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英雄故事作為歷史演義小說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文學地位上無法跟傳統四大名著,或者四大奇書相比,但是在民間普通讀者聽眾心中,其影響力和知名度是不亞於《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等著作的。這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因為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而言,不介意被當成看熱鬧的外行,只要角色成功,深入人心就足夠了,而隋唐英雄的故事,正好符合這一特點,很多書迷津津樂道的隋唐鬥神排行榜,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儘管這個榜單因為故事版本的不同,導致上榜人物及其排名略有差別,但是前八名的順序基本不變:第一李元霸,第二宇文成都,第三裴元慶,第四雄闊海,第五伍雲召,第六伍天錫,第七羅成,第八楊林。有經驗的書迷,也可以根據這個榜單,給出一個簡單的結論,那就是排在羅成身前的六位,基本都是超一流,甚至是神話級別的超級鬥神,而羅成才是屬於「正常人類」武力的最高標準,或者說是鬥神級別的最低標準,總之,羅成就像是小說中的名將分界線。
因為在包括羅成在內的前七大鬥神中,大多數人都是以力量見長的,其實這也與小說的創作者自身能力有關,又他們編寫不出像《三國》那種宏大的戰鬥格局,以及微妙的單挑關係;又不像《水滸》中各位好漢有著相對獨特的絕技,可以在不同的領域中展現出獨一無二的作用;更無法像當今眾多武俠小說名家一樣,描繪出想像力豐富的武學招式,所以只能用簡單粗暴的力氣大小來排出各位猛將的本事高低,結果,就因為這樣的一個簡單邏輯,假如代表著普通人的頂級力量的羅成,力氣分可以打到120分的話,排第六的伍天錫就要有200分,以此類推,伍雲召有220分,雄闊海可以到500分,裴元慶遠超這幾人,或者說是比他們的力量總分還要高,估計至少有1300分,而宇文成都跟裴元慶差不多,算是1350分——如此邏輯下來,李元霸想達不到2000分都難。
這就是隋唐英雄實力榜單最通俗易懂的邏輯,而通俗易懂自然是喜聞樂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因此,力量相對不高的羅成和伍雲召,反而成了前七名鬥神中的特殊人物,因為他們更依靠技巧和武藝,在有些評書版本中,這兩位用槍的名將,被稱為南北兩大槍王,但由於小說的硬性規定,伍雲召和羅成之間的對槍單挑,根本無法編出來,畢竟羅成的槍是不應該輸的,羅成失利的話,形象將大打折扣,畢竟他甚至可以挑李元霸幾個口子,可問題是,如果羅成與伍雲召對槍不輸的話,憑什麼讓伍雲召比羅成高兩個名次?所以兩大「槍王」不可能有直接的交手記錄。
那麼,這樣一來,問題就很有趣了,伍雲召比羅成高出的兩個名次,究竟高明在哪裡?老樂私以為,其中之一,就是剛才所說的,伍雲召的力氣應該比羅成大不少,而這也是隋唐英雄榜單前幾位的一個基本排序依據。第二,作為小說中最主要的三大勢力,隋軍、唐軍、瓦崗軍三方已經各有一位頂級鬥神壓陣了,隋軍方面是宇文成都,唐軍當然是李元霸,而裴元慶是瓦崗山頭號猛將,如果再讓羅成排名第五的話,瓦崗實力過強,考慮到受眾的影響力,瓦崗軍這麼強還不能戰勝另外兩個對手的話,實在是不合道理,因此說,大唐擊敗群雄,取代隋王朝這個歷史的真實背景,也限制了羅成名次進一步的提升。
而除去這三家之外,雄闊海、伍雲召和伍天錫三兄弟,應該是群雄中最有實力的,而他們雖然給人以三位一體的感覺,但如果仔細看的話,這哥仨也不在同一個勢力中,雄闊海和伍天錫屬於朱燦,而伍雲召則是李子通手中的王牌。因此,將排名四五六的英雄平均分配給群雄勢力,也是小說結果的必然要求。綜合這些原因,老樂覺得,這個答案就比較簡單了,由於客觀結構的需要,羅成不宜太過強大,畢竟他所代表的主角陣營(先瓦崗後唐軍),如果到哪都是碾壓的優勢,小說會減少很多樂趣,就像李元霸雖強,可是他的戲份並不多,是一個道理。更何況,按照我們傳統的哲學觀點,排名最高的角色,未必是書中命運最好的,儘管羅成也是不幸早亡,但他人生的精彩,要遠遠超過李元霸等人,伍雲召作為悲情人物,跟他更比不了。正所謂「亢龍有悔」,說的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