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種植巨菌草好處多:化解畜牧業飼料短缺,助力沙漠生態修復

2020-12-24 國家菌草中心海南基地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5000多畝今年新引進的巨菌草試驗種植成功,這是我國首次使用機械化扦插方式進行大面積種植並取得成功,對未來南疆地區大規模發展畜牧業、加快生態修復意義重大。

據了解到,7月底巨菌草普遍生長高度達2.5米左右,9月上旬生長高度達4米左右;7月底試收割地塊的巨菌草,生長高度又達兩米左右。試收割的巨菌草經相關機構檢測,顯示蛋白質含量超過苜蓿。

為什麼要在喀什種植巨菌草?

——解決牛羊缺少草飼料問題,推進畜牧業、奶業振興

什麼是菌草?

30多年前,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菌草中心)首席科學家林佔熺看到福建農村大量用樹木栽培香菇後非常擔憂,認為以破壞森林為代價來養菇致富是不可持續的,自此努力探索「以草代木」養菇技術,這種草被命名為菌草(包括巨菌草和「綠洲一號」)。

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開闢了菌草新興產業和菌草生態治理的新途徑。

為什麼要在喀什種植巨菌草?

新疆是我國主要牧區之一。發展畜牧業一直是當地政府發展經濟、扶貧維穩的重點工作。新疆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要以牛羊肉為重點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推進奶業振興,提出要建設1000萬畝優質飼草料地,通過農業結構調整、低產人工飼草料地改造、山旱地退耕還草、天然草場改良等,穩定提供優質飼草。

然而,喀什所在的南疆多戈壁、荒漠,鹽鹼化程度高,水資源匱乏,建設大面積人工草場成本高、難度大,嚴重製約畜牧業發展。

中智科學技術評價研究中心理事長李閩榕介紹,他們與菌草中心有著密切合作關係,曾實地考察過菌草中心在新疆昌吉州引進種植巨菌草的項目。

2019年9月,為解決南疆缺少飼草料的問題,他們立即聯合菌草中心等單位,在中共喀什地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共喀什市委的支持和協調下,由新疆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項目實施,首次將巨菌草項目引進喀什地區,大面積種植5047畝,其中最大地塊為2807畝。

具有經濟、生態、社會多重效益

——能在沙漠中長年生長,適合沙漠戈壁生態修復

喀什地區巨菌草大面積種植成功,表明巨菌草能夠適應鹽鹼地、戈壁地、沙地三種土壤。特別是菌草中心培育的「綠洲一號」,產量沒有巨菌草高,但能在沙漠中長年生長,非常適合用於對沙漠、戈壁的生態修復。

巨菌草不僅是高產優質牧草,還可以餵養兔、鵝、鴿子等,正常情況下淨收益明顯高於當地已有的青儲玉米種植,特別是能養驢形成驢肉、阿膠、驢奶粉等高附加值驢業養殖產業和馬鹿、駱駝等高端養殖業,還可以栽培香菇、靈芝等高檔食用菌、藥用菌,並有生物質發電及纖維板、燃料乙醇製造等用途。

李閩榕建議,南疆沙漠公路、和田河兩側、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綠色長廊工程,可大面積種植「綠洲一號」和巨菌草,減少地下水的蒸發量,增加降雨量,在實現生態良性循環的同時,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他說,未來在新疆大範圍推廣種植巨菌草具有經濟、生態、社會等多重效益,但要全面實現這些效益,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也希望生態環境部門能從頂層設計上提供幫助。

