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經典的影片,但豆瓣評分刷到9.7,甚至被冠以「影史第一」,片名起得很好聽,不過與其說是救贖,不如說是反抗。
先簡單回顧一下安迪的經歷。安迪曾是年輕有為的銀行家,被控謀殺妻子和姦夫含冤入獄。(有些人認為這裡很懸念,可為什麼我一開始就直覺他無罪呢?)他在獄中與一群雞姦犯進行頑強的鬥爭,之後展露出非凡的投資理財能力而被典獄長利用成為洗黑錢的工具,並因此獲得特殊地位。他一方面設法為獄友謀得一定的福利,一方面二十年如一日為越獄做準備,在通過法律途徑證明「清白」的努力失敗後,毅然實施越獄計劃,重獲自由。
安迪同**犯(那個詞不想寫了)的鬥爭以及實施越獄計劃捍衛自己的尊嚴與自由是值得肯定的。他的經歷用反抗精神或是追求自由來概括都很合適,偏偏用救贖形容很不恰當。回看安迪試圖通過法律途徑證明清白的情節(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敗筆):入獄十九年後,安迪從他的學生處得知有可能找到殺害他妻子的真兇,洗清冤屈。他變得激動不安,迫不及待的找到典獄長,結果遭到了殘酷對待,之後才越獄。這段情節與安迪的人設嚴重不符。
固然史蒂芬金無意塑造一個完美的人物,安迪也的確不是完美的,並且對於一般人來說,含冤銜屈的被關了那麼久,突然聽說自己可以洗清冤屈,可以說再怎麼癲狂、失態也不過分,但是對於安迪這樣的描寫恰恰是不合適的。
解釋一下,首先,從入獄起「他總是悶聲不響的,一舉一動都好像和這裡的人不一樣,他閒逛著,就像在公園散步一樣,無憂無慮的活著,好像身著隱身衣,庇護他遠離這裡的紛雜……」,總之,他從未像一個罪犯一樣活著。對這樣一個不管是外界不公正的審判還是獄內黑暗的現實都沒能使之屈服的人,如果是在入獄兩三年得到這樣一個洗冤的機會,有這樣的表現還可以理解,畢竟誰都有脆弱的時候,但是二十年的時間足以讓安迪認清現實的荒謬。因此,這段描寫對一個目光呆滯、渾渾噩噩的服刑者是很傳神的,但不適用於安迪。
其次,在安迪謀求法律解決之時,他的越獄計劃已經基本上萬事俱備了。矛盾之處在於,一方面安迪需要外界對他法律上的認同(這一點本來就很矛盾);另一方面,他早已不是清白的安迪了,他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可笑的是,沒進來的時候我剛正不阿,進來之後卻大搞欺騙」。洗錢、逃稅、越獄未遂……每一項都足以把他再送回肖申克,難道這就是他渴望了十九年的自由嗎?
對安迪來說,從他進入肖申克的第一天起,他就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在監獄呆上大半生,年年祈求所謂的保釋委員會的憐憫,被「制度化」,如果幸運的話在耄耋之年保釋,最後難免落得老布那樣的境地。要麼密謀越獄,為此他就不得不為虎作倀,以謀求在肖申克的特殊地位,為計劃的開展爭取必要的條件。
在這種境遇下,安迪真的獲得救贖了嗎?當看到他爬過半英裡(500碼應該是0.28英裡,原文如此)的汙水管道,在雨下洗淨身上的汙穢時,我的心情是悲涼的,因為那本是他應得的,而他卻為此奮鬥了二十年,被迫從銀行家變成經濟罪犯再潛逃。他的內心是否如表面上那樣波瀾不驚呢?他是否時不時的想起那高聳的石牆、腐爛的氣氛、可憎的獄卒和慘死的湯米?
我只知道他想去一個太平洋小島上「一個溫暖的、沒有回憶的地方」度過餘生。也許獲得「救贖」的是瑞德,他後來戲劇性的保釋出來,獲得了新生,那是在他入獄四十年以後的事了。比起「自由人」來,安迪和瑞德的遭遇是十分不幸的,然而,比起肖申克的其他人,他們又是非常幸運的,安迪爭取來的啤酒、音樂、圖書館,曾讓囚徒們短暫地「像人一樣活著」,在安迪離開後,新的典獄長和獄卒是否會讓肖申克變得比地獄還糟?畢竟從卸任的三任典獄長來看,他們好像都熱衷於折磨犯人和撈黑錢(根據原著)。
那時,些微的希望反而使每一秒都越發難捱。Who knows?不過原著並不代表一切,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作品。
希望仍然是一件好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