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追尋攝影靈魂的旅程

2021-02-22 假雜誌

林舒,油畫系出身,卻愛上了攝影,於是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關係就成了困擾他已久的問題,這也是他開始「畫攝影」這個項目的初衷。從2016年底起,到2018年結束,他幾乎畫遍了留名於攝影藝術史上的作品,希望通過臨摹這九十多張攝影作品來看清攝影。

但就算現在完成了這個項目,即使稍稍摸清了一些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關係,對於這個問題,他的心中依然沒有完整的答案。幸好他從來不在死胡同裡徘徊,而總是抱著輕鬆的心態看待攝影以及攝影與繪畫的關係。他說,「都會有糾結的,如果沒問題就有問題了。不過輕鬆一點非常重要,世間這麼絕望,瑣事那麼討厭,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還不輕鬆就完了。」

對他來說,只要一心投之實踐就好了,那個隱秘的答案最終會浮出水面的。

如何挑選臨摹的攝影原作?有幾個比較常用的選擇標準嗎?

標準就是名作,不過比較偏向於作為藝術的攝影史上的名作。因為存在一些歷史上很有名的照片,但是和攝影藝術關係不大的,比如原子彈爆炸,還有類似那幅表現希望工程的大眼睛的那種照片。

「畫攝影」系列使用的材料非常多樣,油畫、水彩、炭筆,甚至好像還用了水墨?所以在每一次臨摹攝影作品的時候,是根據什麼來選擇材料的?

對的,各種材料都有。選擇的話可能比較微妙,有時候根據那張照片的特質會覺得某種材料更加合適,有時候可能只是憑自己當時的感覺。也有重畫好幾次的情況,可能就是材料沒選對,換一種再試試。其實我大概有一個比較功利的標準,就是什麼樣的材料容易達成我想要的效果或者效率更高,基本上在畫之前就能做出一個預先的判斷。

 

現代西方繪畫開始走向抽象,你本人也是學油畫出身的(我想應該不是偏古典的寫實畫風),所以在臨摹攝影作品的時候,肯定需要丟掉很多細節,而某些元素需要被重點突出或者強調。你是如何處理這些細節的呢?哪些扔掉?哪些保留?這個抉擇的過程困難嗎?

處理細節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使用的圖基本上都是從網絡上下載的,這是網絡時代給我們的一個便利,也是這組作品得以實現的一個條件,在過去可能就要去買書。我這些畫的尺寸都很小,網絡圖已經足夠了,這其實就幫助我做了一次概括。而且這些圖常常本身質量就很差,也存在色彩上詭異的偏差,但這就是我們現在觀看的現實,更容易看到,也更加蕪雜。取捨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其中也許可以看出我對這些名作的關注點在哪裡,而這是我做這組作品蠻重要的出發點,即我是怎麼看攝影名作的。不過我沒有太多考慮畫的部分,所以在畫的那個當下也沒有太多關於「抉擇」的問題,主要是讓自己放鬆一點。

 

所以你基本上都是按照手提電腦屏幕大小來直接畫攝影作品?

不是,按手機大小。不過可以放大,有時候需要就放大看一下。

 

在這一系列作品當中,你自己也提到了「這些強大的名作阻擋在了被拍攝的物象面前」,是不是意味著這次攝影之所以佔上風,也許只是因為照相機先於畫筆一步「搶奪」下了這些畫面,並且剛好足夠美或者足夠震撼?可以詳細解釋一下為什麼這次攝影是佔上風的角色嗎?序言裡描述的似乎還是不夠容易理解。

攝影佔上風的原因和一個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有關,就是我們如何才能看到一幅照片而不是其中的拍攝對象,就是羅蘭·巴特所提出的「攝影在哪裡」,我想通過繪畫這個手段明確地看到一張照片。我覺得應該也不是照相機先於畫筆,而是只有照相機能創造出這樣的畫面。

 

為什麼只有照相機能創造出這樣的畫面?是它瞬間捕捉所有視覺細節的能力嗎?

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因為攝影有自己的語言吧,這可能也是攝影之所以成為一種藝術的原因吧,歷史就這樣過來了。如果說「搶先」一步的話,那只能怨人類的科技發展得太慢,攝影又讓給了繪畫多少機會,哈哈。

 

會不會是因為繪畫是一張空白的畫布,於是需要你把所有地方填滿,才能讓你完成一次對照片的全面觀看而不僅僅是主要的拍攝對象?

