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推倒生活的「高牆」

2021-03-01 科技新發現

有些題材的電影一旦經過大師拍攝,就再也不會留給其他導演空間了,《肖申克的救贖》就是這樣的電影,它是監獄類題材電影的巔峰,把人性深處掰開揉碎地供人咀嚼,後來者一直在模仿卻從未超越。這部電影於1994年上映,同年上映的還有《阿甘正傳》,兩部人類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角逐奧斯卡最佳電影,《救贖》最終輸給《阿甘》。有影評家評論說:奧斯卡本就重文藝輕商業,偏愛弱勢群體。顯然,阿甘的人設更符合奧斯卡推崇的價值觀。雖然落敗於奧斯卡最佳影片,但不影響《救贖》在各種電影排行榜上的高排名。在一個宏大的歷史電影排行榜上,《救贖》高居第三名,足以證明其內容豐富經典以及之於觀眾心理的巨大衝擊。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部電影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小製作,所謂監獄只不過是一些廢舊的倉庫,所用到的汽車更是經常拋錨,演職人員要自己站出來推車,如此背景更是從側面證明《救贖》的導演、演員、編輯的深厚功底。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然後,再給人以現實生活的指導。筆者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主角安迪的遭遇和天賦,簡單點兒說:大家都不會經歷監獄生活,而影片給人的啟示和思考,也不限於極端生活,畢竟,普通人心理上,總會有「高牆」。

音樂和自由,凌駕於「吃喝拉撒」的追求

《救贖》中有很多經典的鏡頭。安迪在剛入獄之後,有犯人打賭他會馬上哭起來,但天生有光輝羽毛的安迪只是靜悄悄地觀察監獄中的形勢,他不但沒有淪為監獄中的可憐蟲,而且通過給獄警合理避稅成為監獄紅人。安迪幫了獄警的大忙,但卻沒有過多的要求,他只希望獄警能給朋友們弄來一桶冰鎮的啤酒。正在此時,經典的鏡頭出現了:陽光灑在屋頂上,大家喝著冰鎮的啤酒,非常地放鬆、自由,好像是在自己的屋頂上。

平心而論,普通人在修理自家屋頂時,應該不會有如此美好的心境,因為自家屋頂和冰鎮啤酒唾手可得,是一種平淡無奇的「擁有」,但對於安迪和他的朋友來講,這些「擁有」都是奢侈的,令人覺得美妙。如此心境的的差別,倒是頗值得思考。

社會發展很快,大多數人的心理狀態都是充滿焦慮的,普遍不幸福:抱怨房價高,抱怨教育失控,抱怨主管永遠苛責。長期浸潤在抱怨中,使得人感官變得麻木,心理仿佛建築起一座高牆,看不到生活中的小幸福。文學大師王小波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身高、體重、背景、學歷、機遇等等,而是對幸福的感知能力。事實上,當我們抱怨房價、教育、醫療的費用時候,抱怨這個時代的時候,卻不曾想比之戰爭年代,我們不用顛沛流離,比之飢餓年代,我們從不發愁吃不上飯;即便是現在有新冠肺炎,也有管理者站出來硬核隔離,比之古代瘟疫動輒消失10000人,實在是莫大的幸福;而當我們抱怨主管嚴苛,9000塊的薪水非常低廉的時候,卻猛然發現,全國依舊有6億人口的平均工資低於1000塊。那些擺地攤的人,不用面對主管,但要面對城管,一點兒也不輕鬆。

    當然,筆者並不提倡停止奮鬥或者安貧樂道,而是當自己感到焦慮、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要學會審視自己已經擁有的幸福,否則,奮鬥一生也不會得到幸福,更有可能因盲目地追求金字塔,而丟掉已經擁有的「屋頂」和「啤酒」。

    除了陽光灑在屋頂、安迪朋友們喝啤酒的經典鏡頭之外,第二經典的鏡頭應該是安迪冒著「被毒打」的風險,在監獄中播放了一段美妙的歌劇。實事求是地說,筆者也不知道那個義大利娘們唱的是什麼,只是覺得這股子音樂是凌駕於「吃喝拉撒」之上的生活元素。其實,人們出現心理高牆,常常是因為沒有「稱心如意」的愛好。當生活中只剩下吃喝拉撒、加班、做報告、防疫等等,自然會出現心理高牆。忙碌枯燥的工作之外,對體育的熱愛、對美學的嚮往、對音樂的理解,這些都會幫助我們推倒心理高牆。

持之以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幸福感知能力,體會到已經有的幸福,對音樂、體育、美術的熱愛,這些都是保持生活幸福的小訣竅,但顯然,還不足以完全支撐起整個人生。如果要真正地推到生活、心理上的高牆,需要志存高遠並將之轉化成為可執行的目標。

