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人民網
近日,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三家視頻網站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六家影視公司,發布了《關於開展團結一心 共克時艱 行業自救行動的倡議書》。
在這份倡議書裡,影視行業「只能漲不能降、只要利益不擔風臉的不合理報酬要求」又一次成了眾矢之的。
疫情之下,影視行業受到重創。倡議書裡說,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僅影視劇行業就有大約60個劇組停拍,100個項目延遲,預計今年電視劇產量將比2019年減少30%。
播出機構各項收入大幅下滑,僅廣告收入平均跌幅就超過了30%。
製作機構流動資金緊張,影視行業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縮水,僅一季度全國就有6600多家影視文化機構註銷。
由此可見,影視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承受著壓力,經營困難,把居高不下的片酬降下來確是渡過難關的辦法之一。
怎麼「共克時艱共降成本」,倡議書給出了具體意見,比如,「積極響應相關行業協會提出的合理匹配製作成本的意見,呼籲困難時期行業上下遊、相關產業鏈、行業各工種、所有影視劇組、綜藝節目組齊心協力,共克時艱,緊縮開支,慎投資,抵制只能漲不能降、只要利益不擔風臉的不合理報酬要求,回歸市場接受的合理價格。」
大家統一行動,容易形成合力。但是從根本上看,片酬降低,還是得靠市場本身發揮作用。行業不景氣,勢必會讓投資減少,投資減少又勢必會壓低包括片酬在內的成本支出。
所以,降片酬在不景氣周期中是自然而然的事,這個呼籲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片酬降下來,不一定就會影響影視質量,質量得搞上去。《武林外傳》熱播時,裡頭的演員都是沒什麼名氣的,低片酬,但受到大家熱捧。
《士兵突擊》風靡大江南北時,其中也就王寶強大家熟悉一點。可見,好劇有底氣拒絕要價高的明星,甚至有能力捧出自己的明星。
再比如,紅了幾十年的央視春晚,它給的報酬也不高,可是恐怕很少有人會拒絕上央視春晚。
央視春晚憑的是什麼?因為自身口碑和市場地位,它不靠明星,而是明星靠它。
當然這樣的例子很難複製,但其中的邏輯顯而易見。
不看重明星,要看看自己能不能發揮其他方面的優勢。很多已經成功的影視劇,其成功原因在於劇本和製作,明星只起錦上添花的作用。
不妨把押寶的重心偏移一下,從明星移到作家、編劇、導演、製作人員身上,因為明星片酬降低不必然產生劣作,而故事不好、製作粗劣才是會要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