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西塔:30萬韓粉的選擇、最權威的西塔攻略
關注微信公眾帳號:zuixita
說起吃,沒有哪個國家比得上中國,所以中國人到國外,無不覺得沒吃的。韓國雖說是近鄰,但畢竟還是有差異,不少人甚至說,到韓國吃飯就像進了廟,言下之意就是缺油水。的確,韓國的飲食以清淡為主,但這並不代表韓國沒有美食。
都知道韓國的泡菜很有名,泡菜就是韓國的第一美食,營養好味道好還美容,是韓國人頓頓離不了的菜。除了泡菜,韓國人還離不開辣醬,泡菜裡有,烤 肉上有,麵條裡有,海鮮上有,生菜黃瓜蘸辣醬就是一道菜。可以說,韓國菜的特點之一就是辣。這種辣和中國的辣不一樣,中國的辣是香香的鹹辣,而韓國是甜甜 的幹辣,吃時不覺得,咽下去辣得人直喘粗氣。
韓國有一種小吃,類似中國的年糕,圓柱形,長長的被切成一小截一小截,放在煎鍋裡用紅紅的辣醬拌了,煎熟吃。在很多餐館中都有這種小吃。
在韓國的飯館吃飯,一般都是脫鞋上炕盤腿就餐。房間小小的,桌子矮矮的,要是人多如宴請時,這些小房間的牆壁就像百葉窗似的可以拉上去,要多大 空間隨時可以變化調整,十分方便。客人們通常都是分坐在一張張方桌兩邊,房間多長桌子就可以拼多長,這讓我想起幼兒園小朋友排排坐分果果的情景。
韓國也是一個多禮的國家。吃飯還好說,喝酒可就不一樣了。他們給別人敬酒時,拿著自己的酒杯,遞給對方,倒酒半杯,被敬者轉身、背臉、仰頭喝酒,再回敬。喝酒時給人一個後腦勺,真有意思。
韓國的經典:冷麵和煎餅
煎餅也是韓國比較有名的食物,但比中國的厚,裡面常常夾著魷魚絲之類的東西,而且多是手掌大小,捲起來很方便。還有一種用土豆粉做的煎餅,要蘸著調料吃,味道很好。類似中國的飯食還有餃子,大多是煎餃、蒸餃,饅頭也有,只是都帶甜甜的餡,好像厚皮的豆包一樣。
韓國的冷麵想必都聽說過。在冰鎮的甜酸冷湯中,放著一團細細的麵條,上面臥著兩塊白煮蛋,還有兩片水梨或蘿蔔,十分好吃。冷麵主要有用蕎麥麵做 的平壤冷麵和用土豆做的鹹興冷麵,食用方法也可分為加湯的和用辣椒醬拌的兩種,口感十分筋道光滑。炎炎夏日,盤腿一坐,來一碗加冰冷麵,爽呆了!
韓國人請客吃飯一般都是吃烤肉,就是將牛肉或牛排用佐料滷醃好,放在鐵板上烤熟。蒜、辣醬、生菜葉、泡菜自然少不了,高級一些的就多幾樣海鮮, 用菜葉包著肉吃,味道很不錯。還有一種火鍋,類似日本火鍋,其實就是煎鍋。在平底鍋裡放上肉片、洋蔥、金針菇等,加入醬油,煎熟蘸調料吃,就是味道有點 甜,吃多了有些膩。韓國人不喜歡油膩,當鍋裡的肉滲出油時就用紙巾吸去。
拌飯也是韓國有代表性的美食,就是把白米飯盛在用石頭做的厚重的大碗裡,那碗燒得熱熱的,放入肉、蛋、豆芽之類的菜,加進辣椒醬拌勻後吃,味道並不十分好,但是有鍋巴,脆脆的很香。
韓國人很講究滋補,他們在三伏天也要吃參雞湯。參雞湯是用童子雞加糯米、人參、棗等燉至爛熟,蘸鹽吃,據說很有營養。說起湯來,還有用牛骨牛肉熬製的牛肉湯,味道很鮮美。
韓國料理三大寶:泡菜、大醬和醬缸
韓國飲食以自然為本。韓國的醬和泡菜延續了數千年的歷史,蘊含著久遠的傳統。有時是原汁原味,平平淡淡;有時又是華麗無比,令人不忍食用。從豪華的宮廷宴席到簡單的四季小菜,韓國飲食具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和風韻。
第一大寶:泡菜
