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在豆瓣電影top100中排名第一。雖然在那年它沒有奪得奧斯卡金像獎,但給世人帶來的影響和感動都是非常深遠的。
影片於1994年上映,由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人出演,改編自著名作家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曾獲得第1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外語片。
許多觀眾讚嘆於安迪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挖洞從而逃獄成功,但其實這部電影把罪與罰、救贖與新生多個主題全部融合了起來。安迪逃獄成功的背後,其實暗含著希望與重生的主題。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5層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後四種需求可以合稱為「社會需求」。
在肖申克的監獄中,犯人們只擁有滿足部分生理需求的權益,完全沒有社會需求的權利。但安迪卻用自己的方式,製造著屬於自己的精神的自由。
當人的社會性需求不被滿足的時候,這個個體很容易會產生痛苦、焦慮、煩躁的情緒。更嚴重的情況,人還會脫離人的本性,不再渴望自由,不願意面對現實。比如說肖申克監獄中那個自殺的囚犯老布,就是如此。
①安迪的救贖
安迪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勵志、理想化的角色。剛進去監獄的時候,囚犯們看到他那瘦弱的樣子,認為他熬不過一個月。但結果是,面對監獄中「三姐妹」的欺負,他沒有和其他人一樣屈服,而是奮起反抗。
後來,又利用自己的知識來幫助監獄警官獲得免稅的遺產,警官反過來幫助安迪去懲罰了可惡的「三姐妹」。因為安迪的不妥協,所以他才能在堅持挖通常人不相信能夠挖通的洞。安迪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拯救自己。
②瑞德的救贖
影片主要是以安迪逃獄、救贖自己為主線,但其中有幾個囚犯的支線也值得我們去關注。比如說,瑞德這個角色。
瑞德的改變和救贖其實可以從他的三次審問的改變中看到。
其實我們從瑞德一開始的態度可以看出來,一開始他的內心還是充滿著希望的,但一次次的拒絕再加上監獄中殘酷的生活,讓他對一切都絕望了。但好在,安迪的出現讓他重新感覺到了生活的希望,對自己重新有了信心。
影片名字中就有「救贖」二字,故事的內核不僅圍繞著安迪的救贖展開,更是對他幫助其他囚犯的救贖也進行了刻畫。《聖經》中的上帝是無所不能的,肖申克監獄中的安迪同樣是這樣一位無所不能的救贖者。除此之外,他還幫助囚犯們進行靈魂的救贖。安迪的所作所為,成功的讓獄友感受到了希望,獲得了新生。
埃德蒙·伯克在《關於社會的思考和拾零》指出:「所有事情的仁慈與聰穎的處理者,不管他意願如何,總是在追求自我利益中,把整個社會的福利與他自己的個人成功聯繫起來, 從而給眾人帶來了福利。」
安迪在入獄前,是一位銀行副經理,知識儲備豐富的他,顯然了解個人主義是有多麼的重要。因為在當時的西方,經濟學的價值觀核心其實就是個人主義,安迪必然是深諳此道。
同時,從經濟學角度看,個人主義思想的卓越之處是個人以自愛為前提尋求個人利益時, 也在為他人和社會謀取福利。安迪無時無刻不在實踐著這個準則。
就比如說,安迪在準備越獄前,將典獄長的犯罪記錄全部寄給了新聞社。而且還在典獄長的聖經中留言:「得救之道,就在其中」。他希望典獄長能夠及時回頭,能夠不去侵犯他人的利益。畢竟,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其實就是在告訴觀眾們,無論身處何地都要心懷希望和對自由的渴望,才能夠幫助到自己。影片通過塑造立體的人物形象,將希望、自由和重生的主題完美地展現了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