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訓與懲罰》:權力鑄就監獄的高牆

2021-02-20 傳說公關

作者:[法]米歇爾·福柯

譯者:劉北成、楊遠嬰

副標題:監獄的誕生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3-06-01

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懲罰景觀的舊夥伴肉體和鮮血一一隱退了。一個新角色戴著面具登上舞臺。一種悲劇結束了,一種喜劇開演了。這是一種影子表演,只有聲音沒有面孔,各種實體都是無形的。

——《規訓與懲罰 · 第一部分 酷刑》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位熱衷於參與社會活動的法國青年,在自己的家中成立了「監獄信息小組」。他帶著對監獄和犯人——這種不在主流社會學者觀察和研究範圍內的群體——的強烈興趣,通過閱讀大量歷史上有關犯人行為和監獄制度的書籍,進行了長時間且大量的走訪和實地調查,為推動法國監獄改革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青年堅信,只有這些未被正統歷史洗刷過的黑暗角落裡,才能夠真正清楚的看見權力是如何運作的。但後來,「監獄信息小組」被政府封殺,政府權力企圖以一隻遮天的大手向公眾掩蓋現代監獄的殘酷和權力本身無處不在的滲透。

1975年,在「監獄信息小組」成立了四年之後,這位法國青年終於將目前為止自己所有關於監獄體制研究的成果以著作的形式發表出來,這本書剛一面世,便引起軒然大波。書中不但梳理了從王權到資產階級權利的變遷對犯人懲罰制度的改變,還包含了對現代性深深的批判。

這部書就是《規訓與懲罰》,而這位當時的法國青年,就是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被譽為「二十世紀被引述最多的人文學者的」米歇爾·福柯。

本書作者: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 米歇爾·福柯(1926-1984)

本書的一開頭是對西方傳統酷刑場景的描寫,書中這類描述比比皆是,讀來可能會有很強烈的不適感。

書中描寫企圖刺殺國王的刺客被用「一英尺半長的鐵鉗」在胸部、腿部、手臂撕下幾塊肉,然後劊子手將滾沸的松香澆入傷口中,然後用四匹馬「拉斷大腿,撕裂筋肉,扯斷關節」。犯人聲嘶力竭的嚎叫,看著自己的肉體被撕成好幾塊······ 其中的每一個字仿佛都沾著鮮血,不光展示了刑罰的可怖駭人,也顯示了權力觸手的肆意暴虐。

比起殘酷的肉體刑罰,現代監獄則更強調對靈魂的規訓。書中以巴黎少管所為代表的現代監獄,其規訓的全過程必須受到嚴格的監視,必須在隱秘的、不被察覺的環境中進行。同時犯人的行動必須嚴格按照計劃好的時間表進行。犯人必須和整體步調一致,節奏統一,人被訓練成了整體中的一部分。

這種轉變背後,折射出的是權力對犯人處置的思考和改良。傳統的行刑過程,為了向群眾體現王權的任意和強大,刑場必須搭建在公開場合,讓群眾目睹執行的過程。但是這種模式裡,受關注的主體並不是劊子手,也更不可能是劊子手背後的權力主體,而是被執行酷刑的罪犯,這就使得整個過程變成了一場充滿了不確定性的表演,而表演的主角卻是和權力相衝突的罪犯本人

權力本意在教化公眾,但往往民眾卻會為犯人鼓掌喝彩,權力沒有辦法深入到民眾中去。以劊子手為媒介的權力的遠程操控,不但達不到統治者的目的,有時候甚至會與統治者的教化意願完全相反。這樣的懲罰註定是失敗的。

圖為電影《阿Q正傳》劇照,改編自魯迅同名小說,阿Q在被槍斃前的遊街時,百姓們聚集在一起圍觀並向阿Q喝彩,但是「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並無殺頭這般好看」

現代社會,統治者面臨的卻是犯罪率的持續攀升和犯罪人數的增長,像之前一樣在公開場合懲罰一個犯人,從資源和成本消耗的角度考慮變得不切實際。

現代社會也不再注重對犯人肉體的折磨,從拘役管制到死刑,都儘可能的減小或免除犯人的痛苦。現代社會關注的重點變成了制定體系完備的法律,將具體的罪行與懲罰建立必然的聯繫,強調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罪行必將得到懲罰。這樣便在民眾心理培植起了對懲罰的恐懼,同時更重要的是,也使犯罪喪失了誘惑力。

在當下的權力話語下,入獄成為了權力對罪犯的改造。在福柯的眼裡,對錯都是被權力和文化構建的,他認為,因為社會權力階層把人視為工具,才會將不好用的工具判為有罪、判為瘋癲。而社會中的很多機構的設置——比如醫院,尤其是精神病醫院,還有監獄——都是用來改造這些「不好用的工具」的。

