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誰在救贖?

2021-02-25 心靈麵包


1994年10月14日被搬上大銀幕的「越獄故事」《肖申克的救贖》,至今仍是無數影迷心中的經典。

豆瓣電影Top250的榜首,9.7分的超高評分,多達220萬+的評論,地位之高,流傳之廣,可見一斑。

《肖申克的救贖》救贖的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安迪挖通了隧道,八年後才開始越獄?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很少有評論講到。

在最終決定越獄之前,安迪與瑞德之間有一段對話。

關於自己的「罪名」,安迪說:

我太太說我是個很難理解的人,像一本合起來的書,整天這樣抱怨。

她很漂亮,老天,我是多麼愛她啊,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

我倒是可以想像,一個花了二十年時間策劃獨自越獄的人,如果天天生活在你的枕邊,還真是一件有點可怕的事。

關了二十年,他也有了反思,安迪對自己的「罪名」有了新的認識:

對,是我殺了她,雖然不是我開的槍,但是我害她離我而去,她就是因我而死的。

這段話很重要卻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它和本片的主題「救贖」有關。

而「救贖」是一個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詞彙(就像東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外國人也不明白),宗教色彩很強,很容易被我們誤解。

以前有個朋友向我推薦此片時,說:「你看過《拯救肖申克》這片子嗎?太好看了,那個叫肖申克的人,真是太牛了。」

可以說,原著作者史蒂芬·金的大部分小說 都有很強的宗教因素。

影片又加強了這一特徵,加了一段書裡沒有的內容——典獄長第一次查房,在安迪的房間發現了一本聖經,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這是一句雙關的話,既表示安迪越獄的小錘子藏在其中,也表示整個影片都在講人生的「得救之道」。

東方文化下的我們,想要理解這部電影,必須理解「救贖」這兩個字。

救贖,指用行動抵消、彌補罪過,使其脫離災難或危險。

所以救贖有三個基本要素:有罪——付出代價——解脫。

救贖的第一層本意,結合電影,相當於我們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這當然是反諷。

但電影所討論的「有罪」,遠不至於此。

在影片的開頭,安迪對瑞德說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不無諷刺地說:「肖申克」這個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無罪的。

這裡的「有罪」,是世俗意義上的犯罪。

而安迪後來說的那些懺悔:「對,是我殺了她,槍不是我開的,但我害她離我遠去,是我的脾氣害死了她」,「沒錯,是別人幹的,卻由我受罰」。

這裡的「有罪」,是宗教意義上的「原罪」——傲慢、嫉妒和暴怒。

在基督教義中有一點很特殊,因為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背叛,人生下來就有七種「原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

這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而人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

所以「救贖」的第二層意義,是宗教上的,指為陷入罪孽的靈魂支付代價,給予其真正的解脫和光明,使其靈魂得以淨化。

監獄表面上是為你犯下的罪而受罰,實際上,你也在擺脫你的「原罪」。

安迪表面上看是蒙寃入獄,但此片的宗教意義下,監獄卻是人生「救贖」的最形象化的體現。

入獄後,安迪靠著之前當銀行家的經驗,幫獄卒和典獄長逃稅、洗錢。

這事兒,他之前肯定沒少幹過。

不過之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是「原罪」。

之後是為了「給我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因為戶外幹活有了啤酒,才像正常的工作」,是為了維護人的尊嚴,這就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為了方便安迪為自己洗錢,把他安排到圖書館。

安迪卻利用這個機會擴大圖書館的規模,幫助那些罪輕的人掌握一技之長,出獄後更容易獲得新生活。

這也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利用安迪為自己洗錢,這是私慾的「原罪」。

他為之付出的代價是:安迪利用他的信任越獄,並反過來告發,使他的下半生在監獄中度過,讓典獄長也為自己的「罪」與「原罪」進行「救贖」。

不過,「救贖」還有第三層意思,是心理學和哲學層面的。

需要救贖的不僅僅是安迪和監獄長,還有肖申克所有的人。

肖申克所有的人都是因為犯罪,到這兒尋求救贖。

但監獄的這個特殊環境,卻激發了人性的另一種「原罪」——對人生麻木,失去人生的意義。

瑞德說:

大家都記得那個經典情節,在監獄裡過了一輩子的囚犯被釋放後,因為無法適應外部世界而自殺。

這就是心理學和哲學上的「救贖」,我們是自由的,但卻被囚禁在自身的牢籠中,被巨大的未知恐懼所包圍,只能在有限的世界裡尋找短暫且易逝的快樂麻木自己的靈魂。

安迪是如何擺脫麻木感,實現這種哲學意義上的「救贖」的呢?

