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根據美國作家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麗塔·海華絲和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而成,該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獎等七項獎項的提名,雖然與同年的《阿甘正傳》角逐失敗,但《肖申克的救贖》在影壇的地位無可匹敵。
自1994年上映以來,這部電影始終以高口碑,高影響,高票房的姿態雄踞電影史榜首。
該影片講述了銀行家安迪目睹妻子和情夫偷情,妻子和情夫意外死亡,沒有開槍殺人的安迪卻被指控謀殺罪,判處終身監禁在肖申克監獄中。
由受人尊敬的銀行家淪為階下囚,遭遇種種變故的安迪差點迷失自我,親眼目睹了監獄裡一系列慘絕人寰的事件後,安迪決心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最終,「越獄者」安迪在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束縛中突出重圍,完成了心靈和靈魂的雙重救贖,結束了禁錮自由和希望的19年牢獄生涯。
我們常說強者自救,聖者渡人,安迪既是強者又是聖者,下面從3個角度來分析主人公安迪的心路救贖歷程。
01深藏在安迪內心的個人英雄主義,幫助他逃離了肖申克監獄
英雄主義,指人所具有的不甘落後,不願平庸無聞地生活和工作,希望對全世界做出矚目貢獻的一種精神風貌和意志品質。有革命英雄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之分。
個人英雄主義強調的是個人而非集體在某個重大事件或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奮鬥,自我犧牲的精神。
美國是一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國家,個人英雄主義一直是熒幕上經久不衰的主題,這在一系列好萊塢電影裡有充分的體現,美國好萊塢電影被譽為「個人英雄主義的集中體現」,被評為「美國十大經典影片」的《肖申克的救贖》則是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的代表之一。
主人公安迪正是一個飽受壓迫浴火重生的英雄,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個人英雄主義,但這種英雄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成長蛻變而來的,具體從2個方面來看:
1拯救自我的同時,也拯救了許多獄友
英雄的使命是拯救,安迪在法庭上放棄為自己做無罪辯護,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為妻子的慘死心痛,另一方面,他反思了自己,因為忙於工作,忽視了陪伴妻子,正是這兩方面的原因,讓安迪毅然決然投身於肖申克監獄,開啟了自我救贖之路。
在救贖自我的過程中,也幫助了肖申克監獄裡的眾多獄友。
入獄第二天,獄中一個胖子慘死,眾人惋惜哀嘆,安迪卻打聽逝者的名字,認為對方就該有個名字,這個細節是安迪出於對人性的尊重,邁出的與其他獄友不同的第一步,英雄主義在安迪身上初見端倪。
借用一次修補房屋的機會,安迪主動提出幫獄警解決財產繼承問題,他這麼做是為了幫同事爭取每人三瓶啤酒,安迪認為在戶外幹活就得像個正常人一樣,安迪表面是為獄友追求啤酒的愜意和清涼,實際上是對身份的正確引導和認同,眾人對安迪另眼相看,他的英雄主義在眾人面前凸顯。
安迪還幫助肖申克監獄建造了圖書館,圖書館的建立使得許多獄友獲得了中學文憑,還幫助獄友瑞德,自己在獄中最好的朋友,認識到了自身的罪孽,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和解脫。
英雄主義要求英雄具備異於常人的品質,安迪在獄中一系列助人為樂的舉動,正是他不同於獄友的精神體現,安迪的出現對獄友而言是希望,是自由,而這兩樣東西恰恰也是安迪孜孜以求的。
一個人的內心可以反映他的外在,安迪不向命運屈服的英雄般的熱情和熱血,照耀了自己,也感染了別人。
2崇尚自由的同時,追求到了生的希望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自由與愛情》這首詩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為了自由不惜拋棄愛情和生命,正是英雄主義英雄觀的最高體現,這種英雄觀在安迪身上的表現,同樣是對自由的不懈追求。
安迪將獄警反鎖在廁所,私自播放音樂《費加羅的婚禮》,緩緩流淌的久違的音樂,如一股清泉,喚醒了內心對自由最真切的渴望。
安迪成功越獄後,赤裸上身對著天空放聲大笑,瓢潑的大雨將滿身的汙穢衝得乾乾淨淨,這一幕成為螢屏難以超越和企及的英雄形象,安迪激動的情緒和舉動,表明他被禁錮了十九年的靈魂終於得以釋放。
正如安迪那段著名的內心獨白:「我發現自己是如此的激動,以至於不能靜靜地坐下來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獲自由即將踏上新徵程的人們才能感覺到這種即將開啟未來神秘面紗的激動心情。」
只有逃離監獄,安迪才算收穫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雖然憑藉他銀行家的身份,過人的智慧和頭腦,安迪在獄中一樣衣食無憂,自由自在,可高牆內的自由,怎能和塵世間的自由相比啊,「越獄」成功的安迪,還清了對妻子的虧欠,證明了自己的清白,獲得了心靈的解脫,這才是英雄的魅力所在。
沉默阿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安迪的爆發,讓他追求到了真正的自由和重生的希望。
安迪越獄成功,留給獄友神一樣的背影和茶餘飯後的談資。他十九的獄中生涯,始終沒有接受命運的安排,即便典獄長扼殺了所有人對自由的渴望,但安迪用行動和智慧告誡每一位獄友,困住自由的不是高牆而是內心。
安迪不畏強權,追求自由的個人英雄形象躍然熒幕,他救贖了自我的同時也給獄友以精神上的救贖。
02根植於安迪頭腦中的成長型思維,讓他免於「體制化」的生活
體制化是什麼?
