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眼下最熱門的電影是什麼,我說是《信條》相信大家沒有人會反對。
第一天票房就已突破6231萬熱度持續上升,這是數據上的肯定;製作成本高達2.2億美元(約人民幣15億)也是諾蘭導演生涯的最貴電影之一,這是資金上的肯定;諜戰、科幻、動作、懸疑於一身這是題材話題上的肯定。所以這部由諾蘭帶來的真直接飛機撞大樓的大製作電影是不少人在疫情後走進電影院的動力。
《信條》的英文名為《TENET》,一個源於西歐、碑文以拉丁文為主名為&34;的石板。石板上由五個單詞組成:SATOR、AREPO、TENET、OPERA和ROTAS。整塊石板就是回文書,第一行SATOR 倒過來拼寫就是最後一行的ROTAS,第二行的AREPO 倒過來拼寫就是倒數第二行的OPERA,在正中間的TENET本身就是一個回文單詞,超級奇妙。
就是這樣的迴轉靈感,《信條》也是講的這樣的一個,未來現在互相影響控制改變的故事。在故事中反叛在未來掌握了能夠通過在時間中逆行的方法,並使用這個來把握先機掌控現在。但是這樣的操作越來越頻繁終將引起能量的反噬拖整個世界一起毀滅,男主角的任務就是找到未來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控制這些的關鍵者,並阻止他因為自己得絕症要死了而想引爆整個時間逆行的災難。
但是這樣一部跨時間的大製作,導演諾蘭表示只用了300多個電腦特效!曾經《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時候就為了30秒爆炸背景直接把廢樓裝修成醫院真炸,《星際穿越》裡為了背景畫面種了3萬畝的玉米地,《敦刻爾克》裡一比一複製製作戰鬥機尺寸降落在真實海面,這次又新聞報導直接買了廢的波音747撞大樓,這些證明諾蘭是個肯花錢的實拍狂魔。所以他在這部電影裡也把一切都儘量實拍了,作為一部時空錯亂的科幻電影真的能實現只用300多個電腦特效鏡頭嗎?
看完了《信條》我是信了!因為《信條》中諾蘭的這個時間逆行的設置真的是可以又酷炫又不用特別做特效就出現神奇的視覺效果——靠倒放。
《信條》的故事是幾撥人之間的諜戰,男主角(片中沒有出現名字)是被選中執行任務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的人。第三次世界大戰是核戰嗎?片中的男主角和觀眾都有這個疑問,但其實這並不是簡單的一場火器的拼鬥,而是會引發整個人類社會湮滅的操作——時間逆行。
你看到這個彈痕了嗎?&34;這個過程,在諾蘭逆行時間的世界裡變成了&34;。這樣的一個說來複雜形成就瞬間的過程通過拍攝後的倒放就能實現&34;的狀態。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動態的時間逆轉的瞬間——䐚踩水坑。
遊輪在開的時候浪花正向時間是從船底擴開逆向時間就是浪花滾回船底,爆炸煙霧升起正向時間是一個點釋放煙霧逆向時間就是散開的煙霧回攏到一個點,子彈射擊正向是打擊到牆南破碎產生痕跡逆向就是牆面自動修復子彈回收到槍內,一個回放就解決了特效的問題諾蘭真是超級聰明。大家一定覺得那這技術含量是不是也太低了?難道這錢就花在撞飛機上了?
諾蘭的片子當然還是值得精細看的,畫面上也不僅只是倒放這點技術含量。因為畢竟後半部分雖然整個世界都是在倒帶狀態,主角一行人是在前進的。這就要特別考驗演員要如何在這個逆行世界裡演得自然。比如非常激動人心和刺激的&34;的一場車戰,封鎖公路以外組建了一支由來自洛杉磯的20名頂級車手組成的核心團隊,霍特瑪指出:&34;
此外因為諾蘭是實拍大魔王,所以整個電影中不僅只是飛機撞大樓這一點套路,大量的利用修繕建造手段,還原龐大的空間。比如開場的歌劇院場館是1980年莫斯科為奧運會建造的,廢棄了大約十年。為了拍攝要的效果對整個場地徹底打掃,重建舞臺,更換大量玻璃,修復並添置現場的照明設備,處理所有觀眾座椅和地毯,修理大門。對外表進行了混凝土表面拋光,並重建了部分翹曲的外牆。
巨大海上風力發電場的外景和內景,都是在丹麥海岸線以外的波羅的海中的一處風電場上真實拍攝,電影中用於時間逆轉非常重要的十字轉門有兩座建造於霍桑購物中心之中,堅固的工業用混凝土風格的十字轉門的地下入口,秉承了整部電影中野獸派建築的主題,最後複雜的不同時空的隊伍槍戰的外景是在印第奧附近的沙漠鬼城伊格爾山中的一處廢棄鐵礦山內拍攝,並加蓋建造許多全尺寸的建築物,塑造了&34;採用強迫透視技術使原本就很巨大的布景顯得更為龐大。這一切一切的開支聽上去沒有炸飛機這麼聳聞,但著實不小。而這一切只是為了一場視覺上的真實盛宴。
去電影院砸錢,就是最值得看對方也砸錢砸的很有誠意的作品。也許有點暈,也許有點繞,也許一遍你不懂,你想回來倒著再看一遍,但我發現這部電影是有讓人吐槽的欲望的,看完的人有很多個人見解,這就說明是帶來些想法的片子。我覺得諾蘭的這部《信條》至少是值付出的電影票的錢的。
不少朋友看了《信條》了吧,快來留言吐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