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章】呂世生/袁芳:從文化利用到文化認同:英語世界接受中國古典戲曲的兩個階段

2021-03-02 語言教育

從文化利用到文化認同:英語世界接受中國古典戲曲的兩個階段

呂世生  袁芳 

作者簡介:呂世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袁芳,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摘  要:本文分析了十八世紀中晚期至二十世紀前期中國古典戲曲在英語世界的翻譯、演出與接受過程,發現十八世紀以來英語世界接受中國古典戲曲的過程為兩個階段:自我文化中心和多元文化立場。第一階段,他們接受了中國戲曲的思想價值,但並不接受其美學價值;第二階段,中國戲曲的美學價值開始成為關注的重點,並表現為翻譯、研究、舞臺演出等多種接受形式。兩個階段具有明顯差別,第一階段為中國戲曲與英語文化的相遇相知,但「文化誤讀」特徵十分明顯。第二階段中國戲曲的思想價值、美學價值逐漸被接受,既有文本翻譯,也有戲曲本體研究,更有多場舞臺演出,而且「文化誤讀」成分明顯減少。兩個歷史階段顯示了中國文化「走出去」歷史過程的一般規律,中國文化為他者文化接受往往起於文化利用,期間多伴有明顯的文化誤讀,但隨著兩種文化接觸交流的加深,中國文化的內在價值不斷為其認同,同時文化誤讀不斷減少。文化誤讀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必然歷史過程,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文化的內在價值將會不斷彰顯。