就是越獄。

電影因為敘事節奏的問題,對越獄的很多細節忽略過去,以至於很多人質疑電影有BUG,比如說:

為什麼安迪幾十年都關在同一間牢房裡,沒有遭遇過一次查房?

為什麼沒有人跟他同住?

一個小錘子就能把監獄的鋼筋混凝土牆挖通?

……

這些問題在原著小說中有明確的回答,還有更多的細節,讀完才讓你明白為什麼越獄才是一次真正的「救贖」。

首先要梳理一下全片的時間線:

1948年,安迪入獄;

1950年,進入圖書館,幫助典獄長洗錢;

1963年,發現了真兇,要求翻案,被典獄長拒絕;

1967年,挖通了逃生通路,並發生了本文開頭的對話;

但直到1975年,他才逃出生天——這正是最大的問題,為什麼他要等上八年?

一切都要回到安迪入獄的第一夜,影片中有一個賭局,大家都下注,這個文靜的男人會第一個受不了這個鬼地方。

可事實上,這位愛好地質學的銀行家在第一個晚上就找到了可以令自己專注而忘掉痛苦的事情——研究監獄的牆。

肖申克監獄建於三十年代,當時的混凝土技術還不過關,經過這麼多年風雨,安迪研究了一下,意識到這個牆也許是可以挖通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安迪打算越獄,他根本不知道牆壁那邊是什麼,他只是想找點事情,對抗此刻的恐懼。

但接下來,「三姐妹」的頻頻騷擾,讓他開始考慮這個計劃的可能性,並搞到了小錘子和那張性感明星的海報。

隨著他對肖申克監獄的熟悉,他發現,從那堵牆往某個方向開挖,可以通向汙水管道,通過汙水排放系統又可以直接通向郊外,一個越獄計劃漸漸在他腦海中清晰起來。

但這個大膽的計劃在很長時間內,只是一個「備胎」。

他真正的希望是找到真兇,直到典獄長親手扼殺了這個希望,直到1967年某個夜晚,他突然挖通了那個通道。

但安迪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越接近希望,他反而越冷靜了。

這個越獄方案一旦實施,就必須在十幾個小時內完成,完全沒有任何退路。

可通道只是隨便挖的,通行速度很慢,而且萬一汙水管的盡頭是一排鐵柵欄呢?

他又怎麼躲避追捕呢?

正是因為謹慎,安迪在挖通了通道後又繼續工作了八年,去確認汙水管通向的地方,並把洞挖的更寬一些,清除障礙物,以爭取更快的逃跑速度。

但等待又意味著更大的風險。

萬一某個力求表現的新警衛掀開海報,發現這個偉大的工程,或者突然住進一個新室友、被調到其他監獄、甚至獲得假釋,怎麼辦?

正如很多質疑說的,這個計劃不被發現,其實是一個幸運。

安迪也深知這一點,所以這麼多年來,他一直維護自己在監獄裡的特殊地位。

為了爭取獨居一個監室,為了不被警衛查房,他做了大量努力。

沒有什麼事情是萬無一失的,這個計劃並不是電影的BUG,而是現實生活中,當你要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時,你必須承受的風險。

這才是救贖主題最深層次的東西,整個30多年,安迪一直在對抗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這個危險環境激發出來的消極的東西:

一開始是要對抗恐懼,他需要做一些能讓自己忘記這個危險處境的事;

接著是要對抗「甘心接受現實的沉淪」,他開始更大的雙重冒險,白天洗錢,晚上越獄;

最後他要對抗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那些恐懼來自於他無法控制的風險。他唯一的辦法是謹慎些,更謹慎一些。

電影中最經典的一段旁白,來自原著小說:

我曾經試圖描述過,逐漸為監獄體制所制約是什麼樣的情況。

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牆困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

接下來,當你的身心都逐漸調整適應後,你甚至開始喜歡這種生活了。

什麼時候可以吃飯,什麼時候可以寫信,什麼時候可以抽菸,全都規定得好好的。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肖申克監獄裡所有的犯人和現代社會的人一樣,他們追求的自由是一種自由的幻覺,是牢籠中一時的喘息。