瑞德有一段經典臺詞:「剛入獄的時候,你特別不習慣,覺得四處都不舒服,到處都很壓抑。你憎恨監獄周圍的高牆,可慢慢地你會習慣生活在這之中,最後你會發現自己反倒是離不開監獄了,離開它,反倒活得非常彆扭了,變得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體制化。」
瑞德這段話對「體制化」進行了精闢的解讀,體制化使人改變原來的行為、思想、觀念,漸漸轉變為接受現狀、習慣現狀、依賴現狀,行為、思想、觀念模式固化,成為這種模式下的順從者。
電影中深受「體制化」毒害的典型有兩個代表人物,一個是圖書管理員老布,在監獄裡待了50年的老布,為了不離開熟悉的監獄生活,他想盡辦法留在監獄,甚至不惜傷害獄友。
另一個是熟悉監獄一切的瑞德,安迪剛進監獄時,瑞德已在監獄待了20年,他說:「我到外面就行不通了,我這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兒度過的,我現在已經是被體制化的人了,就跟老布一樣。」
而主人公安迪,而眾人體制化的思想截然相反,他一直心懷希望,渴望自由,並為之不懈努力,最後「越獄」成功,安迪的思想和行為充分體現了根植於他頭腦中的成長型思維。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呢?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偉克,在《終身成長》這本書中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基本能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培養。而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天賦決定一切。
卡羅爾德偉克認為,人的思維模式會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影響,正是這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造成了人和人之間的差別。
在電影中,老布和瑞德的所作所為正是固定型思維的表現。
先說老布,在獄中生活了50年的老布,離開監獄艱苦的環境,麻木的獄友,殘酷的獄警,去到外面自由的天地,他完全沒法適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已經完全適應了體制內的生活。
老布一直在用固定型思維看待生活,把身體和靈魂鎖入監獄的體制內,自我意識被壓縮為零,認定人生不再有任何變化,最終,老布選擇了自殺。
再看瑞德,瑞德和老布相似,在監獄待了40年,瑞德被假釋,走出監獄重新開始工作的瑞德很不適應,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瑞德甚至想重新回到肖申克監獄,終日在忐忑和害怕中生活。
最後,安迪寫給瑞德的一封信,幫助瑞德度過了心理危機,瑞德由固定型思維轉變為成長型思維,實現了自我救贖,找尋到了人生的希望。
而安迪呢,成長型思維一直貫穿他整個人生,雖然被判無期監禁,但安迪從未認為餘生就得在獄中度過此生,他一直在積極主動尋求有朝一日逃離監獄,還自己清白和自由。安迪頭腦中的成長型思維具體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相信自己,永不言棄。
剛進肖申克監獄的安迪,遭到囚犯的毒打和欺辱,安迪沒有沉淪和退縮,面對生死考驗,安迪同樣面不改色,內心的信念支撐他抵禦一切風險。
第二,渴望自由,勇氣十足。
安迪為獄友播放了《費加羅的婚禮》,久違的音樂響起,獄友們肅穆的神情成為該片中的經典一幕,內心渴望自由的靈魂被喚醒,安迪心中的壓抑也得到了釋放,他有活下去的勇氣,更有逃離監獄的勇氣。
第三,堅持不懈,保持行動。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安迪堅持六年如一日,每周寫信給州政府,為獄友籌建了圖書館;用一把可以藏在書裡的小錘子,花費19年的時間鑿出一條通往自由的逃生之路。他的決心和毅力助他擁抱希望,重獲新生。
逃離監獄是安迪反抗體制的表現,這與他頭腦中的成長型思維息息相關,雖然被禁錮了19年,但他的心沒有被禁錮,思想是自由的,他一直都記著希望是世上最好的東西,為此安迪保持學習和行動,保持希望和信念,最終實現自我救贖。
03安迪的自我救贖體現了存在主義,這讓他重新獲得了自由
電影中瑞德說過一句話: 「人生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
