚至會與統治者的教化意願完全相反。這樣的懲罰註定是失敗的。
圖為電影《阿Q正傳》劇照,改編自魯迅同名小說,阿Q在被槍斃前的遊街時,百姓們聚集在一起圍觀並向阿Q喝彩,但是「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並無殺頭這般好看」
而現代社會,統治者面臨的卻是犯罪率的持續攀升和犯罪人數的增長,像之前一樣在公開場合懲罰一個犯人,從資源和成本消耗的角度考慮變得不切實際。
現代社會也不再注重對犯人肉體的折磨,從拘役管制到死刑,都儘可能的減小或免除犯人的痛苦。現代社會關注的重點變成了制定體系完備的法律,將具體的罪行與懲罰建立必然的聯繫,強調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罪行必將得到懲罰。這樣便在民眾心理培植起了對懲罰的恐懼,同時更重要的是,也使犯罪喪失了誘惑力。
在當下的權力話語下,入獄成為了權力對罪犯的改造。在福柯的眼裡,對錯都是被權力和文化構建的,他認為,因為社會權力階層把人視為工具,才會將不好用的工具判為有罪、判為瘋癲。而社會中的很多機構的設置——比如醫院,尤其是精神病醫院,還有監獄——都是用來改造這些「不好用的工具」的。
圖為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劇照,包括主角安迪在內的所有犯人都需要在監獄裡接受勞動改造
權力機器的目的從來不在乎罪犯個體是否受到最殘酷的折磨,而在乎個體是否能成為權力的有效工具和擁躉,幫助權力實現擴張。需要引起關注的是,對肉體的折磨是有限的,哪怕受再痛苦的刑罰,犯人也不會長時間維持痛苦的狀態,很多時候甚至都會出現因為刑罰太過殘忍,犯人在沒有支撐到上絞架就一命嗚呼的現象。
換言之,對於肉體的折磨,最大不過一死了之。而對於精神的改造則不同,它的可能性是無限的,一個人的精神可以被改造和塑造成什麼樣子,全看統治者的規訓手段。
而改造人格帶來的成效和收益,對統治者來說遠比嚴刑峻法更加可觀。所以現代從刑罰向規訓的轉變,在福柯看來,與其說是人道主義的勝利,不如說是統治者在權力運作上更精明的考慮的結果。
規訓的背後是權力機器對人精神的改造(圖源:sciencenews)
在書的後半部分,作者通過社會觀察,發現並總結出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即「對以麻風病人為其象徴性居民」使用「對複雜的拘留空間實施精細的分割」和「使用權力特有的解析分配的辦法,區分排斥者個性」的方法來對得瘟疫者在內的一類特殊人群進行集中的管理。
以此為引,以英國思想家邊沁(Bentham)的 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的建築學現象為模型,提出了全景敞視主義的理論。全景敞視理論主要包含以下兩點:
1.由環形的小隔間構成每個牢房,將犯人隔離開,杜絕了犯人內部勾結的可能性。構成了一種彼此隔離的群居生活。
2.在環形牢房的中間有一座高高的瞭望臺,環形牢房內的情景都可以被瞭望臺看到,而至於瞭望臺上有沒有人,在環形牢房內是不可見的。
這種全景敞視主義被稱為「不對等注視」,其結果是 「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種有意識的和可見的狀態,從而確保權力能自動地發揮作用」。
福柯認為,這種監獄的模型能在被監視者心裡造成「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會被發現」的觀念,從而起到約束行為的作用,權力以一種沉默的、自動的、更有效更經濟的方式達到了規訓的效果。
這套理論被認為是現代監獄的終極形態,他同時也道明了監獄的本質,懲罰和規訓不只是為了消除危險,震懾罪犯,而是被用來糾正、操控和改造身體和靈魂、強化政治權利對每一個人的控制作用。
在討論完了全景敞視模型和全景敞視主義之後,福柯以對未來權力模式灰暗又窒息的預言結束本書:未來很可能是在全景敞視主義之下建立起警察國家,權力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的一切在權力面前一覽無遺,所有的一切都會被暴露在強烈的日光之下,唯一不可見的只有權力本身的運行機制,最終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項犯罪能逃脫懲罰,但是人們也會沒有任何一點點隱私。
讀罷此書掩卷長思,感覺一種沉重緊張的氣氛籠罩在周圍,仿佛自己的周圍也被權力的大手死死握住,動彈不得,再也沒有掙扎的餘地······
圖為電影《一九八四》劇照,改編自奧威爾同名小說,奧威爾向人們描繪了一幅未來反烏託邦場景:秘密監視器無處不在,「老大哥」監控著人們的一舉一動,人們根本毫無隱私可言
恭喜你讀完了《規訓與懲罰》的書評,你現在已經了解了本書的大致內容。現在我再為你總結一下書中內容的精華。
福柯的大量作品都關注主流的政治和歷史敘事之外的邊緣群體,在他看來只有在這些黑暗隱秘的角落,才能更好地看到權力的真實面貌。
在福柯看來,監獄的產生標誌著對罪犯的懲罰方式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傳統王權將懲罰直接作用在肉體之上,公開展示自己的權威;而現代權力則同時作用在靈魂和肉體之上,用更加隔離和隱秘的規訓方式改變人。
在懲罰方式的轉變背後,是權力運作方式的轉變,現代資產階級的政治權力,與理性和知識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對人們更強有力的控制。
「全景敞視主義」是現代監獄制度的終極形式,它象徵著權力以最經濟的方式發揮著無處不在的影響,塑造了一個「規訓社會」。
在最後,我還為你準備了一張腦圖以便你能充分理解書中內容,你可以點擊圖片將它放大查看並保存,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感謝你,閱讀完此篇書評。
作者:甄國皓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
19級網絡與新媒體本科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而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上圖為傳說讀書會管理人員微信二維碼,歡迎大家掃碼添加,並通過邀請方式加入傳說讀書會微信群
文中圖片皆為網絡資源,僅供學術研究之用。
若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聯繫郵箱:
cuc_p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