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式」非典型諜戰,這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

2020-08-27 龍談諜影


《風聲》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批重映作品之一,時隔十一年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風聲》的原作者麥家也是從當時火到了現在。只不過十一年過去,《風聲》的經典鏡頭還歷歷在目,麥家卻又塑造出了更加豐滿的人物形象,那就是麥家在去年出版的新書《人生海海》。


提到「麥家」和「諜戰」,你會想到什麼?

是《暗算》中一個個精妙絕倫的諜戰故事?

還是《風聲》中緊張刺激的那一夜審訊?

是殘酷而血腥的審訊手段?

還是敵我雙方智慧的博弈?

麥家的《人生海海》都沒有

《人生海海》是麥家最新的一部力作。他說:「這一輩子總要寫一部跟故鄉有關的書,既是對自己童年的一種紀念,也是和故鄉的一次和解。」

很多人說,在這本書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大概是因為麥家把自己對於故鄉、對於父親的複雜情愫全放進了這個故事吧。


麥家的時間遊戲


《人生海海》肯定不能算是一本諜戰小說,但可能是因為某種情結,書中的主人公「上校」還是被安排了一段奇特的潛伏生涯。如果你想在書中看到以往那些諜戰小說的慣常情節,那很抱歉,這裡沒有。

《人生海海》的序幕是日常的,直到結尾也是。故事以「我」為第一人稱進行敘述,而「我」在百分之八十的時間裡都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所以總覺得有些顛三倒四、插科打諢,讓人忍俊不禁。

可怎麼看,這就還是麥家的手筆。因為它有麥家慣常的時間遊戲有足夠的包袱,故事開頭就說,上校是全村最古怪的人:

第一,他當過國民黨軍隊的上校,是革命群眾要鬥爭的對象。但大家一邊鬥爭他,一邊又巴結討好他,家裡出什麼事都去找他拿主意。

第二,都說他是太監,可我們小孩子經常偷看他那個地方,好像還是滿噹噹的,有模有樣的。

第三,他向來不出工,不幹農活,天天空在家裡看報紙,嗑瓜子,可日子過得比誰家都舒坦。還像養孩子一樣養著一對貓,寶貝得不得了,簡直神經病!」

先豎起「怪」的形象,接下來就是揭秘怎麼「怪」。可沒想到,一不小心,謎底就一直留到了結尾。

因為上校的形象是爺爺、父親、老保長、林阿姨等人共同建立起來的,故事講得斷斷續續、前前後後,所以剛開始我們可能連上校的生平都梳理不清,但就是在時間遊戲中,我們玩得不亦樂乎,自發地去梳理上校傳奇而複雜的一生,然後逐漸地,我們找到了故事線索——上校肚子上的字。

不論是上校在村裡被人譏笑,還是在「文革」期間被批鬥,後來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這個恥辱的印記。但實際上,這個印記正是上校面對日本人的強暴,頑強不屈的證明。當小諜讀到這裡時,突然覺得這還是我們熟悉的麥家。

麥家和他筆下的人物

在麥家過往的作品中,大多數情況都是認真講述一個短小的故事,但《人生海海》不是。全書沒有驚心動魄的潛伏細節或是戰爭場面,只有上校殘破而苦難的一生。當我們拼湊出一個完整的上校時,他已經瘋了。

上校這個人物寫得太好了!

講好一個人物,一直是麥家的專長。《暗算》中的阿炳、黃依依、錢之江;《風聲》中顧曉夢、李寧玉、白小年……每個人物都那麼有特點,讓人難以忘懷。

上校的人物形象是很多人拼湊出來的,卻一直能夠讓人把握一個主心骨。大多數人不知道他的經歷,靠傳聞拼湊出一個無所不能但又極其怪異的人:明明沒有被「閹」卻很多人喊他「太監」;因為小瞎子可能看到了他肚子上的印記,就讓其永遠「閉嘴」,即使這個舉動把他送進了監獄……

但知道他故事的老保長卻告訴「我」——上校是個英雄,是個堅定不屈、不畏強暴的真漢子,上戰場他是硬漢,拿手術刀他是神醫,做臥底他從未動搖,幾次身份轉變,他永遠對祖國抱有最深的愛。這就是上校的赤誠。

麥家的故事也是我們的


很多人讀完《人生海海》都哭了,這是因為在書的最後部分,麥家解釋了書名的含義。

「人生海海」這個詞,本是一句閩南方言,它表達的是人生就像是大海一樣廣闊,無論經歷了什麼困難,都要好好的活下去。

很明顯,這說的是上校的一生,但又何嘗不是我們的一生呢?