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又有他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證。

這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真正的救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聚焦個人成長的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相關焦點

  •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雖惜敗於《阿甘正傳》,卻也因此成為了廣大影迷心中的無冕之王,至今仍備受廣大影迷的推崇與喜愛,成為永遠的經典。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惑,《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在大部分人看來,監獄和救贖,似乎並沒有什麼關聯。我對其的理解是,監獄是黑暗的,讓人跌入塵埃;救贖是光明的,使人看到希望。
  • 神作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的是什麼
    好評無數的肖申克救贖這部電影究竟有什麼意義呢?到底好看在哪裡呢?肖申克的救贖自始至終圍繞著人性,講述人嚮往的自由,隱忍,意志,聰明,勇敢,對人生抱有希望而且不言放棄的精神。肖申克的救贖這個故事的靈魂存在於大量的細節當中,無論是人物的對白、環境的設計、服裝的設計等。
  •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救贖」到底救贖的是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主演。這部影片改編自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影片中所蘊含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 重溫《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
    用一首詩表達重溫《肖申克的救贖》的感受,就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不同階段看到的東西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是十幾歲,當時還不懂瑞德說的體制化意味著什麼,看完只覺得男主太倒黴了,不過真牛,有知識,有頭腦,有毅力。
  •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在告訴我們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在豆瓣和知乎上的評價極高,甚至被認為是影壇地位第一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著名作家同時也是暢銷作家史蒂芬·金的作品,原著是一部收錄於小說合集《四季奇譚》的中篇小說。副標題為「春天的希望」。由於作者出色的構思與寫作功力,電影中的情節大體一致,甚至連很多臺詞都是一樣。電影講述一個被冤枉的銀行家被判處無期徒刑,沉著冷靜,堅持不懈挖了19年的洞,最終逃出肖申克監獄的故事。
  • 《肖申克的救贖》┃需要救贖的,到底是誰?
    《肖申克的救贖》確實拍的不錯,怪不得評分那麼高。主要是故事情節合理,編劇有水平。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肖申克的救贖,需要救贖的除了真正的罪犯以外,還有那些被金錢扭曲了人性的警察和資本家。影片的亮點除了反映美國虛偽的民主以外,最大的亮點是人的希望。無論處在什麼環境,都要抱有希望,心中的那片海、那座島、那艘小船和木屋,是人們處理好現實問題的強心劑。安迪因為心存希望,積極的面對生活,最後奔向理想天堂。
  • 肖申克不能救贖:《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誰也不知道,哪天也許會被獄警打死;誰也不知道,哪天也許會被獄友打死,甚至哪天也許會被自己殺死。 在這樣艱難惡劣的監獄生存環境下,老布活下來了。他呆了五十年,做了四十多年的肖申克監獄圖書管理員。出獄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名白髮蒼蒼的老人了。政府為他安排了住處,也安排了一份雜貨店的工作。但沒多久,他卻上吊自殺了。監獄外面的世界太陌生,他緊張不安,舉目無親,無法適應。
  • 影評《肖申克的救贖》自由無價
    《肖申克的救贖》相信影迷基本都看過。這是一部影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至今被奉為神作。《阿甘正傳》、《變相怪傑》都誕生於同一時期,但是《肖申克的救贖》又算其中佼佼者,屹立在各種佳片肩頭,由此可見《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分量多少。
  •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靠什麼吸引我們??
    《肖申克的救贖》亳無疑問是一部好片子,沒有動作,沒有特技,甚至沒有美人,卻依然能深深打動觀眾,並且歷經十幾年而魅力不減。它靠什麼吸引我們? 有人說是因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確實,用一把小頭,近20年的時間,在人身控制極為嚴格的法西斯式監獄,挖出了一條逃生的小道(或許叫敲鑿出了一條小隧道更合適,那個榔頭實在太小了)。這難道不是體現了人的韌勁嗎?
  • 肖申克的監獄人人無罪,真正的救贖是救贖人心
