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今年疫情影響,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因為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面臨著很大的生存與發展壓力。為幫助其解決生產資金難題,國家密集出臺幫扶政策,其中轉移支付政策中突出支持減稅降費無疑是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的一條重要路徑。
菜場是比較特殊的「小微企業」,關聯著很多個體工商戶,還涉及到居民的「菜籃子」。近日,記者來到南京科巷菜市場,了解企業疫情期間面臨的困境、期待,以及減稅降費政策落地情況。
挺過今年,才敢談發展
今年生意不好做,對於科巷菜場210家商戶而言,這是普遍感受。
「正常年份,刨去家庭開支、小孩上學費用和我們夫妻兩人的養老保險,還能淨掙個七八萬元,日子很有奔頭。」熟食店店主孫慧告訴記者,受疫情影響,今年直到4月15日才重新開始營業,目前仍處於止損階段。
1999年,孫慧一家搬到科巷菜場做起小店生意。春夏賣點涼皮,到了秋冬季節,門頭牌子一換,小店就成了糖炒慄子專賣鋪。「去年生意好的時候,還僱了兩個人幫工。」與記者正聊著,孫慧的熟食店迎來一輪下班小高峰生意。「像這樣的『忙』現在一天也沒幾次,跟去年沒法比,只想著把今年撐過去,後面才敢談發展。」
商戶日子不好過,菜場同樣倍感艱難。科巷菜市場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曾躋身於全國城市十大菜場。記者了解到,科巷菜場主要收入是來自於攤位租金。
「農貿市場是菜籃子的一個終端,其功能性不可替代。作為南京市菜籃子協會會員單位,科巷菜場對於穩定菜價、保障民生作用明顯。」南京市白下副食品有限公司副經理陸柏青透露,菜場經營戶今年上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銷售數據下降約40%,為彌補疫情期間損失已給場外包間的16戶商鋪補貼約55萬元。
「疫情期間大家都很難,以租金為例,商戶向我們交攤位費,我們也需要向出租方房產經營公司交納租金。」陸柏青坦言,「我們現在能做的是保證不漲租,同時給場外商戶全免6月、減半7月和8月的租金。」
稅費減免,真是雪中送炭
「在菜場倍感經營壓力的時候,秦淮區稅務局工作人員主動聯繫到我們,將國家最新出臺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適用的稅費優惠政策整理成清單,逐條講解,真是太細心太暖心了。」科巷菜場財務會計方敏說,預計全年僅企業所得稅一項就能減免15萬元。
對科巷菜場56名員工而言,階段性社保費減免政策讓他們懸著的心終於踏實下來。方敏說:「本來我們每個月需要負擔4萬多元的社保費用,現在已經減免約17.7萬元,預計全年累計可減免29萬元。這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我們的用工成本。」
隨著國家一系列稅費優惠政策的落地落細,科巷菜場及周邊區域商戶稅費壓力大大減輕。「現在基本不用繳稅。」交流中,孫慧直言已經快忘了還有繳稅這回事兒。
「個體工商戶主要繳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及相應的附加稅。」秦淮區稅務局個體所所長胡文勇告訴記者,根據最新政策,個體工商戶月收入10萬元以下可免徵增值稅,生產經營所得的個人所得稅暫緩至明年首個申報期繳納。
疫情倒逼,菜場必須轉型
下班時間本是買菜高峰期,但現在走在幾百米長的科巷卻略顯「冷清」:科巷菜場主體已「披」上施工防護網。周邊居民告訴記者,從7月份開始,科巷菜場啟動近年來最大的一次改造升級。
在菜場西門,記者看到「科巷新生活街區提升改造項目」施工現場平面圖和改造後效果圖。施工現場平面圖顯示,改造後的菜場將分為兩層,原來的菜場區域搬到二樓,一樓則是時尚生活街區。
陸柏青說,目前科巷菜場壓力來自於多方面:周邊同類型小商鋪多,競爭劇烈;受到線上零售業衝擊,客源流失嚴重;疫情期間仍需向房產經營公司支付租金;服務管理成本、食品安全檢測、垃圾處理費用居高不下;等等。
「因疫情帶來的市場倒逼,從傳統農貿市場向新型社商綜合體轉型是科巷菜場的必經之路。」陸柏青表示,目前上海、杭州、蘇州等地都在進行探索,他們也不能落下。
6月底,科巷菜場經營團隊專程前往「杭州首家獲得認定的智慧農貿市場」——杭州駱家莊智慧農貿市場考察。交流學習回來後,科巷菜場隨即「閉關修煉」。
「打造智慧菜場,原來我們也有過嘗試,但是失敗了,主要原因是沒有經驗,步子邁得太大,後方智慧管理沒跟上。現在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再次嘗試,很有信心。」當然,陸柏青也有擔憂,畢竟創收方式單一,怕收益與投入不成正比。「希望政策上能獲得一些支持,如租金適當減免、有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措施出臺等。」
本報記者 王建朋
本報實習生 袁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