相關焦點

  • 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2300畝巨菌草種植即將迎來收割季
    今年新疆塔城地區額敏縣首次試種的2300畝巨菌草長勢良好,目前處於拔節期,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收割打捆了。巨菌草作為優質的飼草料,畝產量可以達到10噸以上,遠遠高於苜蓿和青儲玉米的產量。巨菌草還是一種蛋白質含量高,富含益生菌的速生菌草,根系發達,葉、莖、根都具有固氮作用,能夠改良土壤,對炎熱、寒冷、鹽鹼、乾旱等環境都有較強的適應性。今年,新疆某農業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額敏縣試種了2300畝的巨菌草,4月底定植的巨菌草目前已經長到了1.8米的高度,到收割時高度可以達到4米左右。
  • 動態| 葉城試種3000畝巨菌草,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巨菌草是一種適宜在熱帶、亞熱帶、溫帶生長和人工栽培的高產優質菌草,是目前已知光合作用轉化效果最高的植物之一,也是水土保持改良的優良草種。其用途可用作食用菌培養基地、優質牧草等。作為優質的飼草料,巨菌草產量遠遠高於苜蓿和青貯玉米的產量,是一種蛋白質含量高,富含益生菌的速生菌草。研究表明,巨菌草粗蛋白含量高達15.40%,飼餵牛、羊、鹿等牲畜時營養豐富且適口性好,為中小養殖場和家庭養殖提供了便利。1983年,巨菌草被引進中國,經過20多年培育出適合我國氣候土壤環境的草種。
  • 普定:小小巨菌草種植,盤活一村空殼經濟
    在「村企合一」發展模式下,普定縣猴場鄉小谷毛村合理運用「百萬資金池」的項目資金,將村中土地集中流轉種植巨菌草產業,讓全村從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邁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激活了農村土地及勞動力資源、盤活資金要素,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如今,遍地開花的產業與優美和諧的環境相映生輝,人們齊心協力築夢小康。
  • 牛羊肥壯 奶茶飄香 | 優質牧草「巨菌草」在喀什喜獲豐收
    記者看到帕哈太克裡鄉索古魯庫村看到,整片整片的巨菌草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在廣闊的田野上隨風搖曳,三米多高的巨菌草密密匝匝地蔓延開去,流淌著不可言狀的神韻和豐收的喜悅。周圍還有很多的不知名的鳥兒在樹枝上嬉笑、玩耍,把整個鄉村裝點的美輪美奐,看起來就像一幅很美的風景畫。
  • 畝產可達15-25噸的高產牧草:巨菌草種植技術,經濟效益分析
    高產牧草有很多種,我們前面也有介紹過,有朋友留言私信問道我,巨菌草作為牧草來說怎麼樣,如何種植,可不可以多做些詳細介紹。那麼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主要講解一下關於巨菌草的相關知識。莖粗可達3.5釐米,最高能長7米多高,這是一種適宜在熱帶、亞熱帶、溫帶生長和人工栽培的高產優質菌草。二、種植要求:種植之前需要選地,選擇較溼潤、土層深厚,水源充足的土壤,將地整平即可。在12-15度條件下開始生長,25-35度生長最快,低於10度時生長受到抑制,低於5度時則會停止生長。
  • 種植戶分不清巨菌草和皇竹草哪個好,我用種植經驗教你
    能問出這個問題的種植戶說明大家已經意識到了皇竹草與巨菌草的差異化了。那麼就為大家總結如下:>用相同的一塊田地種植不同的牧草,巨菌草能分櫱出20株/棵,而皇竹草能分櫱出12株/棵。把兩種牧草同時放到圈舍裡,動物都會搶著吃巨菌草,因為它口感明顯比皇竹草好,含糖高,而皇竹草就沒有那麼多優勢了,這就是有對比有選擇。
  • 「限塑令」會造成牲畜飼料短缺?網友:無妄之災!
    在農業生產中限制汙染較大的塑料製品使用不但對種植業有著巨大的影響,而且對於養殖業也有著巨大的影響,那麼「限制令」究竟會不會導致牲畜飼料短缺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東北農業觀察出品咱們東北的秸稈漫山遍野都是大家一定不相信會出險秸稈短缺的問題,但是大家知道嗎?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 新疆烏什縣安格斯黑牛養殖及屠宰深加工項目開工
    6月9日,新疆烏什縣年產5萬頭安格斯黑牛養殖及屠宰深加工、5萬畝元寶楓種植與託什幹河流域生態治理項目開工,項目總投資23億元,計劃於2021年7月竣工達產。 項目包括:投資5億元,種植5萬畝元寶楓;投資13.5億元,年養殖5萬頭安格斯黑牛;投資4.5億元,建設年屠宰深加工5萬頭安格斯黑牛項目。
  • 平山湖蒙古族鄉科研試驗項目助力草畜產業發展
    縣區 >> 甘州 平山湖蒙古族鄉科研試驗項目助力草畜產業發展