圖為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劇照,包括主角安迪在內的所有犯人都需要在監獄裡接受勞動改造

權力機器的目的從來不在乎罪犯個體是否受到最殘酷的折磨,而在乎個體是否能成為權力的有效工具和擁躉,幫助權力實現擴張。需要引起關注的是,對肉體的折磨是有限的,哪怕受再痛苦的刑罰,犯人也不會長時間維持痛苦的狀態,很多時候甚至都會出現因為刑罰太過殘忍,犯人在沒有支撐到上絞架就一命嗚呼的現象。

換言之,對於肉體的折磨,最大不過一死了之。而對於精神的改造則不同,它的可能性是無限的,一個人的精神可以被改造和塑造成什麼樣子,全看統治者的規訓手段。


而改造人格帶來的成效和收益,對統治者來說遠比嚴刑峻法更加可觀。所以現代從刑罰向規訓的轉變,在福柯看來,與其說是人道主義的勝利,不如說是統治者在權力運作上更精明的考慮的結果。

規訓的背後是權力機器對人精神的改造(圖源:sciencenews)

在書的後半部分,作者通過社會觀察,發現並總結出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即「對以麻風病人為其象徴性居民」使用「對複雜的拘留空間實施精細的分割」和「使用權力特有的解析分配的辦法,區分排斥者個性」的方法來對得瘟疫者在內的一類特殊人群進行集中的管理。

以此為引,以英國思想家邊沁(Bentham)的 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的建築學現象為模型,提出了全景敞視主義的理論。全景敞視理論主要包含以下兩點:

1.由環形的小隔間構成每個牢房,將犯人隔離開,杜絕了犯人內部勾結的可能性。構成了一種彼此隔離的群居生活。

2.在環形牢房的中間有一座高高的瞭望臺,環形牢房內的情景都可以被瞭望臺看到,而至於瞭望臺上有沒有人,在環形牢房內是不可見的。

這種全景敞視主義被稱為「不對等注視」,其結果是 「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種有意識的和可見的狀態,從而確保權力能自動地發揮作用」。

福柯認為,這種監獄的模型能在被監視者心裡造成「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會被發現」的觀念,從而起到約束行為的作用,權力以一種沉默的、自動的、更有效更經濟的方式達到了規訓的效果。

這套理論被認為是現代監獄的終極形態,他同時也道明了監獄的本質,懲罰和規訓不只是為了消除危險,震懾罪犯,而是被用來糾正、操控和改造身體和靈魂、強化政治權利對每一個人的控制作用。

在討論完了全景敞視模型和全景敞視主義之後,福柯以對未來權力模式灰暗又窒息的預言結束本書:未來很可能是在全景敞視主義之下建立起警察國家,權力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人的一切在權力面前一覽無遺,所有的一切都會被暴露在強烈的日光之下,唯一不可見的只有權力本身的運行機制,最終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項犯罪能逃脫懲罰,但是人們也會沒有任何一點點隱私。

讀罷此書掩卷長思,感覺一種沉重緊張的氣氛籠罩在周圍,仿佛自己的周圍也被權力的大手死死握住,動彈不得,再也沒有掙扎的餘地······

圖為電影《一九八四》劇照,改編自奧威爾同名小說,奧威爾向人們描繪了一幅未來反烏託邦場景:秘密監視器無處不在,「老大哥」監控著人們的一舉一動,人們根本毫無隱私可言

恭喜你讀完了《規訓與懲罰》的書評,你現在已經了解了本書的大致內容。現在我再為你總結一下書中內容的精華。

福柯的大量作品都關注主流的政治和歷史敘事之外的邊緣群體,在他看來只有在這些黑暗隱秘的角落,才能更好地看到權力的真實面貌。

在福柯看來,監獄的產生標誌著對罪犯的懲罰方式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傳統王權將懲罰直接作用在肉體之上,公開展示自己的權威;而現代權力則同時作用在靈魂和肉體之上,用更加隔離和隱秘的規訓方式改變人。

在懲罰方式的轉變背後,是權力運作方式的轉變,現代資產階級的政治權力,與理性和知識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對人們更強有力的控制。

「全景敞視主義」是現代監獄制度的終極形式,它象徵著權力以最經濟的方式發揮著無處不在的影響,塑造了一個「規訓社會」。

在最後,我還為你準備了一張腦圖以便你能充分理解書中內容,你可以點擊圖片將它放大查看並保存,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感謝你,閱讀完此篇書評。

作者:甄國皓

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

19級網絡與新媒體本科生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而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上圖為傳說讀書會管理人員微信二維碼,歡迎大家掃碼添加,並通過邀請方式加入傳說讀書會微信群

