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油畫系出身,卻愛上了攝影,於是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關係就成了困擾他已久的問題,這也是他開始「畫攝影」這個項目的初衷。從2016年底起,到2018年結束,他幾乎畫遍了留名於攝影藝術史上的作品,希望通過臨摹這九十多張攝影作品來看清攝影。
但就算現在完成了這個項目,即使稍稍摸清了一些繪畫與攝影之間的關係,對於這個問題,他的心中依然沒有完整的答案。幸好他從來不在死胡同裡徘徊,而總是抱著輕鬆的心態看待攝影以及攝影與繪畫的關係。他說,「都會有糾結的,如果沒問題就有問題了。不過輕鬆一點非常重要,世間這麼絕望,瑣事那麼討厭,對於自己喜歡的事情還不輕鬆就完了。」
對他來說,只要一心投之實踐就好了,那個隱秘的答案最終會浮出水面的。
如何挑選臨摹的攝影原作?有幾個比較常用的選擇標準嗎?
標準就是名作,不過比較偏向於作為藝術的攝影史上的名作。因為存在一些歷史上很有名的照片,但是和攝影藝術關係不大的,比如原子彈爆炸,還有類似那幅表現希望工程的大眼睛的那種照片。
「畫攝影」系列使用的材料非常多樣,油畫、水彩、炭筆,甚至好像還用了水墨?所以在每一次臨摹攝影作品的時候,是根據什麼來選擇材料的?
對的,各種材料都有。選擇的話可能比較微妙,有時候根據那張照片的特質會覺得某種材料更加合適,有時候可能只是憑自己當時的感覺。也有重畫好幾次的情況,可能就是材料沒選對,換一種再試試。其實我大概有一個比較功利的標準,就是什麼樣的材料容易達成我想要的效果或者效率更高,基本上在畫之前就能做出一個預先的判斷。
現代西方繪畫開始走向抽象,你本人也是學油畫出身的(我想應該不是偏古典的寫實畫風),所以在臨摹攝影作品的時候,肯定需要丟掉很多細節,而某些元素需要被重點突出或者強調。你是如何處理這些細節的呢?哪些扔掉?哪些保留?這個抉擇的過程困難嗎?
處理細節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使用的圖基本上都是從網絡上下載的,這是網絡時代給我們的一個便利,也是這組作品得以實現的一個條件,在過去可能就要去買書。我這些畫的尺寸都很小,網絡圖已經足夠了,這其實就幫助我做了一次概括。而且這些圖常常本身質量就很差,也存在色彩上詭異的偏差,但這就是我們現在觀看的現實,更容易看到,也更加蕪雜。取捨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其中也許可以看出我對這些名作的關注點在哪裡,而這是我做這組作品蠻重要的出發點,即我是怎麼看攝影名作的。不過我沒有太多考慮畫的部分,所以在畫的那個當下也沒有太多關於「抉擇」的問題,主要是讓自己放鬆一點。
所以你基本上都是按照手提電腦屏幕大小來直接畫攝影作品?
不是,按手機大小。不過可以放大,有時候需要就放大看一下。
在這一系列作品當中,你自己也提到了「這些強大的名作阻擋在了被拍攝的物象面前」,是不是意味著這次攝影之所以佔上風,也許只是因為照相機先於畫筆一步「搶奪」下了這些畫面,並且剛好足夠美或者足夠震撼?可以詳細解釋一下為什麼這次攝影是佔上風的角色嗎?序言裡描述的似乎還是不夠容易理解。
攝影佔上風的原因和一個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有關,就是我們如何才能看到一幅照片而不是其中的拍攝對象,就是羅蘭·巴特所提出的「攝影在哪裡」,我想通過繪畫這個手段明確地看到一張照片。我覺得應該也不是照相機先於畫筆,而是只有照相機能創造出這樣的畫面。
為什麼只有照相機能創造出這樣的畫面?是它瞬間捕捉所有視覺細節的能力嗎?