這是另一個問題。對於這批作品來說確實是如你所說的那樣,因為有繪畫這個不同的呈現方式,也就產生了不同的觀看方式。這些照片我們很多人以前肯定都見過,但是沒有像這樣去觀看過。

 

所以觀看方式的不同在於,將這些攝影作品抽象化之後需要關照整幅作品而不僅是拍攝對象?

不是,整幅攝影作品實際上都是拍攝對象,我說的拍攝對象就是照相機所拍下的一切,並不是某個重點。而我說的無法看到攝影的意思,是我覺得有一個更抽象的東西存在,就像是照片的靈魂。這個靈魂在繪畫那裡可能是筆觸、質感、光澤之類可感的東西,但照片是一個幾乎脫離實質的存在,但是我覺得還是存在一個高於對象的東西,我覺得那個才是攝影。應該說在繪畫那裡你可以通過這些物質性的東西去感受靈魂,但是攝影缺乏這個媒介,比較難以感受到。

 

我最近也在想,直接攝影的本質其實就是複製,是視覺上的對外在世界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一次精準複製。但也正是它對所有細節的捕捉能力,它的太過具象,它的太過表面,我們可以找到你所說的更抽象的東西嗎?可能和你不太一樣,我很懷疑它存不存在。

一定是存在的,但是要呈現出來的確非常難,也許要通過藉助一些「攝影」之外的手段,就像這些畫。當然最好是不要。

 

可是不呈現出來如何證明它的存在呢?或者問,你是否感受到過攝影的靈魂嗎?

有很多東西都是不能呈現出來但是是存在的。但對於這組作品,我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能用繪畫這個我比較熟悉的方式去感受攝影的靈魂。

 

其實通過各種對攝影作品的觀看的反饋,直接攝影憑藉其「複製現實」這一特性,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更容易使人共情、產生聯繫、感動人們,那種細緻到「這就是真實」的能力讓我們天然就相信這些或美好或恐怖的畫面就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它如此貼近人們在視覺層面上的生活。而現代繪畫以及當代藝術的特性之一便是抽象,你覺得可以把攝影當作藝術階梯的初級或者中級階段,幫助一般的受眾更好進入抽象的東西嗎?比如說你這次的「畫攝影」,是否有觀眾跟你提及「通過先驗的成型的那些攝影名作,他們能更好地理解你的畫」諸如此類?

我覺得不能,差別還是很大的。而且不需要通過攝影去理解畫啊,想攝影就去攝影,想畫畫就畫畫好了。

 

三影堂採訪的時候,你說繪畫和攝影的關係是你第二在意的問題,那麼你第一在意的攝影問題是什麼?

第一就是攝影的靈魂,哈哈。但是因為這組作品表面上是繪畫和攝影的關係更明顯一些,而且其實我自己也還沒搞清楚,也就不想說那些。

假雜誌圖書館二樓展廳正在進行:林舒「這不是『攝影?』」個展,持續至11月9日。

林舒《「攝影」》作品及衍生品購買(國慶假期接單不發貨)

