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陽光、水
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賴以生存的重要因素,
而空氣更是其中的關鍵,
生命一刻都離不開空氣。
置身於大自然所創造的綠色空間,
我們感到精神舒爽,
尤其在森林、海濱、瀑布周圍,
在電閃雷鳴之後,
更會感到空氣格外新鮮。
因為,此時空氣中正大量釋放著空氣維生素
——負氧離子。
說到維生素大家並不陌生。
可什麼是空氣維生素?
它究竟是什麼樣的物質?
它是如何形成的?
又有著怎麼樣的作用?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科學的空間,
探索自然的謎底。
負氧離子的形成
受大氣影響發生空氣電離
在自然狀態下,空氣分子的極性呈中性,即不帶電荷。但在宇宙射線、紫外線、微量元素輻射、雷擊閃電等作用下,空氣分子會失去一部分圍繞原子核旋轉的最外層電子,使空氣發生電離。逃逸原子核束縛的電子稱為自由電子,帶負電荷當自由電子與其它中性氣體分子結合後,就形成帶負電荷的空氣負離子。
電閃雷鳴後,大氣受紫外線、宇宙射線、放射物質、雷雨、風暴、土壤和空氣放射線等因素的影響發生電離而被釋放出的電子經過地球吸收後再釋放出來,很快和空氣中的中性分子結合,而形成大量負氧離子。
高速水流下水分子裂解
瀑布的負氧離子則是來自於水流的衝擊,由水分子裂解而產生負氧離子。例如瀑布衝擊、細浪推卷、暴雨跌失等自然過程中,水在重力作用下高速流動,都會產生負氧離子。
光電效應使空氣電離
還有一個我們熟悉的地方——森林,它的負氧離子來源於葉枝尖端放電,及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光電效應,使空氣電離而產生的負氧離子。
負氧離子濃度
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清新空氣的負氧離子標準濃度為每立方釐米空氣中不低於1000-1500個。
數據顯示,一般在森林或瀑布旁,負氧離子的濃度最高,每立方釐米能夠釋放10萬-50萬個。
山邊、海邊,每立方釐米能夠釋放5萬-10萬個;
都市公園每立方釐米能夠釋放1000-2000個;
在都市的住宅裡,每立方釐米能夠達到40-50個;
但是,如果室內長時間開放冷暖空調,負氧離子含量最低,一般不超過25個,有的甚至為0。
一般情況下,負氧離子的濃度,晴天比陰天多,夏季比冬季多,中午比早晚多。
負氧離子的作用
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城市內的塵埃與汙染不斷增加,高濃度負氧離子能在塵埃和負氧離子中和後,讓空氣中留下大量對人體有益的負氧離子。負氧離子又被稱為「空氣維生素,還因為它像食物的維生素一樣,對人體及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負氧離子,會隨著血液循環,參與人體細胞內生物電活動,為細胞充電,從而增強細胞新陳代謝,調節細胞離子平衡,提高人體機體的自然自愈,負氧離子有效保護細胞,源頭祛病,能對全身慢性疾病改善,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