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希望與自由,永遠是美好的

2020-09-05 Xiao心事影劇剪輯

1994年,被譽為上帝想看電影的一年,因為有36部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橫空出世,且都為日後的無法超越經典之作。其中,《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和《肖申克的救贖》在第6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三足鼎立,不分伯仲。《阿甘正傳》當之無愧的捧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等12項大獎,而《低俗小說》以他獨特的環狀結構和多角度敘事手法拿走了最佳原創劇本的桂冠,唯獨《肖申克的救贖》在十項提名裡顆粒無收。

村上春樹曾在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寫到,真正的藝術,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且任何年齡段都能從中獲取共鳴的。《肖申克的救贖》在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學性上取得了近乎完美的平衡,從電影欣賞角度來說,奧斯卡的失利和時間的考驗,反倒讓它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底蘊得到了完全的展露與升華,使其成了影史上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在看電影之前,曾經在十點課堂裡讀過《肖申克的救贖》的原著,只不過是精華版的而已。

這部電影果然對得起它拿過的各種榮譽,實在是太好看了。

男主安迪是一個銀行的副總裁,年輕、帥氣、多金。但他被認為是殺死妻子及妻子情人的兇手,入獄肖申克監獄。

在入肖申克監獄的第一天,囚犯瑞德就打賭有著富家子弟相的安迪肯定熬不過第一夜。結果是,一向看事很準的瑞德輸了,安迪在監獄的第一夜一聲也沒吭。

瑞德在監獄裡能夠弄來許多東西給獄內的人,像是香菸、口香糖,他總能有辦法弄到一切監獄裡沒有的東西。

安迪在外人看來十分冷酷,因為他話不多,表情也不多。當他開始和瑞德談話的時候,是希望對方能為他找到一把小榔頭。這樣一來二往,安迪和瑞德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我們可能從來都不會去考慮自由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本就身處自由之中。可是在監獄囚牢,自由卻顯得那麼的奢侈。

在美國的肖申克監獄,當安迪不顧一切在監獄的喇叭裡放《Le Nozze di Figaro》(費加羅的婚禮)時,鏡頭緩緩划過正在廣場上放風的犯人和獄警。他們靜立在廣場,拋開所有的憤怒和仇恨,沐浴著自由的陽光。

莫扎特的樂聲鋪灑在這些人們身上,來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將他們都洗濯得無比純淨。

心靈的救贖,救贖的不僅是自由,還是心靈。

在肖申克這個「制度化」的地方,它吞噬著每個自由的靈魂,消磨著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老布便是這種「制度化」下的犧牲品。

年輕時進了監獄,關了好多年。他本應是憎恨監獄,渴望逃離的,但當他得知自己刑滿釋放時,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為了能繼續留在監獄裡,一向溫和的他,居然企圖用舉刀殺人的方式再次犯下罪行,以求在監獄中繼續服刑。出獄之後,也無法適應社會,鬱鬱而終。瑞德在得知布魯克自殺後,說: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體制化的真實會讓你不堪一擊,就像被圈養的動物,一旦擺脫枷鎖,放逐野外,就會因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遭受滅頂之災。

監獄長在罪犯入獄之前便說:「把思想交給上帝,把身體交給我。」是否每個人都曾有違背自我志願,迫於社會壓力而逆來順受的時候呢?有人說,《肖申克的救贖》只是復刻了《基督山伯爵》的越獄傳奇,我不認同,肖申克的現實性不亞於生活,人人都處於或大或小的監獄,都服從著或多或少的體制,只是因所處環境而喪失了突破集體桎梏的能力。

監獄充滿了壓抑和晦暗,每個犯人都如同被奴役的機器,人生而自由,但是當長期喪失自由後,人就會再也意識不到這項人生基本權利。安迪擴建圖書館,帶領獄友學習、欣賞唱片,這些藝術,修養的建設,都為了重新喚起眾人對於自由的意識。

救贖是靠自己,電影鏡頭多次給聖經特寫,聖經是典獄長告訴安迪的救贖之道。影片快結束的時候,監獄長打開藏有安迪鑿石錘的《聖經》,翻至那頁正是《出埃及記》。

這個章節詳細描述了猶太教徒逃離埃及的過程,揭示了安迪真正的救贖之道。這個細節這為典獄長獲得懲罰和安迪重獲自由設下了伏筆。

執著的安迪花了二十年的時間用石錘鑿穿一條隧洞,這樣的舉動轟動了一時,警察在河水中找到安迪的舊衣服,令人不得不驚嘆是什麼力量讓他如此執著?

