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新疆喀什12月28日電 題:從「談沙色變」到「沙漠生金」的新疆樣本
作者 胡嘉琛
「以前印象中出門就是沙地,颳風天氣出門,眼睛、嘴裡都是沙。並不喜歡沙漠,也從未想過沙地裡能種出金銀花。」28日,新疆喀什地區嶽普湖縣阿洪魯庫木鄉胡楊村村民比力克孜·肉孜告訴記者,從「談沙色變」到依靠「沙產業」就業增收,自己成為了見證者。
嶽普湖縣地處新疆南部、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該縣鄉村普遍被荒漠化及沙化土地包圍。當地長期以來以種植小麥、玉米等耐旱農作物為主,經濟效益並不高。如何將漫漫黃沙變「桑田」,一直是當地努力探索的課題。
近年來,嶽普湖縣經調研分析後發現,金銀花喜陽、耐乾旱,對土壤要求不高,從而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發展金銀花產業。該縣阿洪魯庫木鄉大膽「吃螃蟹」,率先在沙漠土質的試驗田上成功種植金銀花。
「通過試驗田,我們發現金銀花長勢非常好。沙漠種植的金銀花根系發達,沒有雜草,還能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嶽普湖縣阿洪魯庫木鄉胡楊村工作人員寇鈺瓊說,種植過程中使用滴管灌溉技術,保障灌溉效果的同時提高水利用率。
今年,嶽普湖縣已分區域打造了2萬畝的金銀花標準化種植示範園區。從5月中旬開始,金銀花競相開放,每年畝產量達到90公斤左右。比力克孜·肉孜告訴記者:「縣裡引進了公司,今年我以每公斤28元(人民幣,下同)的價格把金銀花賣給了公司。」
除了像比力克孜·肉孜一樣的種植戶外,自5月至年底,金銀花共採摘4次,不少民眾通過季節性務工實現增收。據悉,嶽普湖縣金銀花產業涉及農戶4800餘戶,其中覆蓋貧困戶2300餘戶,戶均年收益達到1.5萬元以上。
嶽普湖縣案例是新疆「沙產業」的縮影。眼下,新疆「為沙所困」的縣市已逐漸摸索出以中藥材、經濟林果等為重點的特色沙產業,開發出飼料、藥品、食品、果品等一系列沙產業產品。種植、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相關產業鏈不斷延長,產值持續增加。
嶽普湖縣「沙漠生金」本領並不單一,該縣近年來利用沙漠資源,打造旅遊精品路線;通過「旅遊+就業」模式,為貧困民眾創造就業機會。在嶽普湖縣「達瓦昆沙漠旅遊風景區」,吐爾洪·阿布拉依靠沙漠吃上了「旅遊飯」。
「以前就是守著家裡10畝地,日子過得緊巴巴。3年前在政府幫助下,我和妻子貸款在景區開起了烤肉店。」吐爾洪·阿布拉依告訴記者,「隨著遊客越來越多,店鋪也『升級』了。我僱了20多名員工,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人。農家樂現在能做各類新疆美食,成為了遊客在景區吃飯的『打卡地』。」
如今,達瓦昆沙漠旅遊風景區吸納就業175人,旅遊產業發展態勢良好。據當地政府介紹,今年因疫情原因,景區開放時間較短,也由此獲得硬體設施提升改造的機會,屆時會以更優質沙漠旅遊資源接待海內外來客。
目前,新疆已擁有36個國家沙漠公園(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中國國家沙漠公園最多的省區。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新疆有2466萬畝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