共80餘幅原作作品,不帶裝裱,可進入淘寶或微店選擇作品聯繫客服購買。因繪畫作品僅有一幅原作,如遇淘寶微店相近時間拍下,根據拍下時間先後決定歸屬。

① 淘寶

複製 IHsLYNn9vzT 後打開👉手機淘寶👈

② 微店

👇長按二維碼👇

CARDLOG     :林舒「「攝影」」

規格:18.3 x 14.5 x 2.5cm

內含64張卡片及一份訪談小冊

前120名購買帶籤名

① 淘寶

複製 €mG1uYNnVE1H€ 後打開👉手機淘寶👈

② 微店

👇長按二維碼👇

預定,約一周後發貨

① 淘寶

複製 Kf5nYNnolx9 後打開👉手機淘寶👈

② 微店

👇長按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復星蜂巢高級副總裁林舒:未來城市運營者最重要的 是構建核心競爭力
    原標題:復星蜂巢高級副總裁林舒:未來城市運營者最重要的 是構建核心競爭力   「在當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下,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設正被置於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 不斷追尋地球原始的美貌,他是旅行攝影師馬賽
    旅程的一腳一步,都是他翻閱這個世界的方式,留下的是吸引而讓人對遠方充滿期待的攝影作品。
  • 春節全家齊出遊 追尋少年派的奇幻旅程
    電影中,少年派的奇幻旅程顯得如此的瑰麗浪漫:無邊無際的深藍海水、如星光般閃耀的水母、突然躍起的座頭鯨、猛然降臨的暴風雨……想感受少年派奇幻旅程中的瑰麗景色嗎?趁著春節,帶上家人,去澳大利亞紐西蘭反季遊,或者去泰國普吉等海島遊。目前,正值春節出境遊和國內長線遊的報名高峰期,市內各大旅行社的春節遊產品正在熱賣中,喜歡奇幻旅程的你,可千萬不要錯過喲!
  • 《碧海藍天》在能讓靈魂感到平靜的追尋面前,生命又算什麼...
    看到一半的時候,這部電影在我心裡只有四星,但是看到結尾Jack去追尋自己美人魚的那一刻...我心裡想著到這裡結束就好到這裡就好,然後就一直忍不住的在哭至於為什麼我也不太清楚,心裡有太多的情緒...可能很多人會從女主的角度出發,作為女性來說我也在結尾著急地想著:Johana趕緊告訴他你懷孕了,have a try!你和孩子難道不是他上浮的理由麼?
  • 斯琴格日樂專輯《織謠III》發布,追尋古老歌謠靈魂中的生命力
    從本能出發,用直覺追尋靈魂中的生命力,斯琴格日樂運用自身敏銳的感受力把流傳了百年的古老民歌不同的是《織謠III》在音樂性上更加追尋古老民謠靈魂中野性原始的生命力,讓它們緊貼著你的時候可以讓你順著思緒去感受那些穿越時空的民歌所帶來的民族血液裡的情感和生活,即便聽不懂語言,也會隨著這種情感深入其中,感受著與你的相同與不同。 《織謠|||》這次還嘗試了一些特別的歌曲,一首來自波蘭的民歌《我的花園裡》。
  • 《霧中風景》:追尋也許是對抗生命絕望的力量來源
    《霧中風景》講述一對希臘姐弟追尋身處德國的父親的故事。姐姐是12歲的烏拉,弟弟是5歲的亞歷山大。事實上,他們是不是有個在世的父親,是不是在德國,關於父親的一切信息都是模糊的。姐弟倆只是聽母親說其父親在德國,便毅然決定遠行,踏上一心尋父的艱難旅程。
  • IMA 特輯 | Alec Soth: 無盡的旅程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IMA 2019 冬季刊 Vol.30」Alec Soth特輯:無盡的旅程頁碼:173頁語言:日文/英文尺寸:297x225x10mmAlec Soth熱愛閱讀詩歌,這首詩對於他來說很有意義,「因為這就是攝影的意義所在,畫面中浮現的細節和美,你卻無法真正進入內部,而這一切都是關於如何接近並做到它。」在經歷一年的修整和自省之後,Alec Soth在作品中強調了對於自己內心聲音的追尋和回饋。相比以前的作品,那些更加溫和明亮的色調似乎也在訴說著藝術家內心的柔軟和真誠。
  • 不是追尋的追尋——理想與現實之間
    廿三歲的潘曉看人生是個旅程,她尚有一大段路要走,整體的畫面尚未清晰,竟似乎已走到盡頭。她為自己的歷程下定論:「由紫紅到灰白」,「由希望到失望、絕望」……基督教信仰看人生也是個「旅程」。既是旅程,就不是消極坐等天國的車站。既是旅程,就有目的,那目的賦予人生以意義,是我們今世努力、追尋、奮鬥、耕耘的動力。有遠象有目的的人生,必不甘於庸碌度日,不為現實的困難和打擊而退縮或封閉自己。
  • 東別佬夫: 一段靈魂滌蕩的旅程
    兩種人生,一段旅程旅途一開始,兩個人的想法就不在一個頻道,託尼的動機是順利完成差旅,拿到他夢寐以求的報酬,簡單明確。好一段靈魂滌蕩的旅程!
  • 【信仰思考】不是追尋的追尋 --理想與現實之間