關鍵詞: 中國古典戲曲;戲曲翻譯;英語世界接受;文化認同;文化誤讀 

相關焦點

  • 中國戲曲可以對世界文化有貢獻
    當代傳奇劇場行政總監、《等待戈多》的製作人林秀偉日前接受了北青藝評專訪。找到「破口」 把京劇解碼北青藝評:在看到《等待戈多》這樣一個東西方文化雜糅的作品之前,觀眾應該有怎樣的期待?林秀偉:1986年到2000年是當代傳奇劇場的跨文化階段,我們和莎士比亞、希臘悲劇做碰撞。2001年《李爾在此》開始,跨文化已經不能滿足我們,我們開始跨界,和西方音樂結合、做崑曲歌劇。
  •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傳承戲曲魅力 推廣文化藝術
    戲曲中心作為西九文化區主要表演藝術場地,於2019年1月開幕,致力保存、推廣及發展戲曲,包括粵劇及其他中國傳統劇種。它面向更多來自區內及世界各地的觀眾,推廣傳統中國表演藝術。在2019 年,戲曲中心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地方」之一。  東西方文化和諧碰撞
  • 朝華出版社《中國戲曲畫臉全譜》| 塗面縱橫:中國戲曲臉譜文化的學理分析
    文章作者簡介:周華斌(1944—),男,戲劇理論家、藝術理論家,長期從事中國戲曲、古典小說及廣播電視藝術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現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藝術碩士專業委員會指導委員,《大戲劇論壇》學刊主編。兼任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副會長等。
  • 唯物史觀視角下的文化傳承與文化認同關係
    關鍵詞:唯物史觀;傳統文化;文化傳承;文化認同當前我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已經進入到了新階段,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只有解決政治認同才能更好地推進民族的文化認同,讓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現代文化佔有一席之地,無疑這需要我國現代文化擁有鮮明的文化內容和明確的價值取向。
  • 中國特色文化與特色文化產業論綱
    充分利用國家推動特色產業小鎮、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的歷史機遇,把特色文化產業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內容,將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規劃,延續城市歷史文脈,承載文化記憶和鄉愁,建設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和主導產業特色文化產業示範鄉鎮、特色文化街區、特色文化鄉村,還應把特色文化產業與田園綜合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建設美麗鄉村,使中國農村真正成為希望的田野。
  • 林施望:《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傳播與研究》
    對於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學者而言,「南戲」是一種他國的文化現象,因此他們的南戲研究成果,顯得與深受本國文化浸潤的中國學者有一些不同之處。畢魯直的學術論文《20世紀前半葉中國古典詩詞與戲曲的文學翻譯》雖然主要考察的是《琵琶記》德譯本的譯者洪濤生的生平與當時的中德文化交流形勢,而與本書收錄的其他論著有所不同,但畢魯直在該論文中的旁徵博引,也補充了國內學界對《琵琶記》等戲曲作品在德國的傳播與接受的認識。上述所列舉的只是筆者從個人的閱讀體會中,所舉出的英語世界的南戲研究成果的特點之一二。
  • 2020中國戲曲文化周開幕
    開幕式上,豐臺區委書記徐賤雲致辭,充分肯定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戲曲文化推廣和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表示對2020年的戲曲周充滿期待。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二級巡視員馬文,豐臺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巨明為國家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京劇院、北方崑曲劇院、中國評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北京市曲劇團、北京風雷京劇團等本屆戲曲周參演院團頒發邀約書。
  • 安慶懷寧縣石牌鎮全力打造國家級戲曲文化特色小鎮
    核心提示:近年來,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緊緊圍繞打造「中國戲曲文化的創作創新基地、戲曲人才的培養培訓基地、戲曲交流的展演展示基地、戲曲藝術的評獎頒獎基地」的目標打造國家級戲曲文化特色小鎮,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 陳玫君導演:文化、民族與個人身份認同
    93年在美國成立電影工作室以來,繁華好萊塢的貧窮租客、作客美國的中國武僧、二戰時期東亞著名的影星,都是她影視作品的主人公。在講述這些人的故事的過程中,她不斷探索著一個問題:文化、民族和社會如何塑造人的自我認知,並引導人對多重身份產生認同。
  • 十堰:開設中國戲曲課程 吸收傳統文化養分
    12月15日,在十堰市五堰小學四年級的每間教室裡,學生在本校音樂教師擔任的戲曲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下學習戲曲知識,跟著老師的示範和指導饒有興趣地學習中國戲曲的「唱、念、做、打」。     中國戲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思想精髓,學習戲曲對培養青少年綜合素養與文化自信有著積極的作用,為使學生在戲曲中吸收傳統文化的養分,同時為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發展戲曲藝術,15日,市五堰小學開啟中國戲曲課程,首節課在四年級開展
  • 王永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藏瑰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五千年。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明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西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可溯源更早。就近代來說,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學西傳」的最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驅代表作品。
  • 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通過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到當代戲曲現狀,學習到一些戲曲及戲曲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而促使學生站在文化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去保護和傳承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美感。中國古代戲曲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
  • 用英語講中國傳統文化
    原標題:用英語講中國傳統文化   近日,百餘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歡聚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通過微視頻大賽的方式,用英語講述一個個家喻戶曉的中國
  • 袁芳:如修道士一般走在音樂的路上
    有幾位家長拉住袁芳,希望她能聽孩子彈首曲子,袁芳大都應允了,「你很棒,讓我來猜一猜你每天彈琴的時間,一個小時,並且用了其中的20 分鐘來練習哈農。彈琴有一些枯燥嗎?你好像度過了這個階段,因為你發現,在練習之後,音樂給你回饋了很多的美,我覺得你已經明白了,現在能天天堅持練琴,以後也能堅持做好任何事情。」這「自言自語」式的對話往往讓那些小傢伙深深點頭認同。
  • 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9月29日北京園博園開幕
    9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組委會召開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新聞發布會。戲曲文化周開幕式將於9月29日以花車巡遊方式舉行。花車巡遊以「戲曲北京•唱響中國」為主題,由《開幕式及序曲•華彩樂章》《戲採飛揚•花車巡遊表演》《流動經典•經典劇目展演》《共襄盛典•各省非遺戲曲花會展演》《環球共舞•中東歐16國及一帶一路國家特色表演》五部分構成,總計各類花車20輛,其中創意花車5輛、舞臺花車5輛、電動模型花車10輛。
  • 《華夏集》:中國古典詩歌在英語世界的「涅槃重生」
    1915年,美國著名詩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翻譯了一本名為《華夏集》(Cathay)的中國古典詩歌文集。這本詩集出版以後,在英語世界引起了極大反響。「它的出版立刻在英美詩壇掀起了翻譯中國古詩的熱潮,甚至它使中國古詩一度淹沒了英美詩壇」。
  • 弘揚傳統文化 品味戲曲精華
    精彩表演精彩表演10月17日下午,登封市戲曲進校園活動組來到登封市實驗高級中學,為師生們送來一場豐富多彩的視聽盛宴。      將近兩個小時的演出贏得了陣陣喝彩。不少第一次看豫劇的同學對表演津津樂道,一下子拉近了與戲曲的距離,廣大師生們聚精會神,全身心沉浸在精妙的戲曲劇情裡。戲曲作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次「戲曲進校園」不僅豐富了校園精神文化生活,讓學生們近距離地觀看了戲曲表演,了解了戲曲藝術妝容之美,也切身領略到戲曲的獨特魅力,增進了高中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知和欣賞,弘揚並傳承了中華經典文化。
  • 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今日閉幕 你知道那些花車背後的精彩故事嗎?
    2017中國戲曲文化周已經落下帷幕,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園博園的文化大餐吧!千萬不要錯過~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這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典故之一,常用以教育,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 梁山伯與祝英臺《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美猴王孫悟空是中國著名的神話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遊記》。
  •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打造強大文化資本的模式創新與制度支撐
    我國文化產業金融手段起步較晚,傳統資金渠道僅依靠政府財政的單一投資支持方式,與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基本上處於脫節狀態,致使許多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得不到有效開發與合理利用,難以轉化為經濟效能和物質財富。文化產業融資數量從極速上升階段回歸至緩慢下降階段並趨於穩定,2018年中國文化產業融資數量為616起,略高於2014年的文化產業融資數量。
  • 【在線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之戲曲瑰寶
    通過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到當代戲曲現狀,學習到一些戲曲及戲曲音樂的相關知識,進而促使學生站在文化者的角度去思考在國際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去保護和傳承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美感。中國古代戲曲 中國戲曲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樣式。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這些形式主要包括:詩、樂、舞。詩指其文學,樂指其音樂伴奏,舞指其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