安迪在雷雨交加的夜晚衝破了那四面高牆的束縛,成功越獄時,導演對人物運用了仰拍,讓觀眾感受到了安迪對自由生活的強烈嚮往和完成自我救贖的喜悅。

《肖申克的救贖》是專屬於安迪的傳奇故事,每一個處於體制之中的我們,是否考慮過人生旅途的意義?生活中不乏有人因為沒有毅力而失敗的例子,卻沒有幾個人能和安迪一樣,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人皆處於肖申克之中,可以逃離的人卻寥寥無幾,人生的越獄,註定是最孤獨的一趟旅程。

希望—生命之光,此話當如是。

相關焦點

  • 《肖申克的救贖》:永遠滿懷希望,永遠追尋自由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電影中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1994年《肖申克的救贖》在美國正式上映,距今雖然已經有25年了,但這部電影卻依然是一部必看電影,因為它是永遠的經典。
  • 希望、自由與救贖——淺析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主演。 影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影片的結局有《基督山伯爵》式的復仇宣洩。該影片上映於1994年9月23日。
  • 為了自由和希望而努力——《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自由和希望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出現最多的字眼,也是電影著意宣揚的主題。任何時候、任何困難條件下都要為了自由和希望而努力,是這部影片要告訴人們的簡單道理。但是,肖申克監獄的救贖卻是另外一種模式。在這裡,監獄長就是國王,他的話就是王法。無論是否真的有罪,被判有罪的犯人們一旦到達肖申克監獄就如同陷入了扼殺生命的沼澤,受到嚴格的管控,沒有任何的言行自由,更談不到一絲的希望。肖申克監獄就是要讓深陷此地的人們打消自由的念頭,毀滅希望的想法。
  • 「希望」是《肖申克的救贖》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許多的困難,面對困難時,我們有時或許是無能為力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安迪,他因涉嫌謀殺妻子及其情夫而被判終身監禁,最終被關進了肖申克監獄,他的餘生都將在此度過。但是渴望自由的他仍保留著希望,近20年的監禁也沒能磨滅其對自由的希望,最終他也因希望而得到救贖,逃離了肖申克監獄。人生總有悲苦心懷希望的強者才能得到救贖。關鍵詞一:制度化影片中瑞德說:「起初你對監獄恨之入骨,然後你對它習以為常,時間夠久之後,你會變得無比依賴這裡,這就是制度化」,是啊!
  • 肖申克的救贖 | 永遠心懷希望
    戳上方藍字「佛山紅樹林心理諮詢」關注我們並點擊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史蒂芬·金的《麗塔海華及鯊堡監獄的救贖》,講述了安迪·杜弗倫進入監獄後發生的心理變化及其救贖之路。以下是一些豆友的影評:
  • 《肖申克的救贖》:永遠不要失去希望
    1豆瓣得9.7高分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一個蒙冤入獄的無期徒刑罪犯安迪在殘酷的監獄生活裡為了重獲自由,展開了一場歷經十九年鑿洞越獄進行自我救贖的生命旅程十九年這漫長的時間足以讓一個人對自由的渴望消磨殆盡,足以讓一個人從勇猛走向絕望。影片成為經典最大亮點就是主角安迪至始至終心存希望,嚮往自由。為了自由,忍辱負重,砥礪前行。沒有被環境潛移默化,最終抵達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 經典解讀《肖申克的救贖》——希望讓人自由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在這座名為鯊堡的監獄內,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註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
  • 《肖申克的救贖》安穩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偉大又勵志的電影。它是IMDb 《史上250部最佳影片》和豆瓣電影排行榜的雙料第一名。它陪著億萬人度過了無數生命中難過甚至絕望的日子。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無數影迷心中的希望之光。
  • 《肖申克的救贖》:沒希望,還談什麼自由
    張玉環26年後重獲自由,迎接新生。讓我想起很早之前看過的一部影片,《肖申克的救贖》,這部影片拍攝於1994年,被稱為美國人人必看的影史上的經典影片,就是這樣一部經典影片,卻在當時琳琅滿目的佳作中並沒有獲得奧斯卡等諸多獎項,取而代之的電影是《阿甘正傳》,雖然電影未獲獎,但無論導演、編劇、攝像、後期、配音等都均提名奧斯卡,這也算是對影片的一種肯定。影片的歷史影響力至今猶存。
  • 《肖申克的救贖》:希望給予人力量!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 《肖申克的救贖》,希望是心靈的救贖
    年少時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印象最深的是安迪的堅持,一個人能把挖隧道這麼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堅持了19年,最後還成功逃脫獲得了自由,真了不得。長大後,看原著,最震撼心靈的不是堅持,而是「希望」。無論身處怎樣的困境,即使身邊所有人都放棄,內心依然充滿希望,相信未來可期。