 電影《救贖》中傳達了同樣的信念。監獄裡的生活是非常枯燥的,犯人們為了打發時間,會賭博、鬥毆、撿肥皂等等,但這些消耗性活動並沒有辦法填滿生活的空虛。而主人公安迪則做了更有意義的事情:首先,他給州政府寫信,要求撥款修建圖書館,這些信自然會石沉大海,但安迪堅持寫信,估計是寫到管理人員都煩躁了,圖書館就這樣被修建起來。其次,安迪幫助朋友獲得學位,教他們如何讀書,還因此和一位朋友結下了深厚友誼。同時,因具備相當豐富的財務知識,安迪順理成章地成為典獄長洗黑錢的工具人,也正因如此,安迪的假釋需求被反覆地拒絕,而這也堅定了安迪要用自己的方式逃離監獄。筆者認為,電影最高潮的部分是安迪用小鶴嘴錘鑿開的通道,巨大的洞口和小錘尺寸的對比給人強烈的震撼,《救贖》的導演也真是有點兒變態,他就不能給安迪一個稍微靠譜點兒的工具?普通人難以想像,安迪是怎樣夜以繼日、堅持不懈地工作的,太震撼了。

其實,奇蹟的另一個名字叫堅持。平庸的生活者並不是指那些不願意改變的人,而是特指那些善變、卻無法堅持的人。生活總是苦悶的,普通人又只是主角的綠葉,是豪邁進程中的一聲嘆息。但如果能像安迪一樣,堅持一件事情20年,肯定會成為大師,而推到生活的高牆,遠離苦悶和彷徨,也都只是順便的事兒。(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相關焦點