相比緊張刺激的諜戰故事,這裡不論是「我」和上校之間親厚的類似父子的情誼,還是「我」、父親、爺爺兩對父子之間隱晦的情感和微妙的關係,都讓很多讀者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充分結合時代背景、地域背景等的描述,讓很多年輕讀者得以窺見歷史的一角。

但是書中最讓小諜觸動的一個情節,大概還是和小諜的「諜戰」情結有關吧,那就是全書的線索——上校肚子上的字。那字是上校在抗戰期間被川島芳子擄走後所刺,那是這個「漢奸」對上校表達主權,同時也是上校此生最大的恥辱。他害怕人們因為看到這行字而認為他是「漢奸」,他為了保住這個秘密甘願當太監、當光棍、當罪犯。讀到這裡的時候,小諜和書中的「我」一樣,悲傷已經脹破了。

川島芳子

一個人,為了不讓別人產生誤會

明明從來沒有做過任何一件背叛國家的事

卻寧可犧牲自己的名聲、幸福

都要堅持自己對國家的忠誠

堅持自我的信仰

這是一件多難的事啊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上校的一生大概就是這樣。

相關焦點

  • 《神秘博士 第四季》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3.關於David Tennant: 第一次看《Doctor Who》看的是《火星之水》,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DTT。說實話看到DTT第一眼的印象並不好:眼睛總睜的那麼大,眼白太多,看著好累。臉上還有好多斑。表情又那麼誇張,感覺這個演員演技不太好。可是30分鐘之後,已經深深的被他所折服。大家都說DTT長的帥,甚至連很多男人都喜歡他。但我覺得DTT這麼深受喜愛的原因,是和他那精彩絕倫的演技分不開的。
  • 這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人生海海》這周抽空讀了這本豆瓣2019年度中國文學小說榜第一的著作,《人生海海》。作者是麥家老師,我也並不是合格的文學愛好者,所以起初對這個名字並不是很熟悉,後來才知道這位老師的成就也是極大的。麥家老師以第一人稱敘述故事,在這本書中塑造了多個人物形象,上校(另一個外號是太監)、雌老虎(父親)、老巫頭(爺爺)、活觀音(上校的母親)、林阿姨(上校的妻子)、小瞎子(他的父親是瞎子,謂為「大瞎子」)……這些綽號,無一不引起我的閱讀興趣,我迫切的希望了解到這些綽號背後的故事,讀著讀著,發現了人生海海的意思,「人生像大海一樣變幻不定、起落浮沉,但總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正如羅曼羅蘭曾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END -寫盡人情冷暖事,願我們都能擁有一束光
  • 除了羅曼羅蘭,世上還有另一種英雄主義叫周星馳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而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或許是羅曼羅蘭的「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愛它」。不過,如若從香港電影來看「英雄是什麼」這個問題。比較有代表性的答案是在成龍、李連杰以及周星馳身上。在上世紀,成龍、李連杰、周星馳都用他們的作品定義英雄這個命題。
  •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真相之後依然熱愛