文中圖片皆為網絡資源,僅供學術研究之用。

若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聯繫郵箱:

cuc_pr@163.com。

相關焦點

  • 十個: 《感化院》規訓與懲罰
    劇情簡介1968年,整個德國正在步入一個自由的新紀元。叛逆的14歲男孩沃爾夫岡被送入了專門接納問題孩子的收容所-弗賴斯塔特。這所以天主教會為名的學校,實際上卻是如同少年監獄的地方,等待他的將會是什麼樣的生活?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如何在壓制性社會中進行反抗,挽回自己最後的一點尊嚴。
  • 那些沉默者的歷史:從《瘋癲與文明》到《規訓與懲罰》
    甚至一部法律的比較史,或一部懲罰的比較史迄今也一樣付諸闕如。"《瘋癲與文明》是一個努力,然而一部真正響應尼採的偉大號召的"懲罰的比較史"卻要等到《規訓與懲罰》一書才真正完成。在許多方面,《規訓與懲罰》象是《瘋癲與文明》的姊妹篇。
  • 泛濫在教室裡的規訓與懲罰
    班級紀律背後掩藏著父權制思想  父權和男權有「異曲同工之妙」,是性別隱喻進入社會學之後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以男性為中心的權力現象。父權的受害者不僅僅是女性,也包括男性。需要被領導的底層人群、各個領域的被管理者、成人世界中的兒童等,無論性別,都有可能成為父權體制下的「女性」——需要被駕馭、監督與控制,任何反抗都要付出代價。
  • 瘋癲、刑法與監獄的背後——思想史可以這樣寫
    在另一本書《規訓與懲罰》裡面,福柯又考察了監獄、刑場和各種刑罰,發現我們現在表面上看來非常文明的監獄、刑罰等懲罰性方式的背後,其實有著相當複雜和殘酷的歷史。現在的刑罰不再是以剝奪人的身體、製造人的痛苦來懲罰人,像五馬分屍啦、凌遲處死啦,而是採取剝奪人的時間與自由的方式。後者看起來似乎很文明,但背後掩藏著一種權力意志和很狡詐的文明陰謀。
  • 致敬,高牆內的「守夜人」!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身著藏藍、頭頂國徽在高牆之內揮灑著青春與熱血他們視監獄安全為責任視社會穩定為使命戰疫情 防風險 護穩定 保平安白天黑夜 風裡雨裡忙碌的腳步永不停止用腳步丈量責任>用堅守鑄就忠誠他們是高牆內的最美「守夜人」下面跟隨小編,看看監獄人民警察的「夜生活」夜幕之下當夕陽漸漸退去,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當夜晚的寧靜開始籠罩白天的喧囂,此刻,高牆內的幹警們陸續交接完工作,開始了一夜的忙碌。
  • 福柯:「人」在圓形監獄中死去
    福柯通過一系列考察論證了這個問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監獄的分析。 監獄的設計也經歷了歷史變化,現代監獄的模式是邊沁於1791年首次倡導的圓形監獄,即全景式(敞視式)監獄。它的基本結構是:監獄的四周是一個環行建築,監獄中心是一座眺望塔。眺望塔的塔牆上安有一圈對著環行建築的大窗戶,環行建築則被分成許多小囚室,每個囚室都貫穿建築物的橫切面。
  • 視頻丨津市監獄:詩畫戰「疫」 致敬高牆守望者
    紅網時刻常德3月30日訊(通訊員 陳章榮)監獄本就是沒有硝煙的戰場,獄警們早就已習慣日夜戍守高牆。儘管他們不像白衣天使那樣是戰「疫」生死線上的主力,不像公安幹警那樣是維護歲月靜好的主角,但他們也身處守護社會穩定的特殊戰場,一戰到底!
  • 電影|《四百擊》:被漠視與被懲罰的創傷性成長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操行零分」和「四百擊」(意為青春期的叛逆)都是法國對頑劣孩童的俗語表達,不同的是,《操行零分》是集體的狂歡與宣戰,而《四百擊》則是單獨個體的心靈史,是存在主義式的孤獨和迷茫,更是年少青春被漠視與被懲罰的殘酷物語。當少年安託萬身處狹小逼仄的生活空間(家庭)、壓抑瘋狂的學校場域和疏離複雜的社會環境,他是以緘默、流浪乃至犯罪的方式反抗這一代少年們被漠視被懲罰的青春。
  • 濟南監獄舉行開放日活動:高牆內別樣的抗疫「戰鬥」
    12月25日,濟南監獄舉行開放日活動,邀請部分市民代表、媒體記者來到監獄辦公大樓,聽監獄幹警講抗疫故事,通過視頻監控,察看了監獄封閉管理以及服刑人員學習、生活現場,聽取了監獄執法情況匯報。與會人員被疫情防控工作期間監獄幹警犧牲奉獻、紀律嚴明、勇於擔當、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所感動。
