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在上帝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所有方面都平等。沒有人比其他人更聰明,沒有人比其他人更好看,沒有人比其他人更強壯或敏捷。這一切平等源自憲法第211、212 和213 修正案,源自美國助殘總會會長手下警員的不停警戒。但生活裡的事情仍不盡完善。例如,春天將至的四月還是使人狂躁。電影《千鈞一髮》中,人類從出生開始,基因就要決定一切
這是小說《2081》的開頭。馮內古特用短短幾百字就帶我們進入一個充滿黑色的未來世界。在《2081》中,馮內古特杜撰了一個走向極端社會公平的世界。2081年,社會試圖建立絕對的平等自由:強壯的人要負重;美麗的人要戴上面具;聰明的人要戴上一種特製的聽筒,裡面會不斷發出刺耳的噪音來幹擾他們進行思考。這個故事不禁讓人反思:
這是我想要的「人人平等」麼?也許到那一天,我們都擁有了一樣的心智,一樣的幸福,但同時也變得一樣平庸了。
傳統的科幻小說家是從宇宙角度看問題,想像地球之外的生存形態。而馮內古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用科學幻想的意境諷刺現實,將荒誕不經的幻想與重大的現實題材結合在一起。
馮內古特自己也說過他的科幻小說是為了讓人類看清楚科學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以及如何考慮其中的好壞。
無論"作為科技發展的受益人,我們又會在未來失去什麼?"還是"我們正在利用各種由核能和石化燃料所製造的熱力學狂歡,來謀殺這個星球的維生系統。"
即使是在過世12年後,馮內古特對科技和政治的清醒認識總能讓許多人為之折服。他依舊在向人們訴說著自己的黑色幽默,以及幽默背後的虛無感,虛無感背後對世界的憂患意識。
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1922.11.11—2007.04.11)這位酷老頭被譽為「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在20世紀後半葉,他被譽為後現代主義文學的旗幟人物。其作品風靡一時,美國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本。
《紐約時報》稱他為反主流文化運動的經典作家,《英國衛報》認為他是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人文者之一。無論如何,他是20世紀最富有想像力的文學天才。
在《五號屠場》《冠軍早餐》《囚鳥》等名作裡,他以荒誕絕望、黑色幽默風格寫盡災難、戰爭和悲劇,呈現戰後美國光怪陸離的生活樣貌。然而,長篇小說之外,馮內古特的數十篇短篇小說則常被遮蔽。
今年,他的短篇小說在國內首次完整成集出版。
在馮內古特逝世十周年之際《2081:馮內古特短篇小說全集》的編訂問世(以原版上市時間為準),集大成式呈現作家短篇成就,收錄了他生前發表、先在雜誌後結集、生前完成但未發表的所有短篇作品。
這位大師身上的標籤有很多:酷、反叛、分裂、抑鬱、想像力豐富、聰明、淵博、黑色幽默……
那馮內古特到底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就好像我們讀他的作品,感受是複雜的,很難歸類,既科幻又現實,既荒誕又嚴肅,既絕望又充滿著強烈的愛。
2007年3月,85歲的庫爾特•馮內古特在家中不慎跌倒,傷及腦部,4月11日去世。這個酷老頭沒有食言:不自殺,因為不能給孩子們做壞的示範。(事實上他多次為自己設置過各種死法,並覺得海明威的死法全無創意。)
馮內古特說他最喜歡的自殺方式是:駕著飛機,全速撞向吉力馬札羅,一切都很美好。
馮內古特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菸民。他從十二歲開始就加入菸民行列,到八十幾歲還在抽。對於抽菸這一嗜好,他說世界末日的到來不會那麼快,吸菸是一種相當有保證、相當體面的自殺方式。
馮內古特的作品中那種「大雜燴」的感覺,跟他本人的奇特經歷有關。
他出生在1922年美國的一個德裔家庭,從小接受的是美國人的教育。其父親是建築師,後來經商,但趕上了經濟大蕭條,整個家庭陷入危機。1944年,他放棄學業,入伍參戰。回家探親期間,患有抑鬱症的母親選擇了自殺。那年馮內古特22歲。
馮內古特的家族留給他的死亡陰影,是他一生都沒法驅散的。他的爸爸得了癌症去世,他的姐姐在41歲時得了癌症,他的哥哥是個科學家然後也得了癌症。馮內古特對於死亡熟悉的過早了。
馮內古特在學校裡並不是一個好學生,在康奈爾大學讀生物學的他成績很不理想,正是快讀不下去的時候發生了珍珠港事件,他主動參軍去了戰場。二戰結束後,他結婚並回校補讀了人類學碩士學位。戰爭期間,馮內古特在德勒斯登被俘虜,這段經歷在他內心揮之不去,成為日後他作品中的珍貴資料。後來記者採訪,馮內古特說當時德國士兵看了他的名字,驚訝說你是一個德國人,你為什麼要跟自己的兄弟作戰打。他一臉的詫異,覺得這個問題無知又可笑。
