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偉大又勵志的電影。
它是IMDb 《史上250部最佳影片》和豆瓣電影排行榜的雙料第一名。
它陪著億萬人度過了無數生命中難過甚至絕望的日子。
它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無數影迷心中的希望之光。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一個叫安迪的銀行家,他被被冤枉入獄,在戒備森嚴的監獄裡,用20年的時間,利用一把小錘子,成功越獄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贖》是越獄片的鼻祖,也充滿了現實的意義,他教會我們,無論怎樣的處境,都要永葆希望,追求自由。
肖申克監獄是牢籠。
而其實,成年人的世界到處充滿了枷鎖和束縛,充滿了畫地為牢。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離開了拼命三郎的高中生活,進入了自由的大學,卻不知道怎麼學習了。
很多人想做自由職業,可一旦離開了充滿規章制度的工作8小時,卻無計劃,不自律,散漫無序的荒廢一天又一天。
初入社會的時候,我們都懷有一腔理想主義,有個性有態度,後來逐漸被生活磨平了稜角,越來越聽話,越來越認命,做人做事的底線越來越低,變成了世故的烏合之眾。
很多人在體制內喘不過氣來,卻不敢離開舒適圈,因為改變和未知都充滿了風險。拋棄安全感,追求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生活的監獄裡,我們被馴化,被束縛,不知道自由為何物。
電影中最經典的一段旁白,來自原著小說:
我曾經試圖描述過,逐漸為監獄體制所制約是什麼樣的情況。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牆困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接下來,當你的身心都逐漸調整適應後,你甚至開始喜歡這種生活了。什麼時候可以吃飯,什麼時候可以寫信,什麼時候可以抽菸,全都規定得好好的。
肖申克監獄裡所有的犯人和現代社會的人一樣,他們追求的自由是一種自由的幻覺,是牢籠中一時的喘息。
而安迪所做的,就是做漫長的牢獄生活中,對抗內心深處的恐懼,消極,對抗「安心接受現實的沉淪」
懷揣著對自由的堅守,對打破高牆的堅持,以及他的自律、耐心、智慧,終於獲得了他想要的自由。
這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真正的自由。
影片中,安迪因為擅自播放費加羅的婚禮,被關禁閉。
瑞德告訴他「在肖申克,希望是個危險的東西,它會讓你痛不欲生。在這裡,你絕不能擁有任何希望。」
瑞德日復一日,其實就是喪失了生活的希望。
但是安迪堅定地告訴瑞德:「就是在牢裡才有意義,有音樂你才不會忘記:在你的心裡,有這石牆關不住的東西——希望。」
安穩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
瑞德在回憶與安迪相處的日子,有一段令人難忘的片段:
我告訴你,安迪有一種大多數犯人(包括我在內)所缺乏的特質,一種內心的寧靜。
安迪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大多數被判終身監禁的囚犯入獄一陣子以後,臉上都會有一種陰鬱絕望的神情,但安迪臉上卻從未出現過。
安迪一直都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堅定不移地堅守著對自由的希望。
正是因為希望,安迪用20年的時間,用一把小錘子成功越獄。
正是因為安迪給的希望,讓被關押了40年的瑞德出獄後沒有重複老布的命運,他找到了安迪的信,找到了墨西哥南部蔚藍大海的小鎮。
安迪在信中告訴瑞德:「希望是件好東西,也許是世上最好的東西,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王小波有段話道出生活的真相:「那一天我二十一歲,是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個緩慢受槌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來,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成像挨了槌的牛一樣。」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 願每一個努力的人,永葆希望,充滿自由,都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