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有志者,事竟成。無論是小時候在家中,還是長大後走向社會,總會聽到來自周圍人的鼓舞:只要努力,夢想就會實現,因為每個人都擁有無限的潛力。
日本導演北野武卻「毒舌」地指出:人人不是生而平等的。這種懸殊差距,不僅體現在社會地位上,也體現在先天資質等等方面。一味對小孩鼓勵打氣,讓他們堅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甚至是在「幫倒忙」。很多時候,找對努力的方向,比不顧一切死磕到底要管用得多。
北野武,日本著名導演、演員。1947年出生於日本東京相當於日本貧民窟的足立區。26歲成為漫才演員,以其無釐頭的辛辣和黑色幽默成為日本80年代喜劇熱潮的靈魂人物。之後更涉足廣播電視、電影和出版。主要電影作品包括《花火》《壞孩子的天空》《菊次郎的夏天》等。主要文字作品有《淺草小子》《毒舌北野武》《菊次郎與佐紀》等。
在我的中學時代,我們學校附近有一所富家子弟的私立高中。
那裡的高中生當然腦子也聰明,也討姑娘們的喜歡,連校服都是那麼風光。每次和那邊的學生比賽棒球,我都感覺我們這邊又笨又窮,而且穿得也土裡土氣。從球場上相對而立那一刻開始,我們這邊就一個個都萎靡不振了。更惡劣的是,我們還輸了關鍵的一局。這所私立高中連棒球都打得一級棒啊。
我們這邊沒有任何優勢可以和他們抗衡的。我們被打了個落花流水,就這麼灰頭土臉地離開了球場。
就是從那時候起,我深刻地體悟到了「人都是平等的」是一句徹頭徹尾的謊言。
本來嘛,在我家附近那一帶,如果孩子說「我長大了想做醫生」,父母就會說「你這麼笨,就別做夢啦」。如果孩子說「我想要一副新手套」,他得到的答覆就是「不行,我們沒錢」。就這麼幹脆。只要用笨和窮這兩個理由,基本上就能打發所有問題。
「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實現夢想。」這種話我們那邊是絕對不會說的。
我們會說下面這樣的話:
「你笨死了,快別做那個啦。」
「你別去念書了,你這麼笨,讀了也白讀。」
「你想要那個呀,將來有本事自己賺了錢買。我們家窮,沒錢買那玩意。」
因為孩子們反覆聽到這樣的話,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自己的本分。不會做的要放棄,得不到的要忍受,我們那邊的孩子把這些作為理所當然的事接受了下來。
弄不好就連吃飯都成問題,我們過著這樣的生活,所以父母對孩子說這種話也沒什麼特別深的含義。說白了,我們是真的窮啊。
但是,我們那邊的父母基本上都知道,用這種話來讓孩子學會忍耐也是一種教育。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長大成人後,等待他們的是一個「說不行就不行」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冷風吹的世界,沒有忍耐力的人勢必會被淘汰,這個道理我們都懂。
可是,此後的經濟飛速發展使得社會上的大部分人都過上了比以前富足的生活。再也不用為了吃飯發愁,汽車啦彩電啦,這些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好東西現在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品。孩子們纏著大人要的小玩具,基本上也都買得起了。就因為這個,人們產生了「只要努力就能實現夢想」這樣的錯覺吧。
可是,這種看法實在是大錯特錯了。現在和過去,事物的本質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確切地說,應該是「如果你努力,有些夢想是可以實現的」。
不管你怎麼努力都實現不了的夢想,在這個世界上多了去了。
「坐在壽司店的櫃檯前吃壽司,這樣的美事大概我到死都享受不到了。」我小時候腦子裡常常琢磨這種事情。
壽司這種東西,頂多是在家裡來了貴客什麼的時候,才會到市裡的壽司店去買外賣,然後拿回家裡吃。即便如此,那也是偶爾為之的。
啥時候等我長大了,我要譁的一聲推開那家壽司店的門,坐到他家的櫃檯上,一邊吃著壽司,一邊對著櫃檯裡面來句「老闆,給我來份上品金槍魚」。這樣的夢想能實現嗎?大概我這輩子都實現不了吧。於是,從我這個小孩子的嘴裡吐出了一聲小小的嘆息。
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
現在的成年人,都喜歡說這種痴人說夢式的廢話。
孩子怎麼可能都是優秀的?
說得殘酷一點,笨孩子就是笨孩子。跑不快的孩子就是跑不快,你比如棒球吧,不管有多喜歡,不管練得多賣力,打不好的孩子就是打不好。
這種事情明擺著誰都知道,可有的大人呢,說什麼「只要你認真了,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可以出人頭地」,說這種瞎話他們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但現實並非如此,只能說有才能的人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這才終於成為人上人。難道說只要你接受了和一郎一樣的訓練,你就能像一郎那樣打球了嗎?