人類學家馬文哈裡斯在《食物與文化之謎》一書中寫道:「告訴我你吃什麼,那麼我可以知道你是誰」。韓國人會說:「我們吃泡菜,所以我們是韓國 人」。在韓國,沒有泡菜的飯桌令人難以想像。韓國人對泡菜情有獨鍾,每家都有專門保管泡菜的「泡菜冰箱」。泡菜味道辛辣,調味品味兒濃,非常爽口。即使是 發酵了一個冬天的泡菜,吃起來也如新鮮白菜般爽脆。吃油膩的東西時吃泡菜,可以爽口;跟清淡的東西一起吃,則更令人感覺清淡。韓國泡菜跟以酸味為主的中國 泡菜不同,更有別於沒有發酵過程的日本泡菜。自然發酵而成的韓國泡菜與其說是食物,不如說是藥物,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乳酸菌有助於消化,據說還具有防癌作 用。泡菜蘊含著韓國人的民族魂,是韓國的又一代名詞。
第二大寶:大醬
韓國人一直深信「食物味道全靠醬味」,認為再好的原料,若沒有醬味作鋪墊,也絕對做不出好菜。因此,大醬、辣椒醬和醬油是韓國家庭一年裡最重要 的家底兒,這三種醬蘊含了韓國飲食的秘訣。由大豆做成的大醬,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植物性脂肪等營養成分,還含有豐富的能消除膽固醇的維生素E,對預防疾病 十分有效。現在,在商店裡,大醬、辣椒醬和醬油隨處可見。但是,很多住在農村的人還是用自己獨特的秘方親自做醬吃。
第三大寶:醬缸
在韓國農村住家的向陽地,總能見到整整齊齊擺放著的大小醬缸。延續了數千年的韓國醬,放在醬缸裡,味道越來越濃鬱。醬缸能吸走對人體有害的毒 素。若裝水,則可過濾掉水中的有害成分。雖然一年四季氣候有變化,但由於醬缸能保持內部溫度,所以醬味不會改變,食物長期保持新鮮。醬缸可以說是貯藏韓國 風味的寶庫。
韓國粘糕有「三心」:誠心、愛心和孝心
韓國粘糕,也被稱為「米糕」,是用蒸熟的糯米粉團製作而成,它在韓國傳統飲食中可稱得上是節日食品的「臺柱子」,例如孩子的第一個生日、婚禮,以及六十大壽(在韓國的傳統理念中,六十歲大壽意味著人生的一個新開始)等,人們製作並吃粘糕,以祈求平安。
雖然韓國粘糕在英文中,也被稱為「米糕」,但它與西方糕點相比,製作方法完全不同。韓國粘糕使用的原料是糯米粉而非麵粉,裡面既沒有加入黃油, 也沒有牛奶、雞蛋等原料。根據所使用的其他食材不同,韓國粘糕共有三四百種之多,這些食材包括穀物、大豆、花生、紅棗、艾篙、南瓜、芝麻和香櫞等等。
韓國粘糕的製作過程也多種多樣,不過大多數還是非常傳統的方法:
首先,將糯米研磨成糯米粉。接下來的一個步驟,可根據所製作粘糕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法。有些人喜歡將糯米粉弄溼後,直接放入陶罐內蒸熟;另一 些人則喜歡在糯米粉中加入適量熱水,然後揉成糯米糰,之後,再將揉好的糯米糰蒸或煮熟。然後,可將蒸熟的糯米糰敲打成一定造型,或者油煎。
其他諸如給粘糕塗抹上各種顏色,或點綴上一些顏色豐富的食物的過程,則可製成各種各樣的特色韓國粘糕來。
韓國粘糕,在韓國傳統歷史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考證,在韓國吃粘糕幾乎是和吃穀物的歷史一樣長,早在中國三國時期之前就已存在。據說粘糕裡還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節日送禮不能缺了粘糕,尤其送娘家禮中不能缺;搬家的時候,還有做粘糕分給鄰居的習俗。
如上圖四個人,下一秒哪個人最危險?
先想好,答案在下面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獲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