    馬丁·利斯烏斯(MartinLisius),他具備專業的氣象知識和嫻熟的追風技巧,甚至可以根據天空、雲的狀態判斷龍捲風的動向,還可以根據聽聲音判斷風暴的距離,是位真正可以「觀天象」的「風暴語者」。這讓春夏幾乎要哭出來。 馬丁大叔的這兩句話,成了本期節目的神來之筆,我也因此對馬丁好感倍增,他不僅是個老辣的「風暴語者」,還是個內心充滿感悟的真男人。 鮑勃·迪倫在歌詞中追問,一個人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變成真正的男人?這個問題的答案,看看馬丁就瞭然了。
  • 電影 |《誰是被害者》真正的英雄主義
    也不禁試問,到底有沒有真正的罪犯呢?在《被害者》這部劇中,則問出了一象兩面中的另一個天問——誰是被害者?在功利的世界裡,是不是每個人都是被害者、每個人都是施與者? 網絡上,夫妻網絡對撕;生活中,至親對簿公堂,大家磕瓜都磕的都牙疼了。我的熱情總被誤解,你的示弱卻圖謀不軌。
  • 個人英雄主義在戰爭電影中代表一種自我放縱
    只有在米勒上尉集合倖存者,組成戰鬥小隊,才使得人們以整體作戰,摧毀了敵方碉堡,撕開德軍防線,取得當天勝利。從一個稍微不同的視角來看《黑鷹墜落》( Black Hawk Down,2002)講述了1993年美軍在索馬利亞的人道主義任務,其主題是「誰都不能拋棄。」任務本身並不含有這一層含義,可是遊騎兵和三角洲部隊的作戰專家們知道他們為何而戰:「為了你身邊的人。僅此而已。」凸顯出群體的重要性。
  • 活下來、活下去是一種英雄主義嗎?
    如果這篇文章,能引發一些這方面思考,或許就是採訪和寫作的最大意義。作為一個畢業不久的年輕人,我也曾非常迷茫和困惑過。我能理解,很多同學在畢業和快要畢業時面臨的焦慮和壓力。如今,各行各業都在「內卷」,很多人都不會一下子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會面臨來自社會價值的否定。但我現在意識到,真正重要的是,永遠不要把自己放在某個單一的價值體系中,工具性地衡量自己。
  • 《廚子戲子痞子》:這不是抗日劇,這是學生時代的英雄主義幻想
    市場來接受「非主流」,還是會比較困難,但這樣的電影是需要存在的。第十放映室評價之前的《殺生》:「不管怎樣帶著個人風格烙印,還是要滿足商業訴求為前提。從影片沒有遵循觀眾習慣的敘事方式還有情感營造方式,是私人化的創作。但我們的市場必須要給這樣的電影留下一席之地,保護暫時不能被當下市場接受的異類存在,這是文化基因多樣性所必須做的 。
  • 這世上,有一種氣質叫做吳秀波!
    這世上,有一種氣質叫做吳秀波!#TVR504#北京遇上西雅圖還記得北京遇上西雅圖裡的Frank(吳秀波 飾),以成熟男人的氣質及典型暖男的形象徵服了無數女人為他痴迷!老式眼鏡富有年代感、延續傳承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許多人更注重我們的社會缺失的那部分傳承一味創新已不能滿足新的審美要求復古、懷舊、年代感盛行於新潮流中設計師們紛紛將那些具有傳承的設計推到潮流尖端在崇尚復古懷舊的同時真正的延續
  • 《諜海追蹤》首播,衝突激烈,真正的當下題材,真正的都市諜戰
    這是對觀眾的一種善意提醒,不能把電視劇故事片當紀錄片看待,不能對號入座。只有當故事內容看待,才能讓編劇放開手腳,真正為觀眾呈現有趣的故事內容。這部《諜海追蹤》顯然在當下的故事性上,是非常豐富的。繼而,一場關於京海市的地下諜戰情報網絡迷蹤正式鋪開。原來,我們正在製造大海船(劇中話語,其實就是航母),這個敵方間諜組織想要搗毀我們的大海船計劃。順藤摸瓜,女販子的身份被確認。原來是一位專家教授的曾任秘書助理。這個小助理利用和教授工作的機會,竊取教授的工作成果。而教授方面,研究的就是一種造大海船的特殊材料。
  • 最好的軍旅題材和諜戰電視劇,非這兩部莫屬?
    軍旅題材的或者諜戰的電視劇有很多,在這裡我推薦兩部:《士兵突擊》和《偽裝者》。#我和國旗合個影#1 《士兵突擊》當年,作為軍旅題材的《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並不被人看好,而它的首播也確實符合預期票房。2006年12月26日在西安電臺首播,反響平平。
  • 親臨人生過山車的老爸,用親身經歷讓我領悟這世上唯一的英雄主義