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因為攝影有自己的語言吧,這可能也是攝影之所以成為一種藝術的原因吧,歷史就這樣過來了。如果說「搶先」一步的話,那只能怨人類的科技發展得太慢,攝影又讓給了繪畫多少機會,哈哈。
會不會是因為繪畫是一張空白的畫布,於是需要你把所有地方填滿,才能讓你完成一次對照片的全面觀看而不僅僅是主要的拍攝對象?
這是另一個問題。對於這批作品來說確實是如你所說的那樣,因為有繪畫這個不同的呈現方式,也就產生了不同的觀看方式。這些照片我們很多人以前肯定都見過,但是沒有像這樣去觀看過。
所以觀看方式的不同在於,將這些攝影作品抽象化之後需要關照整幅作品而不僅是拍攝對象?
不是,整幅攝影作品實際上都是拍攝對象,我說的拍攝對象就是照相機所拍下的一切,並不是某個重點。而我說的無法看到攝影的意思,是我覺得有一個更抽象的東西存在,就像是照片的靈魂。這個靈魂在繪畫那裡可能是筆觸、質感、光澤之類可感的東西,但照片是一個幾乎脫離實質的存在,但是我覺得還是存在一個高於對象的東西,我覺得那個才是攝影。應該說在繪畫那裡你可以通過這些物質性的東西去感受靈魂,但是攝影缺乏這個媒介,比較難以感受到。
我最近也在想,直接攝影的本質其實就是複製,是視覺上的對外在世界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一次精準複製。但也正是它對所有細節的捕捉能力,它的太過具象,它的太過表面,我們可以找到你所說的更抽象的東西嗎?可能和你不太一樣,我很懷疑它存不存在。
一定是存在的,但是要呈現出來的確非常難,也許要通過藉助一些「攝影」之外的手段,就像這些畫。當然最好是不要。
可是不呈現出來如何證明它的存在呢?或者問,你是否感受到過攝影的靈魂嗎?
有很多東西都是不能呈現出來但是是存在的。但對於這組作品,我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能用繪畫這個我比較熟悉的方式去感受攝影的靈魂。
其實通過各種對攝影作品的觀看的反饋,直接攝影憑藉其「複製現實」這一特性,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更容易使人共情、產生聯繫、感動人們,那種細緻到「這就是真實」的能力讓我們天然就相信這些或美好或恐怖的畫面就時時刻刻在我們身邊,它如此貼近人們在視覺層面上的生活。而現代繪畫以及當代藝術的特性之一便是抽象,你覺得可以把攝影當作藝術階梯的初級或者中級階段,幫助一般的受眾更好進入抽象的東西嗎?比如說你這次的「畫攝影」,是否有觀眾跟你提及「通過先驗的成型的那些攝影名作,他們能更好地理解你的畫」諸如此類?
我覺得不能,差別還是很大的。而且不需要通過攝影去理解畫啊,想攝影就去攝影,想畫畫就畫畫好了。
三影堂採訪的時候,你說繪畫和攝影的關係是你第二在意的問題,那麼你第一在意的攝影問題是什麼?
第一就是攝影的靈魂,哈哈。但是因為這組作品表面上是繪畫和攝影的關係更明顯一些,而且其實我自己也還沒搞清楚,也就不想說那些。假雜誌圖書館二樓展廳正在進行:林舒「這不是『攝影?』」個展,持續至11月9日。林舒《「攝影」》作品及衍生品購買(國慶假期接單不發貨)
共80餘幅原作作品,不帶裝裱,可進入淘寶或微店選擇作品聯繫客服購買。因繪畫作品僅有一幅原作,如遇淘寶微店相近時間拍下,根據拍下時間先後決定歸屬。
① 淘寶
複製 ¥IHsLYNn9vzT¥ 後打開👉手機淘寶👈
② 微店
👇長按二維碼👇
CARDLOG 0 2 :林舒「「攝影」」
規格:18.3 x 14.5 x 2.5cm
內含64張卡片及一份訪談小冊
前120名購買帶籤名
① 淘寶
複製 €mG1uYNnVE1H€ 後打開👉手機淘寶👈
② 微店
👇長按二維碼👇
預定,約一周後發貨
① 淘寶
複製 ¥Kf5nYNnolx9¥ 後打開👉手機淘寶👈
② 微店
👇長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