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出韻是指在律詩偶句韻腳上不用本韻之字,或落韻,或竄韻,或走韻,而用鄰韻或它韻中的字。出韻與格律詩要求一韻到底是不相合的,應是詩家大忌。
我認為詩詞出韻的產生可能有三種以下情況:
第一:初學詩詞者練筆時,可能出韻。他們對韻腳或平仄的概念模糊,再加上也不熟練,在寫作實踐中可能偶爾有出韻現象。所以啊,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創作時儘量避免出韻,要養成習慣先去查韻部,甚至用心認真地背下來那些常見的,運用時才會更得心應手,手到擒來,繼而也會妙筆生花,技高一籌。因為任何一種學習和進步,都是一個從「零」到「有」,再從「有」到「好」,再從「好」到「優」,再從「優」到「精」,只要是堅持不懈,只要是博採眾美,只要是勤學苦練,以後都會日漸好轉,都會從一個量的飛躍到一個質的飛躍。
第二:某些詩詞名家在一些特定場合或特定氛圍裡即時、即景、即興而寫的作品,可能有出韻現象。因為文中的胸襟博大、情懷真摯、境界高遠等,也可能不會妨礙它成為令後人傳誦的千古名篇。清代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裡說:「太白鬥酒詩百篇。東坡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不過一時不到語,不可以詞害意。」
第三:也有詩詞高手在創作時,偶爾是為了追求其中的意趣,而不得不而為之,所以,意趣盎然了,詞句也自然是末事。《紅樓夢》裡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總之,詩詞出韻的三種可能,看後是不是不覺拈花一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