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下樓,父母的正常第一反應是什麼?
驚恐,救援,治療,生怕孩子磕碰著。
我卻看到這麼一條異常新聞:
河北一名4月大的女嬰,從5樓掉下,在防護欄上砸出一個大坑,生命危在旦夕。
她的父親鄭某,竟然拒絕接受治療。
孩子在醫院呆了一周,鄭某就將她抱走,不顧醫護人員阻攔,堅稱「回家養養就好了」。
圖片來自新京報我們視頻
他所謂的「家」,是一個雜物亂堆,滿床黴斑,滿地髒灰的屋子,找塊乾淨的地兒都夠嗆,根本不適合養護嬰兒。
圖片來自新京報我們視頻
但他自稱:學過嬰兒護理和中醫,能夠治好孩子。
還信誓旦旦地說「醫院細菌太集中,家裡會好很多」。
是真的這麼覺得,還是為了省醫藥費,揣著明白裝糊塗?
為了找答案,我發現兩個細節:
一是鄰居說,這已不是女嬰第一次墜樓。三個多月前,她就摔下過一次,僥倖沒死,鄭某就認為啥事沒有,放任自流。二是為了「吸收天地精華」,鄭某平時不給她穿衣服。隆冬寒冷的天氣,孩子凍得渾身發紫也沒不管。
由此可見,鄭某不是壞,不是傻,而是心理異常。
不但對育兒的理解,完全構建於臆想之上,而且言行和現實脫節,荒誕得離譜。
· 01 ·
「巨嬰父親」主宰下的悲劇家庭
新聞曝光,女嬰的命運引發全網擔憂。很多人前去幫助她,其中一名志願者寫下看護記錄:
鄭某態度配合,親切接待,只是不讓別人觸碰女嬰,包括換尿布,換衣服和蓋被子。
他表現如同慈父,但有意隱瞞事實。
當志願者問起孩子病情,鄭某回答:
「醫生說問題不大,腦部出血可以自行修復。」
可他拿不出病例記錄,只說自己「沒有帶回來」。
志願者想加鄭某微信,他以「不用微信」拒絕。隨後志願者發現,鄭某手機安裝了微信,還加了密碼。
他在撒謊。可為什麼,以什麼動機撒謊?
不得而知。
志願者只知道,鄭某痴迷中醫,家中滿是中醫書,給女兒餵壯骨顆粒和薏米粉;
他的妻子患有精神病,犯病時將孩子丟出窗外,導致墜樓,還曾有拿刀砍人的記錄;
妻子被強制送醫後,鄭某有時出門看望她,就鎖上門,把孩子一個人關在家裡。
講到這裡,他還勸志願者「她不會動的,你們大可放心」。
言談舉止相當自信,仿佛一切盡在掌控中。對待志願者,也幾乎有問必答。
唯獨不肯送孩子去醫院,給錢都不肯,還說「這不是錢的問題」,「孩子用不著去醫院」。
圖片來自梨視頻
他越友善,藏在這友善之下的異常思維,那股說不出的古怪氣息,就越讓人膽戰心寒。
鄰居告訴志願者,這對夫妻還有過一個兒子,兒子出生半年後,因為某種不可告人的原因去世了。從那以後,她們就覺得鄭某很古怪。
他總是平和地面帶微笑,但教他育兒,不聽;
勸他給孩子穿衣服,不聽;
請他把妻子送到精神病院,不聽。
如同一名偏執的巨嬰,對自己異常的言行,沒有絲毫自知之明,還試圖閉上眼睛,假裝看不到對自己不利的部分。
萬幸,政府一直在關注這件事,所在街道第一時間承擔了孩子的醫藥費。
目前孩子母親已被送進精神病院,孩子將由父親撫養。
· 02 ·
什麼是巨嬰父母?