《五號屠場》裡特別提到了這段戰俘營經歷。德勒斯登是一個完全沒有戰略意義的中世紀小城,這裡有一群英美戰俘,但一場荒謬的轟炸竟把戰俘營炸光了,數十萬條生命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判了死刑。整個事件異常的荒謬,瘋狂程度令人戰慄。這就是25歲的馮內古特的真實經歷。他是轟炸中唯一剩下的七個美國人。經歷過這種恐怖戰爭的人很難不抑鬱,不感到現實社會的荒謬。
馮內古特這個二戰老兵回國後,和大多數人一樣過上了工薪生活,做過不少工作,比如經銷汽車、寫軟文等等。他還以曾經開過汽車經銷公司的經歷調侃了諾貝爾文學獎。他說:我過去是一家瑞典牌子汽車經銷公司的老闆兼經理,後來業績慘澹,公司就倒閉了,那次經商失敗的經歷,大概解釋了瑞典人不給我頒獎的原因。
一開始寫作,他創作的長篇小說並沒帶來什麼聲望和認可,倒是每周為雜誌撰寫的短篇小說很受讀者喜歡,而且報酬不菲。馮內古特的短篇放在雜誌上總是吸引力十足。敘事乾脆利落,善於營造場景,人物設定有漫畫感,對話精巧,黑色幽默的風格已初見端倪。他作品中的幽默背後蘊含著深深的荒誕和痛苦,看出來他是一個非常抑鬱的人。在《沒有國家的人》中,他寫道:我目睹過德勒斯登( Dresden)的毀滅。我見過這座城市先前的模樣,從空襲避難所出來以後,我又見識到了它被轟炸後的慘狀,我的反應之一當然是笑。上帝知道,這是靈魂在尋找寬慰。任何題材都可以當成笑料。我想,納粹集中營的死難者也會發出一種陰森恐怖的笑。雖然馮內古特以「徹底的悲觀主義者」自居,但他內心還是有著非常強大的人道主義和愛。這才是他所有作品的起點——關心人類,希望人類變得更善良。他曾給一個叫喬的年輕人信裡寫到:這裡夏天炎熱,冬天寒冷,這是一個圓形的、潮溼的、擁擠的地方。喬,你充其量能在地球上待個一百年左右。我知道的唯一一條規則是:喬,你他媽的真該與人為善。
馮內古特諷刺的東西特別多:對技術統治的諷、對現代文明的諷刺、對宗教的諷刺等等。但他並非全盤否定,他只是一直在調侃這一切。他仇視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一種對事物的簡化或概念化方式。比如說宗教、科學、情感本來都是很複雜的、有魅力的事情,但現代社會迅速簡化了它們,讓人不用思考,變得淺薄,人的自由意志也就無從談起。他說他的科幻小說是為了讓人類看清楚科學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以及如何考慮其中的好壞。
出身人類學的馮內古特還在大學裡教授一門創意課——「故事的形狀」。他一上講臺就畫了一個橫軸,一個豎軸,告訴大家一個故事的形狀是什麼樣的。正域代表這個主人公的命運很好,很開心;負域說明他的運氣很一般,生活很悲慘;橫軸是故事的開始和故事的結尾。
然後他一邊講灰姑娘的故事,一邊開始畫線。當灰姑娘遇到王子(線越畫越高),又弄丟了水晶鞋(線懸崖式下降),最後王子找到了她,幸福的在一起(線反彈,在正域裡無限上升),他說很多故事都是這樣的形狀。《哈姆雷特》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哈姆雷特是從負域開始的,一直都在低潮沒有大起大落,最後也沒有交代結局。所以他覺得《哈姆雷特》更偉大,因為這更像世界上所有的故事,人們沒法知道生活的真相。
他說所以你不能以為遇到了一個王子,那就是好事,或者你的玻璃鞋不見了就一定是壞事。因為人類的局限性,結局你是看不到的。第一部體現馮氏黑色幽默的長篇是《五號屠場》。主人公畢利是一個外表荒唐可笑又玩世不恭、但意識十分清醒的人。他眼裡滿是對世界的預見和警告。故事中,畢利穿梭在四度空間的人,目睹了各個星球發生的諸多事件,以及地球上人類進行的一連串的「自殘」事件。《貓的搖籃》從「原子彈之父」霍尼克博士的三個人講起。霍尼克是一個對現實生活和人類命運漠不關心的物理學家,在製造了原子彈之後,又研製出一種「九號冰」,它能使一切水分瞬間凝固。博士死後,他的三個子女私分了九號冰,用在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其中,大兒子把它獻給加勒比海一個島國的統治者,換得高位。而該國的統治者和宗教領袖勢不兩立,社會政治極度混亂,最後上演了一次決心意外的飛行表演,失事導致九號冰宮從空中散落,造成了世界的毀滅……
這個幽默荒誕的故事背後,是人類不計代價的瘋狂追求。人類的愚蠢與技術一起統治世界時,將會發生多麼可怖的事情。
他的每個故事都像一則寓言。既科幻又寫實,既荒誕又嚴肅,既悲觀又充滿幽默,既又真誠表達了對世界的憂患意識。
全書按主題分為
「戰爭」「女性」「科學」「浪漫」「名望」「品行」「樂隊指揮」「未來」八個部分,馮內古特將人類在當今社會中變成了戰爭機器、科技產品、金錢產品的傀儡的悲劇命運用嬉笑怒罵的方式呈現得淋漓盡致,精巧又完整地呈現出馮氏獨特的智慧、幽默、人性關懷與藝術技巧。在每一個主題之前,編者還親自撰寫了介紹一系列小說背景的短篇導讀,讓更多對馮內古特感到陌生的讀者,充分了解這位世界著名小說家的創作經歷與作品內涵。老書迷和考證專家也將從中得到新的啟發。如果你喜歡馮內古特,那一定不想錯過這本《2081:馮內古特短篇小說全集》!
本欄目內容是新經典與朋友們的友情互推,推薦文案由對方提供,由本平臺把關,但並不代表新經典觀點,請大家獨立思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的公號關注。謝謝大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