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接受和發布信息變得尤為容易。社交媒體放大了網民的聲音,大數據智能算法也在迎合用戶使用習慣。不過,網絡中的各類信息令人眼花繚亂,各種評論、小道消息鋪天蓋地,稍有不測便淹沒在信息的洪流之中。「假作真時真亦假」,有時候被歪曲被誤讀的信息比真相更加大行其道。
今年8月初,杭州女子吳女士(化名)取快遞時遭偷拍並被造謠「出軌快遞小哥」,事件在網絡上大肆傳播,令其備受困擾,遭遇「社會性死亡」。造謠者雖然道歉了,可並無誠意,且拒絕賠償。4個月過去,被網絡謠言折磨的小吳提起刑事自訴,讓法律給她一個「說法」。12月14日,杭州市餘杭區人民法院對該案立案受理。
據新華睿思系統分析,杭州吳女士「出軌快遞小哥」事件在網絡上提及頻率較高的熱詞為:網絡平臺、造謠、傳播、低成本、維權。其中12月16日是信息發布的高峰期,發布信息量為14360。網友們對於此事關注度極高,據最新的結果顯示,網民在事件的情緒分布中,其中情緒「怒」佔比最大,其次為情緒「不悅」,佔比分別為38.99%和18.49%。多數網友在網絡上發聲:「支持小吳,網絡不是法外之地!」
「繪聲繪色」的謠言終究擋不住公眾對於真相的追尋。12月16日,新華網發布《杭州女子取快遞被造謠事件調查》,僅一天不到,閱讀量已過10萬+。根據新華睿思數媒系統分析,該文章在網際網路上傳播總量225篇,有119個媒體參與傳播。其中12月16日下午4時是傳播的高峰期,共傳播68篇文章。
除去類似於吳女士「出軌快遞小哥」純粹的造謠事件,還有一種現象在網絡空間中也很常見,就是基本事實架構是真實的,但卻在事情的具體細節之處招到了許多網民的曲解誤讀,正所謂「盲人摸象,不見全貌」。此類情況也是網絡暴力的來源之一,值得留意。
例如,最近網絡上「刷屏」的杭州蕭山一女孩未注射狂犬疫苗腦死亡事件中,不少輿論質疑女孩的家人「重男輕女」,認為只帶弟弟打狂犬疫苗而沒有帶姐姐打,導致姐姐腦死亡。網絡上責罵女孩家人的聲音無數,無疑令這個正遭遇打擊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可是,種種回應標明:截至目前,還沒有證據,能夠證明女孩父母「重男輕女」。網上的一些聲音,更像是一種針對假想敵的泛道德化指責,是一種「空對空」。但它帶來的後果卻可能是真實且嚴重的。除了對這個家庭的傷害,這樣一種走偏、歪樓的輿論反應,也模糊了狂犬病案例通報的焦點,弱化其警示和科普意義。
我國是擁有網民人數最多的國家,加強網絡空間治理也顯得尤為重要。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9.4億。網絡謠言等不良甚至違法信息不時出現。2020年發布的《中國網絡誠信發展報告》顯示,66.6%的被調查者經常遇到網絡謠言。
雪崩來臨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很多人覺得網際網路是虛擬的,離我們生活很遙遠。事實上,網際網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或許在鍵盤上不經意之間的幾個字句,就給他人的生活帶來了影響。
因此,每位網民都應提升獨立判斷能力。對未知信源的信息始終抱有懷疑,避免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別人,甚至對陌生人惡語相向。我們正處於規模空前的網際網路社會,任何細節都可能在網絡空間被無限放大,這也使得網絡暴力呈現出比一般暴力形式可怕得多的力量。這時候,善於運用法律的武器也顯得尤為重要。
網絡暴力造成嚴重影響的,可以追究刑事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
正如新華社評論稱,一個正常、理性、多元的社會,需要時刻保持對法律的敬畏,對網絡暴力的「絕不退縮」。無論我們的社會有多少問題、多少矛盾,都應始終相信法律總會給人們帶來希望,讓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信仰。
策劃:廖曉華
監製:徐樂靜
作者:韓冰玉、駱思宇
設計:集嘉
《睿思一刻》(浙江)由新華網客戶端、新華網大數據中心、新華網浙江頻道聯合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