  • 神作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的是什麼
    好評無數的肖申克救贖這部電影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到底好看在哪裡呢?肖申克的救贖自始至終圍繞著人性,講述人嚮往的自由,隱忍,意志,聰明,勇敢,對人生抱有希望而且不言放棄的精神。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故事的靈魂存在於大量的細節當中,無論是人物的對白、環境的設計、服裝的設計等。
  • 肖申克不能救贖:《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他呆了五十年,做了四十多年的肖申克監獄圖書管理員。出獄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名白髮蒼蒼的老人了。政府為他安排了住處,也安排了一份雜貨店的工作。但沒多久,他卻上吊自殺了。監獄外面的世界太陌生,他緊張不安,舉目無親,無法適應。 瑞德因謀殺罪被判無期徒刑而來到肖申克。他成為了肖恩克監獄中的「權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錢,他幾乎有辦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東西:香菸、糖果、酒,甚至是大麻。
  •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
    用一首詩表達重溫《肖申克的救贖》的感受,就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不同階段看到的東西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是十幾歲,當時還不懂瑞德說的體制化意味著什麼,看完只覺得男主太倒黴了,不過真牛,有知識,有頭腦,有毅力。
  • 「希望」是《肖申克的救贖》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許多的困難,面對困難時,我們有時或許是無能為力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安迪,他因涉嫌謀殺妻子及其情夫而被判終身監禁,最終被關進了肖申克監獄,他的餘生都將在此度過。但是渴望自由的他仍保留著希望,近20年的監禁也沒能磨滅其對自由的希望,最終他也因希望而得到救贖,逃離了肖申克監獄。人生總有悲苦心懷希望的強者才能得到救贖。關鍵詞一:制度化影片中瑞德說:「起初你對監獄恨之入骨,然後你對它習以為常,時間夠久之後,你會變得無比依賴這裡,這就是制度化」,是啊!
  • 希望、自由與救贖——淺析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主演。 影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影片的結局有《基督山伯爵》式的復仇宣洩。該影片上映於1994年9月23日。
  • 肖申克的監獄人人無罪,真正的救贖是救贖人心
    票房慘澹,但在上映的十多年後仍然穩居世界電影排行榜單第一名的是《肖申克的救贖》。這兩部電影的關係就像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周瑜,有人說,《阿甘正傳》就像是一壺度數很高的烈酒直擊人的內心,而《肖申克的救贖》卻像是一杯濃茶,回味悠長。
  • 《肖申克的救贖》——希望與自由,永遠是美好的
    心靈的救贖,救贖的不僅是自由,還是心靈。在肖申克這個「制度化」的地方,它吞噬著每個自由的靈魂,消磨著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瑞德在得知布魯克自殺後,說: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 《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上映於1994年,同年上映的電影還有《阿甘正傳》《低俗小說》.等眾多優秀電影。因此1994年被譽為「上帝想看電影的一年」,同時出現了多部日後幾乎的無法超越的經典之作。其中,《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和《肖申克的救贖》在第6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三足鼎立,不分伯仲。
  • 肖申克的救贖
    在這個叫做肖申克的監獄裡,希望似乎是虛幻的。無期徒刑的懲罰無疑註定了安迪未來陰鬱絕望的生活。 不久,安迪試圖接近囚犯享有盛譽的瑞德(摩根·弗裡曼·摩根·弗裡曼),並要求對方幫他拿一把小錘子。 藉此機會,兩人逐漸熟悉起來。安迪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在一個充滿善與惡、邪惡與黑白混雜的監獄裡。
  •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
    近日,假期時間段電影老廝雞本人有些清閒,經朋友推薦,向我介紹了一部算是經典的老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其實這部電影,老廝雞本人之前有聽說過,但當時感覺只是一部類似於《越獄》題材的電影,所以沒有耗費時間去觀看,但今天經朋友這麼一說,燃起了老廝雞那顆熾熱的觀影之心,決心要一探究竟。
  • 希 望——《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南充市三原實驗學校 李 燕第一次觀看《肖申克的救贖》,是在大學時期,因為當時除了喜歡那些外表惹眼的演員以外,也被一些不以外表取悅觀眾的演員所打動,摩根·弗裡曼就是其中一位,因此《肖申克的救贖》和《百萬寶貝》就必看不可了。
  • 《肖申克的救贖》:永遠滿懷希望,永遠追尋自由
    電影中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1994年《肖申克的救贖》在美國正式上映,距今雖然已經有25年了,但這部電影卻依然是一部必看電影,因為它是永遠的經典。當你在不同的年齡去看這部電影,會有不同的感受,電影是沒有改變的,改變的是人心吧。
  • 《肖申克的救贖》:只要擁有希望,就能獲得救贖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根據美國作家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麗塔·海華絲和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而成,該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獎等七項獎項的提名,雖然與同年的《阿甘正傳》角逐失敗,但《肖申克的救贖》在影壇的地位無可匹敵。自1994年上映以來,這部電影始終以高口碑,高影響,高票房的姿態雄踞電影史榜首。
  • 《肖申克的救贖》告訴女人,什麼才是優質男人
    >《肖申克的救贖》中,老布追求穩定,最終被社會拋棄;監獄長心狠手辣,最終被逮捕入獄;安迪堅持20年獲得自由,這部電影告訴你,什麼才是優質男。他厭倦這種生活,於是有一天,他選擇了自殺。這位老人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布魯克斯。
  • 肖申克的救贖:成年人的夢神
    今年是《肖申克的救贖》上映25周年。25年來,它在影迷心中的口碑節節飆升,贏得了大量鐵粉,從未被時間抹去光輝。前天晚上我在家重溫了這部電影,多年前那些曾打動我的片段,如今更讓我感同身受。瑞德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懂得察言觀色,左右逢迎。他在肖申克監獄裡混得很好,獄警們不會找他的麻煩,犯人們的需求他也能全部滿足。在肖申克監獄呆了三十年,他早就洞悉了這裡生活的本質:「在肖申克,希望是個危險的東西,它會讓你痛不欲生。在這裡,你絕不能擁有任何希望。」
  •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只管往前走,生活終會告訴我們答案
    每次覺得生活很迷茫,很絕望的時候,我就會讓自己停下來,看一看《肖申克的救贖》。這是一部每次看,都能有新治癒的電影。能夠冷靜地面對禁錮的高牆,就註定生的希望是關不住。安迪打動我的第二點,他不僅救贖自我,更盡已所能救贖獄友。
  • 讓愛和擁抱推倒高牆
    李蒙評:柯文哲醫生說得很好,臺灣確實有許多高牆需要推倒。其父親不說、我也不敢多問,我們各自在高牆的兩邊摸索歷史。我和父親之間的高牆,是他和他的父親之間的歷史傷痕造成的,但這一道歷史傷痕卻一直延續到現在。  同樣的,在臺大醫院的白色巨塔內,生與死之間也有重重的高牆。決定生和死的高牆,往往是知識水準的不平等、貧富差距的不平等、社會地位的不平等,甚至只是因為居住的地方不一樣造成的。這些不平等的高牆,決定了誰會貧病交迫,也往往決定了生死的差別。
  • 《肖申克的救贖》:空談自由而沒有執行力都是對「體制化」耍流氓
    看完《肖申克的救贖》你會不會也是這樣:「初看不解劇中意,再看已是劇中人」?《肖申克的救贖》就是這樣一部電影,曾經看這部影片看的是安迪做帳時的熟練和睿智,在訓練場上播放音樂時的不羈和輕蔑,準備越獄時心思的縝密和篤定,那是一顆不羈的靈魂,無時無刻不再告訴著人們,我與你們不一樣。就像影片開頭說的那樣:「他就像一個在公園裡無憂無慮漫步的人一樣,好像穿著一件隱形的外套,可以屏蔽監獄裡的紛擾。」
  • 希望,錘子和排汙管——《肖申克的救贖》
    Andy隻身穿過他用二十年鑿出的坑洞,爬出有五個足球場那麼長的排汙管,來到了高牆的另一端。他褪去身上的囚服——那再也無法束縛他了——張開雙臂站在雨中,感受著大自然的親吻,感受著重生的喜悅。          《肖申克的救贖》擁有著圓滿的結局。
  •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在告訴我們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在豆瓣和知乎上的評價極高,甚至被認為是影壇地位第一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著名作家同時也是暢銷作家史蒂芬·金的作品,原著是一部收錄於小說合集《四季奇譚》的中篇小說。副標題為「春天的希望」。由於作者出色的構思與寫作功力,電影中的情節大體一致,甚至連很多臺詞都是一樣。電影講述一個被冤枉的銀行家被判處無期徒刑,沉著冷靜,堅持不懈挖了19年的洞,最終逃出肖申克監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