    原文標題:親臨人生過山車的老爸,用最痛的親身經歷,讓我領悟這世界上唯一的英雄主義: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夕陽下的國王清真寺 @沙烏地阿拉伯KAUST一句被冠以雞湯多年的話:「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後依舊熱愛生活」。如果說哪個詞,你一看到,就不想再接著讀下去了,我猜可能是「熱愛生活」。
  • 蔡康永:這世上只有一種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如果這一輩子,我能實現我自己,那就是幸福。某個深夜,我錯愕地盯著手機屏幕,反覆回看這個片段,有一種戳心的感覺。他的話,讓我想起一個關於計程車司機的故事。放棄一份光鮮亮麗又高薪的工作,而非得當一名風餐露宿的「現代駱駝祥子」,這完全不合情理,不是嗎?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我們所追求的成功,無非就是做一份體面的工作,掙一份不菲的酬勞。所以,我們理所應當地忽略掉,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幸福的感知不同,自然對成功的定義也不一樣。
  • 世上只有一種人值得深交(深刻)
    -1-一個人他會打從心裡真正尊重你,絕對不是因為你口袋裡有很多錢。當你口袋裡有很多錢,他對你很有禮貌,那是對誰?對錢。等你口袋的錢都給他了,他對你的態度馬上轉變。所以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三毛說:朋友中的極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澀,清香但不撲鼻,緩緩飄來,似水長流。
  • POSH POSH x 經超 自在也是一種英雄主義
    中隱忍堅毅的凌雲徹《溫暖的弦》中玉樹臨風的貴公子朱臨路《法醫秦明之倖存者》中高冷嚴肅有人情味的冷麵神探秦明《白髮》裡「腹黑」深情的北臨大將軍傅籌細細想來經超好像是讓每個角色都在自己身上活了一遍這也讓我們更加期待即將上線的
  • 「英雄主義」在全世界回潮
    南風窗:從中國的影視文化來看,「主旋律」好像開始受歡迎了,比如電影《湄公河行動》、選秀節目《真正男子漢》都受到熱捧,一方面是「主旋律」的敘事方式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切中了某種社會心理?張頤武: 《湄公河行動》的確是一個典型。中國的船員被殺了,那麼恢復秩序的人是誰?
  • 諜戰樂土在何方——何亮亮《1950:香港諜戰》讀後
    國內的諜戰文學現狀卻是有喜有憂。國內大多數民眾第一次接觸此類題材可能要算剛改革開放時的陳璵小說《夜幕下的哈爾濱》了,今天看來這小說未能算是真正的諜戰作品,因為作家受時代所限,是照《永不消逝的電波》之類的「地下黨抗敵鬥爭」類型來寫的,只不過加了一點那時不多見的糾纏不清的敵我人物三角戀就轟動全國,由王剛主講的廣播劇聽眾甚至高達3億人次。
  • 評《脫口秀大會》:張博洋被淘汰,是英雄主義的失敗?
    只有輸不重要,才敢於輸,況且對一個創作者來說,輸的體驗完全可以轉化為一筆概率性財富。至於這筆財富通向哪裡,說不準,起碼是與脫口秀行業背道而馳的。沒有一定的英雄主義,又怎敢追求如此虛無縹緲的東西呢!張博洋絕不是佛,佛也不可能是英雄。整個國內脫口秀行業,只有一尊佛,那就是李誕。
  • 鄧家佳: 世上哪兒有什麼典型女人?
    演繹胡善祥的過程,就是展現A面如何吞噬B面,權力渴望如何吞噬人性的過程,這是胡善祥打動鄧家佳的點,也是這個角色經她的演繹後感染到觀眾的點,並讓她面對角色爭議時平淡如常: "這個角色一定會有爭議,這是由角色的複雜度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