    廿三歲的潘曉看人生是個旅程,她尚有一大段路要走,整體的畫面尚未清晰,竟似乎已走到盡頭。她為自己的歷程下定論:"由紫紅到灰白","由希望到失望、絕望"……。 基督教信仰看人生也是個"旅程"。既是旅程,就不是消極坐等天國的車站。既是旅程,就有目的,那目的賦予人生以意義,是我們今世努力、追尋、奮鬥、耕耘的動力。有目的的人生,必不甘於庸碌度日,不為現實的困難和打擊而退縮或封閉自己。
  • 首屆「尋找工大馬格南」攝影大賽專業風景組投票開啟
    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Ansel Adams 安塞爾 亞當斯為豐富工大學子的藝術生活,向布勒松等一大批新聞攝影豐碑致敬,特此由新媒體中心牽頭,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會舉辦首屆學生攝影大賽。同時,選拔優秀的工大學生攝影師為學校新聞網、各黨政宣傳機構提供素材。經過我們多日來的篩選,選出了本次攝影大賽入圍微信投票的作品(略有刪減改動),為自己喜愛的作品投上寶貴的一票吧!您的支持就是對參賽作品的最大肯定!
  • 腳下有路,心中有光 《很高興認識你》追尋每個人心中的「最美星空」
    本期節目中,周迅、阿雅、李沁將化身「追星人」去往神秘的阿克塞石油小鎮和浪漫的翡翠湖,與葉爾泰夫婦一起回憶往昔時光;與星空攝影師安久一起觀賞城市中少見的璀璨星空,在湖邊露營燒烤、在離星空最近的地方暢聊夢想;與光繪藝術家羅伊一起製作屬於自己的光繪作品,開啟一次浪漫的治癒旅程。
  • 明星愛攝影布萊恩·亞當斯:攝影和音樂一樣瘋狂
    布萊恩·亞當斯除了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還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攝影藝術家。從2000年開始才為《時尚》等知名雜誌拍攝,卻是一舉成名。他曾在Vogue,Vanity Fair,Harper’s Bazaar,Esquire等多本雜誌上發表過作品。
  • BBC紀錄片:《攝影藝術百年史》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全6集
    看BBC的紀錄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欣賞從宇宙到地心深處的奇妙境界,而及其超級精彩的畫面即使定格,也是一幅攝影佳作,更重要的是對英語學習也很有幫助。BBC紀錄片《攝影藝術百年史》攝影術誕生170年來,它使我們愉悅,為我們服務,令我們感動,偶爾也會讓我們失望,但是它通過揭示世界表象背後的神秘的陌生讓我們興奮。那就是攝影真正的魅力。
  • 林舒:寧德,2020
    不過我還是決定把這些問題交由攝影去回答,在拍攝中尋找答案。這次在家中待了一個多月,大約有十多年沒有這樣的體驗了,倒不是因為疫情,這一次本就打算在家鄉多待一陣子好好拍攝。因為疫情,我被困在寧德。這座城市是我成長中最不重要、對它最缺乏情感的地方。我既回不了從小長大的小山城柘榮,也去不了我的祖籍地福州,只能卡在中間這一片陌生地帶。
  • 六百年 一座城:一場追尋文化的旅程
    六百年,一座城,一場追尋文化的旅程。
  • 臺灣攝影先驅鄧南光:浪漫且落寞的靈魂
    張才舉辦的個展(1948)、李鳴雕主編的《臺灣影藝》月刊(1951)、鄧南光創辦的「自由影展」(1954),以及他們熱心參與早期的「臺北攝影沙龍」(1956起)評審活動,掀起當年一股活躍蓬勃的攝影風潮,不但替臺灣的「寫實攝影」立下一點根基,打出一條通道,也啟發了日後許多優秀的業餘攝影人才。鄧南光是那個年代技藝高超、備受尊崇的一位領導者。他的創作年代之久遠和累積作品之豐富,恐怕很少人比得上。
  • 【視點觀察】返鄉的旅程 —— 我看蔡煥松的鄉土紀實攝影
    二、  這些年來,所謂人類學紀實攝影成為一個很熱鬧的行當,然深入者寡,湊熱鬧者眾,加上和旅遊產業聯姻結對,於是,一個又一個「攝影大集」紛紛形成,遍地開花。有人類學「標本」存在的地方就會聚攏大批的攝影人,有時一個民俗場景中滿眼都是鏡頭和攝影背心在晃來晃去,熱鬧非凡。
  • 獨立攝影師烏鴉醬 |【如影隨行】攝影研修班
    在溫暖的日子裡總有想不完的回憶把畫面變成永恆,綻放在眼前把生活過成詩,捕捉美好的瞬間光與影的存在讓那些場景,情懷,感受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光與影的藝術讓我們置身其中、喚起耐人尋味的情緒觸發了內心深處的靈魂靜觀,沉澱,觀者對事物的認同,實際是基於對攝影的認同,攝影更多追尋的是審美素養和獨具一格的內心感受。鮮活的影像將藝術、風格、美學、思維、感受體現在創作中。每一個作品,用心感受,都有著她獨特的理解和角度,明朗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