王爾德說:「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感到愉快這一點上,都出奇地吝嗇。他們粗暴奪走令孩子愉快的事物時,還不忘加一句:這都是為了你好。」
面對子女,他們只愛聽一套說辭:
我是對的,你聽我的;我錯了,我付出更多,你還是得聽我的。
顯然,「付出」和「對錯」不能劃等號。
但在巨嬰父母眼裡,付出越多,他們越正確。即使三伏酷暑給孩子穿棉褲,熱死了孩子,也是「為他好」。
當真是為孩子好嗎?當然不是。
「為他好」背後,藏著一個心願:
通過孩子的認同,獲得安全感,繼續待在那個安全荒誕,唯我獨尊的自我世界。
圖片來自梨視頻
我有一位青少年來訪者,他恨母親,因為她走不出自己的世界。即使孩子遭遇猥褻,身心受創,母親還是像沒聽到一樣充耳不聞。
面對面諮詢後,少年母親告訴我:
她以為兒子被猥褻,是她的幻覺。
她是一個苦命的女人,丈夫家暴,沒有工作,現實太過殘酷,為了保護內心,她構建出一個虛擬心理世界安放自我。
在虛擬世界裡,她聽不到不順心的意見,感受不到受傷的疼痛,她認為吃什麼對孩子好,即使孩子再三要求「不愛吃」,還是會買來做,而且始終不記得孩子討厭吃這個。
善忘,自戀,執迷不悟,與現實嚴重脫節,懷抱荒謬想法過一生,是巨嬰父母的特徵。
正常人多少會有點自戀,但巨嬰父母的自戀,佔據內心統治地位,以致事不順心就情緒失控,打罵宣洩。
知乎一名網友說,他父親想買馬桶,他請父親量好馬桶尺寸,沒想到父親突然生氣:
「買馬桶為什麼要量尺寸?荒謬!」
他告訴父親,所有人買馬桶都需要量尺寸,並舉出現實中的例子。原以為事實擺在眼前,怎麼也得服氣。
但父親竟然拉黑了他。
當天晚上還打來電話,大罵他一頓,逼他低頭道歉,承認自己無知。
從網友父親的情緒反應,我們能讀到一則信息:
「在我的虛擬世界中,我是全知全能的,若你發現我有無知的一面,那都是你的錯。」
半歲孩子閉上眼睛,世界漆黑,就以為別人都看不見他;
半百老人躺在床上,雖醒裝睡,就以為別人都叫不醒他。
如出一轍。
子女能夠成長,巨嬰父母卻不能。
他們出生6個月後,環境剝奪了安全感,他們飢餓,恐慌,焦慮,壓抑,瀕臨崩潰。
唯一能讓內心好一點的方法,就是切斷自我和現實世界的連結,只關心自己的感受,對真相不聽不看不聞。
「我開心,別人就應該開心;我不開心,那都是別人的錯。」
童年如此,成年如此,為人父母之後,依然如此。
他們幸福的觸角,從來都沒有伸向現實世界;
現實世界的子女,也就從未走進過他們內心。
· 03 ·
如何面對巨嬰父母?
巨嬰父母的子女,常讓我看到同一個心理特徵:
太容易對人產生共鳴,對事物抱有共情。
他們強烈渴望理解他人,感受他人的喜怒哀樂,一旦受到外界不好的評價,就會異常難過受傷。
就好像浮萍,一會兒為他人的悲傷而悲傷,一會兒為他人的憤怒而內疚,被外力推著飄來飄去。
可一問起內心真實想法,就無比「迷茫」:
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想做什麼,渴望什麼,厭惡什麼……
遭受指責,無論對錯,都會感到無儘自責,仿佛發現這個錯誤,本身就是個錯誤。
和迷茫的心理狀態相反的是,巨嬰父母子女的社會功能,往往很早得到發展,洞察力強於同齡人。
他們從小唯唯諾諾,成年後善於發現他人優點,自尊也較低,心甘情願做烘託花朵的綠葉。
但是,擅長不等於喜歡。
他們擅長,是因為父母把他們當成「垃圾桶」,宣洩負面情緒,導致他們小小年紀,承擔了本不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迫不得已早熟。
但現在,他們已經長大,早熟變為「成熟」,他們開始學著為自己負責。
儘早獨立,搬出父母家,避免被捲入情緒泥沼;逢年過節走親戚,客氣禮貌,用最理智的一面面對父母……
如果道理都懂,卻無法對自己負責,請先放過自己。
你不是在為自己的生活找一個出口,而是在為父母無法連結,無力進入的現實世界,找一個缺口。
可父母的缺口,必須靠他們自己打開。
你的出口,父母也苦等不來。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無論在哪裡,這都是真理。
所以親子之間,感情可以很深,交情可以很淺。
時代只會幫助順應它的人,如果你想擁抱更大的幸福,後代勝於前代,在心裡對父母大聲說「NO」,就是必修課。
你在成長,在飛奔,在超越,而父母停滯不前。
對沉溺於自我世界的父母而言,你未來可期,遙不可及。
這不是對父母的背叛,而是你應得的「成長」。
人生的馬拉松賽場,選手不論出處,槍響之後,所有人都要狂奔。
無論你是小孩,是成人;是子女,還是父母。
若想前進,終將學會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