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批重映作品之一,時隔十一年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風聲》的原作者麥家也是從當時火到了現在。只不過十一年過去,《風聲》的經典鏡頭還歷歷在目,麥家卻又塑造出了更加豐滿的人物形象,那就是麥家在去年出版的新書《人生海海》。
提到「麥家」和「諜戰」,你會想到什麼?
是《暗算》中一個個精妙絕倫的諜戰故事?
還是《風聲》中緊張刺激的那一夜審訊?
是殘酷而血腥的審訊手段?
還是敵我雙方智慧的博弈?
麥家的《人生海海》都沒有
《人生海海》是麥家最新的一部力作。他說:「這一輩子總要寫一部跟故鄉有關的書,既是對自己童年的一種紀念,也是和故鄉的一次和解。」
很多人說,在這本書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大概是因為麥家把自己對於故鄉、對於父親的複雜情愫全放進了這個故事吧。
《人生海海》肯定不能算是一本諜戰小說,但可能是因為某種情結,書中的主人公「上校」還是被安排了一段奇特的潛伏生涯。如果你想在書中看到以往那些諜戰小說的慣常情節,那很抱歉,這裡沒有。
《人生海海》的序幕是日常的,直到結尾也是。故事以「我」為第一人稱進行敘述,而「我」在百分之八十的時間裡都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所以總覺得有些顛三倒四、插科打諢,讓人忍俊不禁。
可怎麼看,這就還是麥家的手筆。因為它有麥家慣常的時間遊戲,有足夠的包袱,故事開頭就說,上校是全村最古怪的人:
第一,他當過國民黨軍隊的上校,是革命群眾要鬥爭的對象。但大家一邊鬥爭他,一邊又巴結討好他,家裡出什麼事都去找他拿主意。
第二,都說他是太監,可我們小孩子經常偷看他那個地方,好像還是滿噹噹的,有模有樣的。
第三,他向來不出工,不幹農活,天天空在家裡看報紙,嗑瓜子,可日子過得比誰家都舒坦。還像養孩子一樣養著一對貓,寶貝得不得了,簡直神經病!」
先豎起「怪」的形象,接下來就是揭秘怎麼「怪」。可沒想到,一不小心,謎底就一直留到了結尾。
因為上校的形象是爺爺、父親、老保長、林阿姨等人共同建立起來的,故事講得斷斷續續、前前後後,所以剛開始我們可能連上校的生平都梳理不清,但就是在時間遊戲中,我們玩得不亦樂乎,自發地去梳理上校傳奇而複雜的一生,然後逐漸地,我們找到了故事線索——上校肚子上的字。
不論是上校在村裡被人譏笑,還是在「文革」期間被批鬥,後來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這個恥辱的印記。但實際上,這個印記正是上校面對日本人的強暴,頑強不屈的證明。當小諜讀到這裡時,突然覺得這還是我們熟悉的麥家。
在麥家過往的作品中,大多數情況都是認真講述一個短小的故事,但《人生海海》不是。全書沒有驚心動魄的潛伏細節或是戰爭場面,只有上校殘破而苦難的一生。當我們拼湊出一個完整的上校時,他已經瘋了。
上校這個人物寫得太好了!
講好一個人物,一直是麥家的專長。《暗算》中的阿炳、黃依依、錢之江;《風聲》中顧曉夢、李寧玉、白小年……每個人物都那麼有特點,讓人難以忘懷。
上校的人物形象是很多人拼湊出來的,卻一直能夠讓人把握一個主心骨。大多數人不知道他的經歷,靠傳聞拼湊出一個無所不能但又極其怪異的人:明明沒有被「閹」卻很多人喊他「太監」;因為小瞎子可能看到了他肚子上的印記,就讓其永遠「閉嘴」,即使這個舉動把他送進了監獄……
但知道他故事的老保長卻告訴「我」——上校是個英雄,是個堅定不屈、不畏強暴的真漢子,上戰場他是硬漢,拿手術刀他是神醫,做臥底他從未動搖,幾次身份轉變,他永遠對祖國抱有最深的愛。這就是上校的赤誠。
很多人讀完《人生海海》都哭了,這是因為在書的最後部分,麥家解釋了書名的含義。
「人生海海」這個詞,本是一句閩南方言,它表達的是人生就像是大海一樣廣闊,無論經歷了什麼困難,都要好好的活下去。
很明顯,這說的是上校的一生,但又何嘗不是我們的一生呢?
相比緊張刺激的諜戰故事,這裡不論是「我」和上校之間親厚的類似父子的情誼,還是「我」、父親、爺爺兩對父子之間隱晦的情感和微妙的關係,都讓很多讀者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充分結合時代背景、地域背景等的描述,讓很多年輕讀者得以窺見歷史的一角。
但是書中最讓小諜觸動的一個情節,大概還是和小諜的「諜戰」情結有關吧,那就是全書的線索——上校肚子上的字。那字是上校在抗戰期間被川島芳子擄走後所刺,那是這個「漢奸」對上校表達主權,同時也是上校此生最大的恥辱。他害怕人們因為看到這行字而認為他是「漢奸」,他為了保住這個秘密甘願當太監、當光棍、當罪犯。讀到這裡的時候,小諜和書中的「我」一樣,悲傷已經脹破了。
川島芳子
一個人,為了不讓別人產生誤會
明明從來沒有做過任何一件背叛國家的事
卻寧可犧牲自己的名聲、幸福
都要堅持自己對國家的忠誠
堅持自我的信仰
這是一件多難的事啊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上校的一生大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