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的沙漠之花
文/王玉琢孫海濱
今年41歲的敖特根花出生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七星湖北大門的西沙拉。談起沙漠生活,沒有切身感受的人可能覺得那是一種逐水草而居、賞大漠風情的遊牧生活。然而對於世代生活在乾旱沙梁地帶的牧民們來說,沒水、沒電、沒路的沙漠生活存在著極大不便。
2004年敖特根花從學校畢業後,本有機會遠離沙漠的她還是選擇了回家鄉發展。因為她總覺得有一種情懷在綠色草原與黃色沙漠之間徘徊,說不定,她回去也能為家鄉做點什麼。
「甚?要在沙漠裡種樹,快不要失笑了!」
就在敖特根花回到家鄉後,當地政府要帶領當地農牧民在茫茫的庫布其沙漠種沙柳。世代住在沙漠的敖特根花面對這種情況覺得有點可笑:「我根本不信沙漠中能種出樹來!」就在她將信將疑之間,身邊的朋友們卻逐步投入到沙漠種樹的隊伍中。想做出一番事業的敖特根花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毅然選擇跟隨政府的腳步。她說幹就幹,在信用社貸款8萬元,種了2000畝約32萬株沙柳。雖然投入很大,但是當時她還是不太相信這些沙柳能成活。在沙柳種下一段時間後,懷著半信半疑的態度,敖特根花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獨貴塔垃鎮道圖嗄查。
當敖特根花睜開眼睛看到自己種的沙柳時,瞬間就驚呆了。放眼望去,茫茫沙漠中,出現了鬱鬱蔥蔥的點點綠色,雖然不算茂密,但竟然成活了。眼前的「奇蹟」打動了敖特根花,她暗下決心,希望有一天可以讓綠色遍布沙漠。在這之後,敖特根花和她愛人一起組織建立了億利民工聯隊小分隊。第二年,敖特根花開始每天帶著30多個工人在沙漠種樹。儘管每天風吹日曬,但是看著沙漠一點點變綠,她心中的希望之火愈燃愈旺,一棵棵親手栽下的樹苗成活,曾經的沙漠一點點變成綠地,她的幹勁兒越來越足,十幾年時間,敖特根花的民工聯隊綠化沙漠面積達2萬多畝,成活率均在95%以上。
隨後幾年中,敖特根花團隊的名氣越來越大,她和她的民工聯隊也伴隨著綠化事業,逐漸走出了內蒙古。2014年,她帶隊伍前往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阿克蘇新疆建設兵團種樹,在億利集團的統籌和帶領下,種了900畝紅柳、600畝沙柳和240畝甘草。
2017年,她獨自一人驅車3360公裡到西藏山南開展苜蓿種植項目,在對生態修復進行設計後,敖特根花便帶著她的工人進駐施工。現在,那裡已經有了600畝育苗基地,種著沙棗、檸條、羊柴等沙生植物。除此之外,在西藏,敖特根花還有曲水的育苗基地項目和多吉的甘草基地項目,刨去工友們的日常花銷和勞務費,敖特根花每年僅這幾個項目也給她不菲的收益。
前些年,敖特根花當選了杭錦旗獨貴塔拉鎮道圖嘎查嘎查長。「起初我的奮鬥目標就是讓家鄉變綠,現在我還要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敖特根花語氣堅定地說。
今天,在敖特根花的家中,一股香噴噴的羊肉味道迎面飄來。只見她家的灶臺下,紅紅的灶火燒得劈啪作響,鐵鍋裡的羊肉滾得熱氣騰騰。忙碌了一整年的敖特根花,正和幾名民工聯隊隊員盤坐在炕上,熱火朝天地商討著開春後去西藏治沙植樹的事情。
她對圍坐在一起的隊員們說:「過了年天也就越來越暖和了,不知道西藏山南育苗基地的苗圃長得怎麼樣了。」雖然此時敖特根花遠在千裡之外,但她心裡仍是惦記著藏南那片育苗基地,因為過了開春兒這個節點,她又將開始新的綠色徵程。
大家叫敖特根花「沙漠玫瑰」。但她說,自己更喜歡沙柳,它們雖然看起來柔弱幼小,卻是名副其實的防風沙將士。乾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澇淹不死,且長勢極快,生命旺盛,砍下來的枝條又可以作為新苗種植。她希望她的綠洲事業也要有「沙柳精神」,看似柔弱卻堅韌頑強,能將一個個美好的夢想實現。
原載於《農村青年》雜誌
責任編輯:劉樹晨