  • 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恐懼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
    這是一個發生在監獄裡的故事,但又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監獄比世界任何地方都現實與殘忍。法律和人民給予監獄希望,是一個希望窮兇惡極違法犯罪的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地方。人人常常覺得監獄能讓人改過自新,卻可能只對了一部分,有時候監獄讓人變得更不誠實,監獄讓人沒有了希望。《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主演的電影。
  • 《肖申克的救贖》救贖自己也是救贖他人,心懷希望就永遠有希望
    心懷希望的人永遠能夠挺過低谷,低谷對於心懷希望的人來說僅僅是考驗,過了這個坎前方便是陽光和彩虹,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後。影片《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入獄的安迪用二十年救贖自己和救贖他人的故事,安迪在銀行上班,擁有一份不錯的收入,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可不擅長表達的他,對自己的妻子關心極少,妻子出軌了,安迪很生氣想過要殺死妻子,但是他對妻子還是有感情的,所以下不了手,誰知妻子還是死了,而他也被指控謀殺了自己的妻子,並因此進了監獄。
  • 體制化與希望——《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我終於看了《肖申克的救贖》。
  • 希望,錘子和排汙管——《肖申克的救贖》
    最貧瘠的土壤上也能綻放希望之花。《肖申克的救贖》將那食人不吐骨的監獄設為最大的反派,一次又一次挑戰著主角Andy的內心,逼著他走向崩潰,誘使他放棄希望,與其他所有人一樣對悲慘的現狀習以為常。Andy沒有屈服:面對表面君子的典獄長,暴力嗜血的獄警長,獸性大發的囚犯,和那最讓人絕望的石制高牆與鋼鐵牢籠,他咽下自己的自尊默默忍受,等待轉機。
  •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雖惜敗於《阿甘正傳》,卻也因此成為了廣大影迷心中的無冕之王,至今仍備受廣大影迷的推崇與喜愛,成為永遠的經典。《肖申克的救贖》,即黑暗中的光明,黑暗中的希望。多美好啊,他希望……真正的監獄是無形的。它禁錮人的思想人的活動,徹底磨滅一個人所有的希冀。沒有希望的生活是無法繼續的,在黑暗中找不到救贖的人是痛苦且無助的。但永遠保有希望的人不會被禁錮。
  • 《肖申克的救贖》有人看到自律,有人看到毅力,我看到希望和自由
    無論是國內外的觀眾對這部電影都鮮有差評,那就是《肖申克的救贖》。很多觀眾都對這部電影印象深刻,不過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這部電影改編自恐怖小說大師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也許他的冤屈永遠不會被人所知道,也許他要在肖申克的監獄中度過很多年,然後垂垂老去。但事實上安迪並沒有,我們所看到的安迪是一個費盡心思想要從這裡逃出去的,充滿對未來的希望的一個人物形象。
  • 《肖申克的救贖》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讓你自由
    今天橙子為大家帶來的是《肖申克的救贖》,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有這樣一部電影,它沒有獲得什麼大的獎項,但幾乎所有電影排行榜它都是第一,它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主人公安迪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銀行家,但他卻發現妻子經常在外面和別人偷情,安迪傷心極了,一個夜晚安迪喝了很多酒。
  • 《肖申克的救贖》:十九年的囚籠,也關不住奔向自由的勇氣
    一提起自由和自我救贖,筆者腦海中的影片就是經典的《肖申克的救贖》。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瑞德在夕陽下喝著冰啤酒,感覺自己就像一個自由人一樣。不希望自己永遠被囚禁在監獄裡的瑞德和安迪,永遠的嚮往自由啊。自由的希望牢友讓安迪喝酒,但安迪說他已經戒酒了。
  • 《肖申克的救贖》:只要擁有希望,就能獲得救贖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根據美國作家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麗塔·海華絲和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而成,該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獎等七項獎項的提名,雖然與同年的《阿甘正傳》角逐失敗,但《肖申克的救贖》在影壇的地位無可匹敵。自1994年上映以來,這部電影始終以高口碑,高影響,高票房的姿態雄踞電影史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