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午,記者從「美好合肥『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過去五年,是合肥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幅度最大、效果最好的五年。
「十三五」空氣品質保持「雙降一升」,2020年,全市PM2.5、PM10分別為36、5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分別下降42.4%、33.1%;空氣品質優良率85%,較2015年提升了13個百分點。2020年巢湖水質由2015年劣Ⅴ類好轉為Ⅳ類,全市15個國考水質斷面全面達標,「母親河」南淝河迎來治理「拐點」,環湖十大溼地建設初見成效,「綠色」成為合肥發展的鮮明底色。
【汙染防治】
五年間打響7大標誌性戰役
合肥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秦虎介紹,「十三五」以來,合肥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深做實「河湖長制」,縱深推進巢湖綜合治理,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好南淝河治理,強力推動突出環境問題解決,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呈現出協同共進的生動局面。
「制定出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相繼打響藍天保衛戰、碧水攻堅戰、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水源地保護攻堅戰、巢湖綜合治理攻堅戰、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等7大標誌性戰役,形成『1+7』作戰體系。」秦虎介紹,在過去五年,合肥出臺了「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統籌抓好重點領域汙染防治。制定合肥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辦法,構建了「職責-考核-問責」的閉環工作機制。
【水環境治理】
244億投入環巢湖生態保護與修復
「十三五」期間,合肥精心做好「水文章」,馳而不息傾力治水,多管齊下不斷提升水環境治理能力,營造巢湖良好生態環境。
2020年,原劣Ⅴ類河流南淝河、派河、十五裡河、雙橋河水質分別改善至Ⅴ類、Ⅳ類、Ⅲ類。城區建設、提標汙水處理廠13座,汙水處理總規模達到245.5萬噸/日,較「十二五」末增加136萬噸/日。借鑑「新安江模式」,合肥在全省率先實行地表水質生態補償機制,在59個跨界斷面、國考斷面開展汙染賠付金、生態補償金「雙向補償」。截至2020年11月份,各縣(市)區、開發區產生汙染賠付金6110萬元,獲得生態補償金5910萬元。合肥市共計獲得省級水環境生態補償資金2950萬元,位列全省第一。
在巢湖綜合治理方面,連續實施六期環巢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44億元。出臺《巢湖漁業生態保護區漁民退捕轉產實施方案》,投入資金2.78億元,共拆解船隻2144艘,1342戶漁民退捕轉產,完成巢湖漁業保護轉產試點。當前,巢湖水質向好態勢得到有效鞏固,城湖共生的和諧景象正在顯露。
[大氣環境治理】
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清零
「十三五」期間,合肥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以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等「五控」為抓手,抓好空氣汙染防治。
秦虎介紹,合肥通過開展全市散煤集中整治行動,停運16戶散煤銷售網點,沒收小煤爐1800餘個。淘汰治理工業爐窯64臺。全市4家火電廠、6家集中供熱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全市3座儲油庫、283家加油站、239臺油罐車全部完成油氣回收改造。10110家餐飲經營戶完成油煙汙染專項綜合整治。劃定並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登記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1.4萬條,核發環保標牌1.03萬個。實施全國首例柴油車遙感監測排放超標處罰案例,實現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清零。
「十三五」空氣品質保持「雙降一升」,空氣品質優良率85%,較2015年提升了13個百分點,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圓滿收官。
[綠色發展】
新能源汽車突破27萬輛佔全國5.5%
「十三五」以來,合肥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如今「綠色」已成為合肥發展的鮮明底色。
秦虎介紹,合肥加速產業結構調整,2016-2019年,全市工業投資、技改投資平均增速分別達13.5%、13%。全市戰新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1%,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4.7%,全市單位GDP能耗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
「合肥通過推進綠色發展方式,淘汰一批落後、汙染企業。」秦虎介紹,2020年以來,全市共排查出「散亂汙」企業391家,基本完成整改。調整城市運輸結構,倡導綠色出行。其中全市推廣新能源汽車4.1餘萬輛,累計總量突破27萬輛,約佔全國總量的5.5%。調整用地結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編制完成《合肥中央公園總體規劃及景觀設計》,著力打造合肥為優質優良宜居宜業的生態高地。李孝林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蔣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