  • 第一次「進監獄」的淘大講師和她高牆內的三尺講臺
    從監獄裡出來後的一段時間裡,蘇蘇老師總會想起那裡的鐵門與高牆。「那次講課,我去到了自己一輩子都不可能去的地方。」12月11日,蘇蘇老師專程去到杭州喬司,受邀為當地監獄中的服刑人員講課。專門定製課程,不斷修改確認PPT,蘇蘇老師對這次機會格外上心。對於高牆內的世界,她有些忐忑,也有些好奇。「前一天晚上我是沒有睡覺的,一整夜都沒睡,因為我很緊張。」
  • 《監獄風雲》影評:高牆之內的兄弟情,有痛苦也有快樂
    這部電影說起來也算是香港監獄的紀錄片了,男主關進監獄後的一些列檢查啦、教導啦、日常行為規範啦,都是當做科普來看的。俗話說,傻人有傻福,在外面的時候,有點呆呆的他早早的就找到了漂亮可人的女朋友,讓當下一眾愁眉苦臉坐等國家分配對象的觀眾如我心生羨慕,進入監獄之後,雖然監獄長的嘴臉實在令人作嘔,但很幸運地馬上結識了監獄裡的老油條阿正,他交給他監獄的生存法則,監獄裡的黑暗潛規則,給自己找到了一個穩妥的靠山。阿正就是周潤發。男神的魅力就在於不管他的年齡幾何,身上總有閃光點不停地吸引著你去喜歡他,去追隨他。
  • 高牆內的「綠葉」,平凡卻偉大
    高牆內的「綠葉」,平凡卻偉大 2020-12-16 2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肖申克的救贖》推倒生活的「高牆」
    筆者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主角安迪的遭遇和天賦,簡單點兒說:大家都不會經歷監獄生活,而影片給人的啟示和思考,也不限於極端生活,畢竟,普通人心理上,總會有「高牆」。安迪在剛入獄之後,有犯人打賭他會馬上哭起來,但天生有光輝羽毛的安迪只是靜悄悄地觀察監獄中的形勢,他不但沒有淪為監獄中的可憐蟲,而且通過給獄警合理避稅成為監獄紅人。安迪幫了獄警的大忙,但卻沒有過多的要求,他只希望獄警能給朋友們弄來一桶冰鎮的啤酒。正在此時,經典的鏡頭出現了:陽光灑在屋頂上,大家喝著冰鎮的啤酒,非常地放鬆、自由,好像是在自己的屋頂上。
  • 規訓機構,《來自新世界》中的完人學校
    規訓與懲罰在《規訓與懲罰》中,學校就是典型的規訓機構。經過幾年的規訓,學生就會將這一套規範內化,從無法無天的孩子,被馴化為符合社會要求的大人。完人學校是對是錯且不論,但卻是必要的,為了維持脆弱的穩定,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 高牆戰疫,奉獻是永恆的底色
    高牆戰疫,奉獻是永恆的底色 2020-04-12 2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場枝蔓的聚會 ——「末路斜陽」中的規訓史迷宮丨碎片.txt
    王拓,《煙火》,單頻 4K 影像(彩色,有聲),31』17」,2018末路斜陽「聲名狼藉者」及其不可解的存在方式,展覽現場,攝影:沈宸展覽提供的第二個視閾,是關於權力本身的隱喻和形象,在這一章節的藝術家們嘗試為權力賦形,並展示權力的層級網絡、監視、觀察、書寫、記錄等等諸種面相,然而在各種對權力主體的還原中,我們反而對權力的無邊無界感到恐慌:表現權力中愛和控制一體雙生的《搖籃》(何採柔)
  • 今天介紹一部巴西劇,它描寫試圖推倒黑金高牆的少數派
    但《黑金高牆》相信巴西的現實已經魔幻到超越一切想像,其中的故事都根據真事改編,你越是知道這一切都真實發生過,就越會覺得這一切荒誕離奇得不似人間。《黑金高牆》無非就是講述了一起洗錢和賄賂的大案。魯福是一名執著的警察,他的對手易卜拉欣臭名昭著,但一直未曾被懲罰,這一對昔日的同窗成為了日後的死敵。故事是從好人受難,壞人升天開始的。
  • 開啟「四川監獄之治」新徵程 | 追尋四川監獄邁向全面一流的制度密碼
    三個「五年三步走」,四川監獄邁向全一流,開啟建設新型現代文明監獄新徵程,在於始終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健全監獄制度體系,細化監獄工作標準,以「科學立制、權力規範、權力監督、權利保障」四重之鑰,開啟監獄治理制度之鎖,確保監獄各項工作始終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為四川監獄現代之治奠定堅實制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