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一篇關於如何杜絕中小學在職教師有償補課的文章,有網友如是評論:「我覺得學生由義憤填膺的網友和家長教最好!他們自認為深知教育弊端,一定會動力滿滿,一定能把握方向!」
這條評論我專門保存了下來,寫在這篇文章中,就是想說明一下,大家義憤填膺的不是教師這個群體,而是那些違規有償補課的老師,並非針對整個中小學教師群體。
本文內容又涉及老師和學生,所以先聲明一下,並不是要開黑老師,而是就事論事,聊聊陝西城固潤東九年制學校六年級三班那個學生被同學打臉的處理情況通報。
這則情況通報由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發布,文中陳述了事實經過,給予班主任張老師警告處分,校長也被誡勉談話,責成事發學校開展為期1個月的師德師風專項整頓,以杜絕此類事情的再次發生。
從處理的情況來看,大家對結果沒有什麼爭議。出了事情嘛,總得有人來承擔相應的後果及責任。但是,通報中關於那名學生被打的文字表述,怎麼看都覺得有些怪怪的味道。我們一起來看看通報中的表述:
「因班主任張某正在處理其他班務,而對此採取了不當的處理方式,導致同班幾名學生對蘇某臉部進行拍打。」
明明就是打耳光嘛,卻表述為「對蘇某臉部進行拍打」。看到這樣的文字表述,第一反應就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漢字,太有魅力了。本是「暴風驟雨」的畫風,瞬間變成「和風細雨」,真是難為情況通報的執筆人了,能想出如此「精妙」的語句來描述。
帶過小孩子的家長都知道,躺在搖籃中的嬰兒,有時候很乖巧,忍不住就用雙手輕輕拍打小傢伙那胖嘟嘟的小臉,往往會引來小傢伙的笑意。這樣的拍打,完全是愛啊!
看到城固縣教育體育局情況通報中關於打臉的描述,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家長輕輕拍打幼兒臉頰的場景,忍不住有種想笑的感覺,可怎麼也笑不出來。
明明就是打耳光,為啥不在情況通報如實描述,轉而換成「對臉部進行拍打」如此柔和的文字進行記敘,是為了通報更具親和力,還是在儘量弱化事情的嚴重性?如果只是拍打臉部那麼簡單,又何須對班主任老師進行處理呢?
想到這些,似乎又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情況通報是對反映情況者的交代,是對公眾輿論的回應,對在校學生和老師有積極的教育警示作用。如果通報對事實本身的描述都不夠準確的話,難免會給大家留下遮遮掩掩的不良印象。反正都要處理,而且結果已經出來了,又何必遮遮掩掩呢?
班級同學相互打架,老師處理方式欠妥,類似情況在所難免,以前有,以後也不消失。通報類似事情的處理情況,還是要客觀陳述,還原事實全貌,不刻意誇大,也沒有必要專門糾結如何表述的問題,那樣的情況通報,才會更加深得人心。
當然,也可能是我曲解了「對蘇某臉部進行拍打」的描述,總覺得有些怪怪的。友友們,通報的內容已貼圖在文中,您覺得如此描述,準確嗎?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不妥,請聯繫速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