忙著活的人是因為選擇了忙著活,忙著死的是因為選擇了忙著死,這體現的是存在主義思想,其代表人物薩特,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在他的哲學中,批判了偶然的,荒誕的境遇。
在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中,核心思想是存在先於本質,意思是,人首先是存在,而後才定義自身,要想確立自己的本質必須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證明。
存在主義之父,克爾凱郭爾認為,自由選擇的力量是人類存在的核心,這種思想影響了薩特存在主義思想的形成。於是,薩特認為,極端境遇中的選擇是定義其本質的決定性力量。
影片《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安迪的悲慘遭遇,以及他為了自我救贖所做出的一系列選擇,充分體現了薩特的存在主義,正是安迪在肖申克監獄做出的選擇,成就了熒幕硬漢英雄人物安迪。
接下來,我們從薩特的存在主義視角來解讀主人公安迪的心路歷程。
首先,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主人公安迪所處的環境是肖申克監獄,全片百分之九十都是監獄中的場景,這種極端環境契合了薩特存在主義的第一條原則,即世界是偶然的,荒誕的。
正是監獄這種極端的境遇,使得主人公命運的偶然性,荒誕性更加突出。
其次,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題材是「越獄」,在我們的常識中,被關進監獄的罪犯才會選擇越獄,而主人公安迪卻是在監獄中生活了將近20年,越獄成功後,才由一個犯人成長為一個英雄人物的。
由犯人到英雄,這前後的變化,在薩特存在主義視角下,是合理的。存在先於本質,一個人的過去不是定義他現在的依據,而真正能夠定義他的,是他的自由選擇。
在進入監獄以前,安迪的身份是體面的銀行家,因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被殺,安迪選擇放棄為自己做無罪辯護,他由銀行家淪為大家眼中公認的殺人犯。
在監獄裡生活了19年的安迪,選擇自我救贖,安迪用一把小錘子努力了19年,最後他成功逃離監獄,洗刷了冤屈,獲得了內心的救贖,成長為一個全新的自由者。
這兩次的選擇過程符合薩特存在主義的第三條原則,自由選擇,並且這種自由選擇起到了定義其本質的決定性作用。
安迪既不是從前的銀行家,也不是監獄的罪犯,而是一個新生者,擁有無盡的自由和希望。
最後,每個人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任何一種境遇下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決定,你樂意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可以把自己造成那種人,你的選擇是自由的,但是一旦你做出了選擇,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結果負全部責任。
老布無法適應新的環境,選擇從這個世界消失;瑞德渴望像安迪一樣,擁抱希望而活,最後他成功做到了,安迪選擇逃離肖申克監獄,重新開始生活,「越獄」後的安迪,沉著冷靜地去了12家銀行,大大方方取走幫典獄長非法所得的 370,000 美元,這筆積蓄足夠他後半輩子衣食無憂,他早已為重新生活做足了的準備,始終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一直在影史佔據重要地位,除了人物本身的勵志形象,更因為該片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這部電影的主題是救贖,希望和自由是兩條主線,電影中的人物既呈現了人性的黑暗和醜陋,比如畏罪自殺的典獄長,也體現了人性的自我救贖,比如主人公安迪的救贖歷程。
安迪在監獄的極端環境下,依舊能夠堅守自我,不被體制化,保持希望和勇氣,憑藉著強大的內心世界,最終獲得自由的救贖。
安迪的自我救贖啟迪了我們,在絕境中也不要輕易放棄希望,只要你對自由充滿渴望,你便能夠擁有自由,為此你必須付出自己的所有努力,自由的代價是高昂的,但一旦獲得,便宛如重生。
二十多年過去了,安迪精神永存,安迪用行動告訴我們,只要擁有希望,就能獲得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