  • 內蒙古謝爾塔拉農牧場:優化種植結構,打造現代畜牧業示範區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重要生態屏障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謝爾塔拉農牧場通過開展人工草地種植和天然草場改良等工作,利用人工節水灌溉、牧草種植、切根補肥等措施對40萬畝草地進行了示範改良,使試驗區內草牧業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畜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得以強化,企業效益顯著增加
  • 100畝,碳匯草種植來啦!錫礦山區域生態修復又有新進展
    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羅豔)3月25日,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雷學軍技術團隊一行來到湖南省冷水江市考察錫礦山地區碳匯草種植與利用項目。市委副書記、市長曾伯怡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凝心聚力,真抓實幹,推動錫礦山區域生態修復工作取得新進展。
  • 袁義:在沙漠裡追逐綠色夢想
    但在靠近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十一團,阿拉爾市賓利農民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袁義卻立志要發展綠色生態治沙產業,通過在沙漠裡種植綠色植物,實現人進沙退,同時帶動職工養殖增收。今年40歲出頭的袁義在石河子開辦過工廠,2018年,袁義舉家來到阿拉爾,拿出300萬元積蓄,在十一團從事沙漠種植四翅濱藜的綠色生態產業。
  • 從「談沙色變」到「沙漠生金」的新疆樣本
    並不喜歡沙漠,也從未想過沙地裡能種出金銀花。」28日,新疆喀什地區嶽普湖縣阿洪魯庫木鄉胡楊村村民比力克孜·肉孜告訴記者,從「談沙色變」到依靠「沙產業」就業增收,自己成為了見證者。  嶽普湖縣地處新疆南部、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該縣鄉村普遍被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包圍。當地長期以來以種植小麥、玉米等耐旱農作物為主,經濟效益並不高。如何將漫漫黃沙變「桑田」,一直是當地努力探索的課題。
  • 重慶交大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土壤化改良基地上種植高粱,畝產614公斤!
    近日,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農業專家正在對試驗地裡收割的高粱脫粒然後進行測產。重慶日報記者 萬難 攝12月7日,記者從重慶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力學治沙」科研團隊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土壤化」試驗基地上種植的「晉糯3號」高粱,經過專家田間測產,平均畝產為614公斤。這一測產數據是全國高粱平均畝產的近兩倍。
  • 河南林州:生態養牛搞出大名堂
    工作人員正在打掃牛舍 申航宜 攝該合作社於2018年成立,已投資500餘萬元,建有800平方米的標準化牛棚、150平方米的草料棚以及隔離室、防疫室、飼料間等。養殖基地引進西蒙塔爾品種肉牛,目前存欄200餘頭。農村普遍種植玉米,秸稈如何處理成了人們頭疼的事。
  • 【第一觀察】以沙為媒 沙漠經濟熱起來
    目前,該縣沙棘種植面積10萬餘畝,年產沙棘5000餘噸。沙棘已成為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新疆日報記者甄世新攝  新疆日報訊(記者劉翔報導)新疆是我國沙漠面積最大的省區,16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沙漠面積就超過了四分之一,塔克拉瑪幹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庫木塔格沙漠以及一些面積較小的沙漠分布在天山南北。
  • 探尋沙漠綠洲背後的「秘密」
    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團隊成員蔣學皎說,現在他們的沙漠土壤化技術不僅是「黑科技」,還有了「高科技」。隨著騰訊—重慶交通大學沙漠生態研究聯合實驗室的成立,一套基於邊緣數據中心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孕育而生,改變了研究的傳統模式,助力他們研究沙漠綠洲背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