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竁(cuì)、李杲(gǎo)、吳轟(hōng)、高 頔(dí)、傅 廣 羙(měi)……新 學 期 開學,老師們遇到的第一個挑戰竟是「如何正確讀出學生的名字」。
這兩天,網絡上熱傳的一份小學新生名單引發廣泛關注:全班16名學生的名字中,竟出現了8個生僻字。此外,還有「劉小靈童」「程門立雪」等四字名字,頗具趣味和古味。
記者在滬上中小學了解到,時下,生僻字成了孩子姓名裡的「熱門字」。對此,教育界人士認為,這不僅是社會文化心理的集中體現,也折射出年輕家長對於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心情。
見怪不怪,生僻字成新生名字中的「熱門字」
新學期開學,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一年級4班班主任金慧玲遇到了一件頗具挑戰的事——認識學生名字裡的生僻字。
訾(zī)、燏(yù)、醵(jù)……金慧玲說,日常生活中,這些字很少遇到。於是,她拿到學生名單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捧起《新華字典》,把這些生僻字的讀音、寓意一一查清楚,並標註在新生手冊旁。
「如果老師連學生名字都讀錯了,一來對學生和家長不夠尊重,二來也有失教師的職業素養」。
學生名字中帶有生僻字,老師面臨點名尷尬。
不少小學班主任都有類似感受:這幾年,生僻字越來越多見於學生名字,已有些「見怪不怪」了。
一位滬上小學校長粗略統計了一下,今年該校共有360名新生入學,幾乎每班都有一兩名學生的名字中有生僻字。
今年,這所學校的一年級 新 生 名 單 中,出 現 了 嫕(yì)、祾(líng)等更高難度係數的生僻字,大部分老師表示「聞所未聞」。
名字是家長期盼和社會文化心理映射
名字人人都有,看似簡單,卻承載著多重意義——它不僅是一個人的稱呼,是區別於他人的重要標識,同時也是家庭文化品位的集中體現。
為孩子起名,是家庭裡一種頗具儀式感的事,名字寄託著父母對孩子未來人生的美好祝願和期冀。比如,嫕(yì)寓意著「柔軟、和順」;祾(líng)同福,有吉祥之意等。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說,中國人對文字向來具有敬畏之心,大多數人認為,具有美好寓意的語言文字具有正向映射的作用,能給人帶來好運氣和精氣神,從這一點來看,家長們選擇這些好詞、好字作為孩子的名字,理所當然。
如今,生僻字入名現象越來越多,體現出年輕一代家長追求個性、標新立異的個性與心理。徐默凡說,中國人口眾多,尤其是大姓比較集中,家長選擇生僻字更多是為了賦予孩子一個獨一無二的名字,從而體現出各自與眾不同的文化品位。
靜安區閘北第二中心小學校長趙蔚秋還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兩年,「若曦」「瓔珞」等具有宮廷風、書畫氣的名字,頻繁出現在新生名冊上。對此,徐默凡認為,名字歷來都會受到社會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近年來古裝戲、玄幻劇熱播,這種流行文化也會反映到家長給孩子的起名當中。
作為一名教育管理者,趙蔚秋從家長的育兒心態上讀出了生僻字入名的另一層含義。她說,80後家長盼望孩子擁有不一般的燦爛人生,從名字的設計和出處上可謂用心良苦,這個細節多少也折射了當代家長的集體焦慮——從名字開始,人生的起跑線一步也不能輸。
用生僻字起名應慎重考慮
滬上一位小學校長坦言,家長給孩子起名,是否要用生僻字來追求獨特還需慎重思考。至於部分家長用無釐頭的字詞為孩子取名,更不可取。
從孩子身體發育來看,低年級孩子手部小肌肉尚未發育健全,一些筆畫數較多的繁體字、生僻字書寫起來難度較高。
成年後,即便隨著輸入法詞庫的不斷擴充,想要在電腦上打出這些生僻字也並不容易。此外,小夥伴若不認識孩子的名字,時常叫錯,甚至以此為由給孩子起綽號,還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傷害。
這位校長以自己女兒名字為例,她為女兒起名「蓴」,結果,女兒在參與不少比賽時,主辦方都把孩子的名字錯寫為「純」,由此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也錯失了不少機會。
華東師範大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文自修》主編王意如教授也提及,姓名說到底還是一個符號,起名應以好寫、好記、好叫為原則。生活中常用的漢字足夠為孩子選擇一個好名字。
「家長對於孩子的美好期盼可以理解,但沒必要費盡心思地去找一些刁鑽字起名,一個人要讓別人記住,最終還得憑藉良好的品格,而不是靠名字,這點家長們都應懂得」。
編輯: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