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將領,驍勇善戰的他曾在多次的戰役中擊敗党項人建立的西夏政權,為北宋的江山穩固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正因他軍功赫赫,在民間甚至有關於他是武曲星的傳說。由此可見,狄青為北宋王朝的戰爭史上創造了一個戰無不勝的神話。但就是這樣一個功勞卓著,又曾官至樞密使的大將,為何在四十九歲那年就抑鬱而終,抱憾離開人間呢?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忠心耿耿的他失去了仁宗的信任,被迫離開京城,後來落得一個悽涼的結局呢?
要解釋這一個問題,還得從狄青的出身說起,他並非出身於豪門大族,而是由一個普通的士兵提拔起來的,所以儘管有軍功和實力,但在封建社會的朝堂之上,沒有背景的支撐,未免勢單力孤。而且狄青年輕時因為犯過一點小事,被文了面,臉上有刺青,畢竟這是一個曾經犯罪的標誌,一些在儒家思想的灌輸下的朝中大員,不免明裡暗裡的看不起他,甚至有一個叫王堯臣的人,每次見了狄青總要奚落一番他臉上的刺青。在這樣的環境裡,狄青空有一腔報國的雄心壯志卻無從施展,還不得不面對朝中小人的明槍暗箭,後來漸漸的失去了仁宗的信任。
此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嫉妒狄青。眾所周知,北宋其實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國土遠不如唐代遼闊,而且要面對契丹、西夏、吐蕃等鄰國的威脅,多年以來北宋在戰爭中都沒討到什麼便宜,反而賠了不少的歲幣,在這種形勢下,突然出了一個狄青這樣的大將,對國家而言是幸事,但對於與他同朝為官的其他人而言,卻是另一番滋味,他們認為狄青的出現使他們相比之下黯然失色,自然要通過打壓他、中傷他、甚至污衊他來顯得他們也並不是那樣的尸位素餐,而如今立了大功的狄青也並不值得委以重任。這是人性的弱點,當這種人性的弱點匯成一股潮流並湧動在朝堂之上時,便成了忠臣的悲劇,重則演變成民族乃至於國家的悲劇。
那麼,皇帝作為封建社會最高的統治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仁宗最初也是信任狄青的,但是架不住眾多文臣成天吹一些耳旁風,而且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就曾是將軍,後陳橋兵變當上了皇帝,所以格外的猜忌武將,而重用文臣,因為他認為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對自己的江山社稷構不成威脅,但是武將不同,他們手中有著直接的兵權,而仁宗作為趙匡胤的後裔,自然清楚其中的利害。古代的帝王對於自己的臣子功高震主有不臣之心這種事,向來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最終,在各方的壓力下,狄青被貶到了地方上去做官,不久鬱鬱而終。
狄青的悲劇直接反應了北宋王朝對國之棟梁和有功之臣的打壓,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像狄青這樣的一代名將尚且鬱郁不得志,可想而知,普通的官員和士兵想要報國更是難於登天。但自古以來,缺乏軍事實力的國家,終究是脆弱的,大宋的基業,在幾代君王對外用金錢買和平的政策下被耗光了,最終在宋欽宗繼位後,發生了「靖康之恥」,宣告了北宋的滅亡。試想一下,如果北宋的歷任皇帝多放一些心思在抵禦外敵上,而不是一味猜忌自己人,或許一切都是不一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