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願你能幫助許多人,但不要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但願你不再害怕脆弱,不再顯示出堅強。但願你仍然有能力去愛和被愛。」這是思文在最近一次採訪中對10年後的她說的話。
早些時候,思文和程璐離婚後還一起接受了一個採訪,回答了離婚的原因,當時思文大概是說,在三、四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們太過獨立,她和程璐,依然是你,我。
那時,程璐說自己錯過了很多思文的重要時刻,1920年,思文的姥姥、爸爸相繼去世。思文的父母在她小的時候早已離異,她隨姥姥一起長大,姥姥的離去帶走了她心中的家。
後來她把父親送回家,但父親因工傷突然猝然離世,思文一直記得,那天中午她還和父親一起吃飯,晚上又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思文的家又一次失落。
接二連三的受到打擊,思文大病一場還進了手術室,瘦了20多斤。而且這段時間,程璐去看過思文一次,前後20分鐘,留下一句「你看著不錯,我還有事,byebye」就走了。
難以想像,一個人能忍受連續三次這樣的波折還能「看得很好」,但實際上,程璐真的認為思文很好,因為他從來沒聽過思文的話,我需要你。
回憶起兩人一起接受採訪的時候,思文笑說有朋友送了醬鴨給她,程璐立即表示,這是為了讓你不再嘴硬。
第一個感覺就是程璐終於明白了一句話。
思文,一位被標為「獨立女性」的女性,並非真正的獨立,而是一張嘴,而她,只不過是個依靠無能者。
依賴性無能者從不說「我需要你的幫助」
現代社會對「獨立」這個標籤褒貶不一,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走上獨立的道路,她們只是不知道這條道路可能通向獨立,也可能導致依賴性無能。
依賴性無能者在生活中的表現與獨立無能者非常相似,他們能夠獨立處理自己所有的麻煩,但最大的區別是前者享受獨立處理一切的狀態,而後者心懷恐懼和不安,前者可以心安理得地求助,而後者視「求助」為生命的大敵,因為她們感到求助=無能,求助使她們感到羞愧,羞愧,內心非常不舒服。
依靠無能者常常在生活中有這樣的表現:
1、用嘴來掩蓋內心真正的需求。
在童年時期,寧可貪戀同學的零食,也絕不輕易說要;長大後,寧可自己一點一點地把桶裝水連拖帶裝到飲水機上,寧可向身邊的男同事求助;在親密關係中感到孤單無助,對伴侶說「我沒事」、「沒事」、「小事」。喜歡與另一半「兄弟明算帳」。
對那些依靠無能者的人來說,接受恩惠是一件很尷尬的事,一旦得到了恩惠,他們就處於人際關係的低谷,他們會想方設法還回去,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內心找到平衡。吃飯的時候對方一定要請你回去,收了對方的禮物也要想辦法還稍微貴一點。但是對於伴侶來說,難免感覺他和你之間,好像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透明高牆。
對身邊的人有一種消極的看法。
依賴性無能者是一流的微表情解讀者,但他們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負面上,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讓他們感覺到對方在拒絕,於是他們會立即選擇放棄求助,繼續用「獨立」偽裝自己。
即使朋友在身邊,內心依然感到寂寞。
依靠無能為力的人不能坦然地向他人表達內心真正的需要,不能感受到外界對自己的理解和支持,更不能與他人交流感情,這使他們在人際關係的圈子裡總是處於一種「疏離」狀態,他們會感到孤獨也是自然的。
選擇不恰當的表達需求的方式。
依靠無助的人尋求幫助通常會使被請求者感到不舒服,因為他們更傾向於怪異型的幫助,例如抱怨自己在一件事情上受了太多的委屈,指責、控告、隱射對方,使他們遭受痛苦。
就我所經歷過的一些情況而言,有些女性求助者來尋求幫助時,經常會不斷地跟我說,她每天在家裡做清潔,洗衣服,帶孩子是多麼的不容易,她不明白她跟丈夫說完這些話之後,為什麼經常會引起夫妻矛盾。高質量的親密關係意味著:坦誠,真誠,關心,考慮,安全,信任。唯有誠懇地表達內心的感受,才能得到對方的關懷與體貼,最重要的是那是你需要的關懷,也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親密關係之間的信任,才能產生真正的安全感。
而且由於依賴無能者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使他們很難與他人建立深度聯繫,更不用說保持穩定的親密關係了。
依靠無能的人如何自救?
