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職場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明明是同樣背景,同樣級別,有人升職快,有人工作很多年,卻沒什麼存在感。感覺自己做的事情也沒有錯,可就是不出彩。
職場如逆旅,不進則退,要提高自身競爭力,就必須做到換位思考——不是我應該做什麼,而是別人想要什麼,凡事多想一步,就能給別人驚喜。
寧向東教授在《清華管理學課》裡提到過一個概念,叫下屬力,其中有一個核心指標就是勝任。一個能夠勝任工作的人,一定會給別人帶來超過預期的東西。
勝任與否是一個很主觀的標準,所以做事之前,你必須了解領導對某件事的結果有什麼期待。然後,再努力超過這個期待。
舉個例子,你去餐廳吃飯,看到網評超高,你心裡就會對這家餐廳的品質和服務有一個基本預期。
如果這家餐廳滿足了你的預期,頂多算是合格。但如果某個菜品,味道比你想像中還要驚豔,或者餐廳的裝飾你特別喜歡,你就會得到一些額外的感受,而這種感受,就是一種超預期供應。
聽起來容易,背後卻是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19世紀末,摩根財團試圖進軍鋼鐵行業,他們看中了當時統治美國鋼鐵行業的卡內基鋼鐵集團,於是便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收購。那時,擔任卡內基鋼鐵總經理的齊勃瓦受命去參與談判。
起初,卡內基並不重視這場談判,可摩根卻以和行業老二貝斯列赫姆合作相要挾,逼卡耐基同意談判。卡內基讓總經理按照文件上的條件去談。
可總經理齊勃瓦接過文件,卻並沒有去找摩根財團,相反,他把文件梳理了一遍之後,告訴公司:摩根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並且他與行業老二的聯合也不會一下子達成。
齊勃瓦是個精明的商人,這次超預期的判斷成了他的代表作,而齊勃瓦後來也成了卡內基親自任命的董事長。
普通人做事,只求做完;優秀的人做事,卻會更向前一步,要求自己做得出人意料。
在執行前,研究老闆真正的需求,抓住工作核心,在執行中,跟自己死磕,讓工作精益求精,交出一份讓人驚喜的答卷。
凡事比別人多想一點,做一些本分之外的事,超預期的本質就是一種老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