戰後的民主主義什麼的,說人都是平等的。而這種平等,說到底只是法律框架下的平等,不管你是富人還是窮人,都受相同的法律的約束,都有最基本的人權,僅此而已。老實說,就連這種平等都不那麼靠譜,充其量只是一種冠冕堂皇的說辭而已。
可是,不少人誤解了,還以為真的人人平等呢。
哪怕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並不代表人就是平等的。
人的長相、身高體重、腦子裡裝的貨色,都是一人一個樣的。
你看看這個社會吧,既有靠路邊的野草勉強果腹的老夫妻,也有乘上自家的直升機只為了去外國吃一頓飯的大富豪。
就算你把腦子想爆了,人也不可能是平等的。可是呢,不知道什麼道理,人們都喜歡說「人是平等的」「只要努力了,就會有成績」這樣的話。
與對孩子說「你是個笨蛋」相比,這種話反而要殘酷得多。
現在的小學一個班級裡有多少人我不清楚,就算它是一個有二十到三十個小孩的集團吧,那裡面每個孩子的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別的。可是聽說在最近的小學生運動會上,有許多學校都取消了給孩子們的跑步比賽排名次。
通過讓全班同學一起參加的接力賽跑,培養孩子們齊心協力去完成一樁事情;通過讓孩子們手拉著手一起跑,讓他們理解友情的意義;諸如此類的說法。
簡直就像電視裡做作得令人作嘔的校園劇。
高考也好,進入社會後的競爭也好,在未來等待著孩子們的明明是毫不容情的淘汰賽。
明明是必須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中搏鬥,嘴上卻說什麼「誰都有無限的可能性」,而且說歸說,對於那些被社會淘汰掉的人,誰都不會表示出半點同情。
其實,就應該讓孩子們比出個勝負輸贏來。對於因輸掉比賽而哭鼻子的孩子,也可以用「不過,你在數學上不輸給別人呀」這樣的話去安慰。
如果將誰都有無限的可能性作為前提,那結論就只能是你的努力還不夠了。
你輸掉了比賽,只是因為你的努力不夠。老是對孩子說這種話,就好比在一個沒一點希望的學漫才的小青年耳邊不停地嘀咕「只要你努力,將來總有一天會走紅的」。這種話裡並沒有一點關心你的意思。不管你怎麼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
說得簡單點,比如說有一千個人想進演藝圈,這其中又有幾個人能靠這個混碗飯吃呢?頂多一個,弄不好一個都沒有。那剩下的九百九十九個人就只有放棄啦。即便這樣,你還要說「只要你努力,夢想就能實現」嗎?如果你回答是的,那你就是個不可救藥的傻瓜了。
為什麼非要逼著孩子去完成他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呢?
凡是沒實現的,都說是努力不夠,那每個人原本的差異呢?這不是不切實際的胡說八道嗎?
處在這種教育下的現如今的孩子們,乾脆連努力也不要了,只要做做夢就能把夢想給實現了,都變成這個樣子了。
在這種狀況下,把一個人一下子扔進社會,他的腦子不是要壞掉了嗎?凡是沒能如願的,都是因為別人不好。於是,爹娘不好,就對他們大打出手;社會不好,就宅在家裡。更有甚者,會去熱衷於鬼話連篇的新宗教。
尾隨狂也是這個道理。因為腦子裡刻入了只要努力就能實現夢想,所以永不言棄,就這麼死乞白賴地盯著心儀的對象。弄到最後,甚至可能因愛生恨而把對方給殺了。
以前有「高不可攀」這種說法,但現在誰都不這麼說了。
總而言之,家裡蹲也好,尾隨狂也好,都是不知道「該放棄的時候必須放棄」這個道理的人,他們這種心智,跟只要大聲啼哭就會有奶吃的嬰兒有啥區別呢?
而家長們呢,你看他們慌裡慌張地去尋求電視裡的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問諮詢師「我要拿家裡的孩子怎麼辦才好」?既然這麼有空,還不如去教教孩子「這個你做不到的,放棄吧」,教教孩子「你的努力方向是錯誤的」。
只要努力就會有結果,我們不要再對孩子說這種假惺惺的話啦。我們應該從小就教育孩子要認清現實。人不是平等的,你沒有那種才能的。這是爹娘應該告訴孩子的現實。不管怎樣努力,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這是爹娘必須教會孩子的。
有人可能會說,說這種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那麼一個沒什麼運動細胞的孩子就能摘得奧林匹克的金牌了嗎?
告訴自己的孩子他沒有哪方面的才能,絕不是什麼殘酷的事。如果你覺得這麼說實在受不了,那就應該去幫助孩子獲得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某種才能。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任何才能,那至少你應該培養他有一顆堅韌的心,這樣在他今後走上社會時哪怕被現實整得一塌糊塗、遍體鱗傷,他照樣還能活下去。
我們不應該畏懼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讓孩子受傷害,讓他走投無路最後只得放棄,我覺得這樣反而更好。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必須付出努力。但是,不管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的,那就只有放棄。
《北野武的小酒館》
作者: [日] 北野武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編輯 | Raven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 | 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