依賴性不強的根源在於人的內心世界不夠安全、不夠信任。
信任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一個人承認自己的需求是別人需要的,同時他也承認別人願意幫助自己,而別人不會拿自己的缺點來傷害自己。
但是,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或少年時期,受到父母的照顧,而父母直接或間接地表達出「你真讓我煩惱」的意思,那麼即使是在家中,這個人也會更難與外界建立信任。
他會覺得我沒有依靠,我只能靠自己了。
這種狀態當然是可以調整的,改進的過程常常與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是同步的。
第一,要意識到自己對依賴的恐懼感。
前文已經提到,獨立和依賴無能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是愉悅的。
許多時候,依賴無能者甚至不能感受到他們內心對依賴的恐懼,他們會把選擇誤認為是獨立的內在需要。
由於他們習慣於獨立的感覺,也習慣於這種恐懼感。
但是實際上,完成我們的內在需要必須是舒適的,如果沒有舒適,就需要我們正視內心的感受,調整自己的認知。
對於親密關係中的人,試圖尋求幫助或索取
依賴無能者往往會認為尋求幫助是不能獨立的表現,但尋求幫助和獨立兩者並不矛盾,尋求幫助並非在遇到困難時的逃避,而是希望能夠給出更好的解決方法來面對困難。
您可以嘗試性地與他聊聊你內心曾經有過的感覺,或者與他一起重新審視當您遇到困難時,您內心真正的需要,以及您當時對他的期望。
您可以說,「以前我遇到 XX情況的時候,雖然我嘴上說沒事,但心裡其實很害怕,我想你陪我,但是我又害怕,我說想你陪我你就會拒絕我。」
接著看一下對方的反饋,在他們給你正面反饋之後,你就可以深入地交流了。經過一系列的試探,隨著你的求助→被支持圈建立起來,你們之間的信任也逐漸建立起來。
假如對方一開始就對你冷淡冷淡,拒絕,那麼你需要重新評估的是你與對方的關係,而不是反射性質的懷疑親密本身。
尋求幫助是建立親密關係的必要手段,而尋求幫助能讓對方看到你的需要,對方也能在這段關係中獲得存在感和安全感,而尋求幫助是親密關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了尋求幫助,你們就會逐漸接近。
您想知道您的前任對您的印象嗎?用一分鐘的時間來測試一下 TA最想告訴你的一句話:
1.你們在一起時有沒有爭吵過?
是啊,常常感到疲倦——跳到第二題
很少為小事而爭吵——偶爾也會跳到第二題
,但很快就會和解——跳到第三題
2.你認為自己是個愛自省、愛改正錯誤的人嗎?
跳轉到第三題
沒有,跳轉到第四題
3. TA會主動告訴你他的煩惱嗎?
常說-跳到第五題
不多說-跳到第四題
4.你會不會跟父母談戀愛?
事情太多了,經常跟我爸媽抱怨——跳到第6題
偶爾他們問一句——跳到第5題
幾乎不說,也沒什麼好說的——跳到第5題
5.面對你想要的東西,你願意花多少精力去得到?
所有的緣分,都是我的歸宿——跳到第七題
去努力,也許會成功——跳到第六題
拼盡全力,我要什麼就得到什麼——你們分手是因為出現了第三個人嗎?
是的- A
否-跳到第七題
7.分手後對方是否主動聯繫過你?
那就是—— D
否—— C
你的最終答案是什麼?那是 A, B,還是 C,還是 D?
檢測結果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