    票房慘澹,但在上映的十多年後仍然穩居世界電影排行榜單第一名的是《肖申克的救贖》。這兩部電影的關係就像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周瑜,有人說,《阿甘正傳》就像是一壺度數很高的烈酒直擊人的內心,而《肖申克的救贖》卻像是一杯濃茶,回味悠長。
  •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被稱為男人必看影片,它到底救贖了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經典的影片,但豆瓣評分刷到9.7,甚至被冠以「影史第一」,片名起得很好聽,不過與其說是救贖,不如說是反抗。先簡單回顧一下安迪的經歷。安迪曾是年輕有為的銀行家,被控謀殺妻子和姦夫含冤入獄。(有些人認為這裡很懸念,可為什麼我一開始就直覺他無罪呢?)
  • 《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上映於1994年,同年上映的電影還有《阿甘正傳》《低俗小說》.等眾多優秀電影。因此1994年被譽為「上帝想看電影的一年」,同時出現了多部日後幾乎的無法超越的經典之作。其中,《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和《肖申克的救贖》在第6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三足鼎立,不分伯仲。
  •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救贖」了什麼?
    於劇中人,湯米謀劃十九載,脫離黑暗監獄,獲得新生活,這是對自己的救贖;留下邀請函給瑞德,讓這個無法適應新生活的老人有條可觀的未來,這是對他人的救贖;將監獄中的黑暗公之於眾,用法律懲治監獄長等惡人,讓監獄中的其他人得到應有的待遇,這是對社會的救贖。 筆者認為,這份救贖,便是主角湯米自我價值的實現。
  • 《肖申克的救贖》「救贖」內心的「平靜」
    看完肖申克好幾天了,之所以不更,覺得自己對影片的理解可能還不深,不想自己的評論影響這個排行第一的電影🤣感觸吧,就是人對自由、對信念的嚮往和堅定。肖申克的救贖,我至今覺得「救贖」這個詞意義深遠。何為救贖?又體現在哪裡?對於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救贖的是自己心中對自由的渴望。一個本無罪卻進了監獄,一生將陷入銅牆鐵壁的籠罩之下,對他來說,憑什麼?
  •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裡曼等主演。該片改編自史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 「希望」是《肖申克的救贖》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許多的困難,面對困難時,我們有時或許是無能為力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安迪,他因涉嫌謀殺妻子及其情夫而被判終身監禁,最終被關進了肖申克監獄,他的餘生都將在此度過。但是渴望自由的他仍保留著希望,近20年的監禁也沒能磨滅其對自由的希望,最終他也因希望而得到救贖,逃離了肖申克監獄。人生總有悲苦心懷希望的強者才能得到救贖。關鍵詞一:制度化影片中瑞德說:「起初你對監獄恨之入骨,然後你對它習以為常,時間夠久之後,你會變得無比依賴這裡,這就是制度化」,是啊!
  • 豆瓣9.7《肖申克的救贖》:真正的「救贖」在於自我覺醒
    帶著陰鬱的情懷,我觀看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一開始我並不能明白影片其中蘊含的深意。直到我觀看了三遍、四遍,甚至更多時,我才深深體會到,影片並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如何進行自我救贖,而是告訴我們真正的「救贖」在於自我覺醒。
  • 《肖申克的救贖》:只要擁有希望,就能獲得救贖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根據美國作家史蒂芬·金的中篇小說《麗塔·海華絲和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而成,該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獎等七項獎項的提名,雖然與同年的《阿甘正傳》角逐失敗,但《肖申克的救贖》在影壇的地位無可匹敵。自1994年上映以來,這部電影始終以高口碑,高影響,高票房的姿態雄踞電影史榜首。
  • 什麼是傑作?也許是《肖申克的救贖》這樣的電影!
    什麼是傑作?也許是《肖申克的救贖》這樣的電影!雖然當時的票房收入只有2834萬美元,但該片的拍攝成本高達2500萬美元。雖然這是一部沒有女主角的電影。雖然它沒有獲得任何重要獎項。還記得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坐在電腦前142分鐘,仿佛被閃電擊中,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逃離肖申克的世界。看完這部電影,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的重要性。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陽光、空氣、水和自由。然而,自由的重要性並不像陽光、空氣和水那樣明顯。
  • 電影頻道•《肖申克的救贖》
    所以毋庸置疑《肖申克的救贖》在劇情上是非常好看的,高潮接踵而至,內心跌宕起伏,不管是對主人公還是對看電影的人來說都是一場故事旅程,這是一部沒有女主角的好電影。劇情介紹是我複製粘貼豆瓣的,你要讓我來說《肖申克的救贖》我只會說太好看了,是真的很好看很好看的一部電影。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